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語空人心 第五講 莫向他處覓歡喜

  第五講 莫向他處覓歡喜

  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不真。——南北朝·南嶽慧思禅師我很高興今天晚上到貴校演講“喜悅的心理曆程”這個題目。我一路上專注地欣賞陽明山上的清風,俯覽臺北市華燈初上的夜景,陶醉在“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的

  詩境裏。我覺得一路上的體驗,已令我歡喜不已,喜悅之情洋溢在我心中。各位!你能從我這裏分享到這份喜悅嗎?只要你能從心中生喜,投入于當下即契妙悅的情境,你必然能和我分享此刻的喜悅。

  最近我讀了一篇心理學的文章,談到現代人生活在忙碌的工商社會裏頭,如果不學習喜悅之道,不試著使自己放松下來,對自己身心健康會有很大的傷害,從而自己生活的品質也就大打折扣。所以他建議每一個現代人都應該學習松弛自己,並懂得追求喜悅之道。

  這個看法是對的,同時也是錯的。學習喜悅之道,讓自己優遊于現代社會,在忙碌生活中享有自在,那是生活的藝術與智慧,有助于心智的成長與適應能力的發展。但爲什麼又是錯的呢?因爲喜悅不是追得來的,如果想從追求中獲得喜悅,必然使自己更加忙碌,疲于奔命,甚至瘋狂!

  禅家告訴我們,喜悅是一種生活的流露,是從自性中表現出來的。人不可能以追求的方式獲得真正的快樂,追求充其量不過是娛樂,或者是一時私欲得逞的狂歡罷了。所以慧思禅師說:“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不真。”

  生活本身就是喜悅,只要你活著,就能在平常的活動中享受到生命之喜樂。你走向街頭,看著熙熙攘攘的人潮,應當以欣賞的眼光去看它,那才是對自己生命的禮贊。你散步郊野,看著綠油油的自然景觀,或收成時黃澄澄的稻穗,應以投入的態度去擁簇,那使你體認到

  參贊化育的神往。跟家人一起進餐,未必是山珍海味,你應當視爲生命的醍醐,滿足在那細嚼慢咽的余香。日常生活中,只要你能稍加留意,哪一點不是詩畫般的貼切。但是,我知道現代人活得並不快樂,不快樂的原因就是爲了強求快樂與享受。

  我們的精神生活,在處于主動與積極的時候,總是活潑的,喜悅的,光明的。但在處于被動時,即刻屈居劣勢,很容易被物欲所迷,被別人的意見所左右,被消極的意念所征服。

  生活本來是單純的,只要你能溫飽,一切都已具足。這時你可以優遊于人生灘濑,可以專注于工作與服務。正因爲你是快樂的,所以才能把最單純的人生理念實現出來。事業的成功奠基在一個單純的人性理念,人生的幸福也是植根在單純的生活方式,而光明的精神力量

  與智慧,更是單純的化身。我想單純是人性中最美的至德。它是定與慧融爲一體後,所發現的金剛般若。

  現在我要來談談,這光明單純的精神力量是什麼。

  自由自在主人翁

  人性愛好自由,自由就是心靈不受製于偏見、欲望和自我中心的虛妄,從心中直接流瀉生活的情懷。因此,它能肯定內在的真我,作獨立醒覺的判斷。這樣的生活是不卑不亢,不疾不徐,這時也許只能用“自在”才能表示這種心靈的自由,和心中所洋溢的法喜。

  但是許多人並不是生活在自由的心靈裏頭,即使每天高唱自由和民主的人,也未必有大自在的心靈自由。他們以爲束縛越少就是自由,想做就去做,想說就痛快的說,這樣的生活條件就是自由。但卻很少注意到心靈上自由與不自由只是一線之隔,因爲許多高談闊論自由

  的人,可能心中正被一種不自由的動機所驅使。禅家所講的自由是自然流露出來的慈悲,像活泉一樣湧現的喜舍,像雲去雲來一樣未曾拘束的自然。

  人的生活本來是自由的,但爲了追求欲望,往往犧牲那珍貴的自由。人甯可犧牲自己的本質,而求得一時的名利;情願出賣自己仁厚的本性,違背自己高貴的本質,當一個隨波逐流的流浪漢。我們從現代心理學中所強調的“如何推銷自己”,就可以知道,現代人何其不

  幸地在抑製自己的本真,向別人獻媚,祈求別人對自己的認可。各位請注意!當你祈求獲得別人的認可時,你必然已經喪失了自己最寶貴的情操。

  許多人甯可殺死自己來博得別人的歡心,甯可違背自己的真心,乞仰別人的肯定,于是壓抑了清純的本性與智慧,走入迷失的岔路。佛陀在《百喻經》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批商人,要到遠方去做生意,由于路途不熟,大家商量結果,請來了一位向導,于是浩浩蕩蕩出發了。有一天,他們來到一個曠野,那兒有一座供奉天神的廟。依照他們的習慣,必須殺掉一個人來祭祀,方得通過這個地方。

  商人們集在一起商量,都認爲大家是親戚族人,只有那個向導是外人,便決定殺他作祭祀。等到祭祀完畢,便開始動身前行,可是由于沒有向導,卻迷失了方向,走來走去,一直都在曠野裏打轉,終于大家都困死在曠野裏。

  這個故事中的向導就像是我們自由的本性,它能發出正確的思考與判斷,那些商人就如同我們的根塵色相,很容易障礙自性,使自己失去醒覺的能力,陷在愚迷的曠野中。

  人一旦太執著于色相,太迷戀于“我相”,愛爭面子,必然非常介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凡事在意的態度,便會感到別人都在注視著自己,而自己的言行舉動,即刻變得不自在,不自然,不快樂了。各位一定看過許多人不敢放心地說出自己的感受,不敢自然無拘地開懷

  一笑。古人說:“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我們是否能夠時而後言,樂而後笑呢?如果我們一天都不言不笑,那麼喜悅就不存在了,自由的真我也被抑製了。

  抑製自己的本性,會使生活的創造性完全的破壞,不但失去幽默感,而且也使生活的歡喜樂趣喪失殆荊你做錯了一件事,會不會執意別人見笑,而不知所措?會不會楞在那兒緊張萬分呢?如果會,那麼你就應該改正了。現在我舉個例子,給各位參考:唐朝南泉普願禅師

  住庵時,有一天對一位新來訪的和尚說:

  “我上山去工作,到時請自己做飯,並送一份上來。”過了一會兒,這位訪僧就自己做飯吃了,一時閑散,在床上躺躺就睡著了。南泉不見訪僧送飯來,就回庵去,看到訪僧正呼呼大睡。南泉很幽默地也上床躺在他身邊睡覺。過一會兒,訪僧起床了。于是南泉說:“我

  以前曾經看過一個“靈利”活潑的道人,直到現在沒有再見過。”

  接著拿起一只撣子搖一搖對訪僧說:“那個“靈利”道人像是這個嗎?”

  訪僧說:“不一樣。”

  南泉說:“你曾經在什麼地方看過,怎麼知道他們不一樣。”

  訪僧說:“如果你想知道我在哪裏見過,請和尚先放下撣子來。”

  南泉高興地說:“我應證了你一雙自然流露智慧的眼睛。”

  這個短短的故事,很生動地告訴我們,如果你拘泥不自在,就會失去自由,一直牽挂忘了送飯的事。如果自己是一位“靈利”道人,自由自在,就很自然地請南泉放下那可以用來打人的撣子,要他放下撣子的人,正是主動自由的精神主體。

  懼怕是壓抑內在歡喜本性的最大原因。懼怕也使一個人無法獨立,不能像金剛一樣屹立不動的生活。在精神生活上,沒有比懼怕更亵渎人性了。我們來看唐朝趙州古佛是多麼地活潑自在。有一次趙州問老師南泉說:“道非物外,物外非道,如何是物外道?”

  南泉拿起柱杖就打(過去禅師常用的教學方法),于是趙州伸手捉住南泉的柱杖說:“以後不要錯打人了。”

  趙州能如此自在,伸手捉住老師的柱杖,從容地告訴他,自己也能悠遊在生活之中,以後不要錯打人了。這時南泉很高興地說:“龍蛇易辨,真和尚不可欺呀!”

  其實“道非物外,物外非道”這種抽象的思辨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趙州直蕩蕩的生活態度,正表示了“道非物外,物外非道。”

  人總是被色相和物欲所縛才變得愚迷不安,失去歡樂。而禅家則在這個節骨眼上,直指人心,要人從單純的生活面上直接承擔,快樂自然流現出來。布袋和尚有一首詩,很能引發我們的反省: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裏遊,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這首詩簡直道破了人生的迷團,告訴我們單純使一個人解脫,追求貪欲使人束縛重重。切記呀!西江之水只取一瓢飲,熙攘繁雜的社交,一二知己難得,只要你能了解“青目睹人少”的時候,自己就會領略

  恬淡之智;當你知道“問路白雲頭”時,你就不會面臨寂寞孤獨的不安,相反地帶來更多的自在與喜悅。因爲你已經從群衆與世俗的眼光中,真正解脫出來,這時,哪有不快樂的呢?

  既以與人己愈多

  每一個人都很怕窮,窮使一個人失去歡樂。因此儲蓄成爲人類普遍的一種習慣,也被列爲是一種美德。但是,如果儲蓄的行爲又帶著強烈的不安,就會發展成囤積的態度。這種行爲伴同吝啬出現,再度反應出貪婪的態度。儲蓄可以是一種積極性的行爲,但囤積則發展爲

  消極的行爲。

  我有一位長輩,他最愛囤積。他囤積的東西包括鈔票、硬幣、舊家具等等。平常分文也舍不得用,生病了更吝于花錢看醫生。叁年前他過世了,他的家人從大櫃中找出許多硬幣。更令人驚訝的是二十五年前,他的父親留給他的五千元,竟然用紅絲絹包紮得好好的。各位

  可曾注意二十五年前的五千元多麼貴重呀!他似乎就是倉庫的化身,只知道囤積,饑餓似的存放了許多舊家具,破銅爛鐵。囤積的人不懂得運用,不懂得生活的本質是什麼,當然會失掉歡樂。

  囤積的生活態度,往往會爲自己帶來許多損失。佛教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要在積存足夠的牛奶之後才要宴客,他想,把牛奶積存在木桶裏,日子久了會壞,不如把牛奶貯在牛肚子裏,到宴客那一天,在一並擠出來,那樣既省事又方便,客人又可以喝新鮮的牛

  奶。

  隔了很久,宴客的時間到了,他把牛牽出來,要擠捋牛奶,無奈一點牛奶也擠不出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生活就像擠牛奶…

《禅語空人心 第五講 莫向他處覓歡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