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樣是現成的,應當抓緊時間,活在當下,而不是等到囤積了許多才去生活,如果用囤積的方法去生活,終究會落空的。
囤積是一種貧窮的表征,熱愛囤積,愈陷貧困,心靈也愈受饑餓意識的折磨,生活自然也就不快樂了。老子說:
“聖人不積,既以爲人己余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人若能把囤積的心態,轉變爲博愛,行布施波羅蜜,那麼在精神生活上,即刻産生豐足感和喜悅。各位不妨試試,如果你抱著服務的精神去工作,你的事業一定會很有發展,生活也會變得樂觀有朝氣。
才有是非紛然失心
人類的悲愁大多來自競爭與對立,而不是來自匮乏。人因爲彼此比較,所以有了是非紛擾,有了相互爭勝,才會有傾軋鬥爭。然而真正的快樂則是和諧的相處。因此,放下比較與競爭,活在自我實現的平直心上,才是生活之道。老子曾說: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爲而不爭。”
人若生活在自己潛能的實現,而不與別人爭勝或比較,則工作與事業對自己而言是絕對的,是至高無上的尊貴,所以自覺非常高興。也正因爲如此自我肯定,真我才開始醒覺過來,那就是佛法的真谛。反之,人雲己雲,隨波逐流,即使很有成就,也只不過是被境轉的愚
漢。精神生活是永恒的,你平常就是一個愚迷的人,就注定無法在精神世界裏見到光明的本性。
競爭在心理學裏稱爲遊戲(game)。遊戲使人樂此不疲地墮入其中,愈演愈烈,乃至失去理性,無以自拔。賭博、玩飚車和大家樂,乃至彼此嘔氣,勾心鬥角,都是由競爭引起的對立性行動。而對立對精神生活的傷害,可能是目前所發現最爲惡毒的一種。
在禅家的眼裏,對立就是一種心玻叁祖僧璨大師說:“違順相爭是爲心玻”各位想想,如果兩個人玩起爭辯的遊戲,是否覺得快樂?玩起明爭暗鬥或一決勝負的競爭,是否覺得緊張瘋狂呢?《信心銘》上說:
“才有是非, 紛然失心。”
人唯有在彼此是非傾軋時,才真正失去理智,失掉平靜的愉悅。佛陀曾經講過一個故事,勸誡世人千萬不要爲了競爭而失去最光明的智慧。他說:
有一天一對夫婦做了叁個餅,彼此各吃了一個,還剩下一個餅。他們就拿來作賭,共同約定:要吃這個餅不得講一句話,如果哪一個人先講話,就算輸了,不得吃餅。于是夫婦兩人,終日痖然不語。過不久,有賊過來偷東西,把所有值錢的東西拿在手裏,准備帶走。夫
婦兩人爲了賭一個餅,還是一聲不響,眼巴巴看賊偷東西。
那個賊看他們不作聲,膽子越大了,得寸進尺去侵犯婦人,丈夫看到了依舊不發一語。婦人急了,叫了起來,對丈夫說:“你真笨啊!爲了一個餅,就連賊來侮辱我,你都不吭聲!這時丈夫卻拍手大笑說:“哈哈,你先開口了,我贏了,餅歸我吃了。”
佛陀講這個故事,活生生的點出賭的行爲,容易使一個人爲了爭一口氣而迷失覺性,犯下大錯。
各位想想看!那些爲賭大家樂而放棄工作,爲了賭博而弄得傾家蕩産,爲爭一時之氣而夫妻失和者,都是爲了賭和爲了爭一口氣所造成的。
我非常不贊成賭博或打賭,更不贊成抽獎的廣告噱頭,因爲它容易誤導,引發投機的心理。請注意!要想有一個成功的人生,千萬不要賭,不要爭那一口一文不值的氣。
信心不二
人若心中不安穩,信不過別人,信不了真理,那就有了許多的苦悶。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NFDA4,小車無NFDA5,其何以行之哉!”
信心使一個人真正安穩下來,在待人處事上自然處處得當,心裏也開朗無憂。因此,你不只要信任朋友,信任你的運氣,更重要是要信任你自己。信是一個人的福氣,但必須是正信。
佛陀爲了闡明信能離苦得樂,曾經說過一個譬喻。他說:從前有一個人,想吃蘋果,就差遣他的傭人到果園去買,並囑咐他說:“你要買甜的,如果不甜就不要買。”傭人拿了錢就去買蘋果。到了果園,園主對他說:“我這裏的蘋果每一個都是甜的,你嘗一個就可以知
道了。”傭人說:“我嘗一個怎麼能知道全部呢?我還是嘗一個買一個,這樣才靠得祝”
于是,傭人自己摘蘋果,摘一個嘗一口。果然每一個蘋果都很甜,于是把自己嘗過的都買回去了。回到家裏,主人看見每個蘋果都被咬過,甚爲失望,一個也沒有吃,就把一籃蘋果都倒掉了。
一個人不能處處狐疑,那會失掉光明的覺照。疑性太重不但對心理衛生有所妨礙,對一個人的理性判斷,乃至情緒生活也影響很大。我小的時候,我的祖父爲我說了一個故事,現在想起來,還是令我回味無窮。他說:從前有一位有名的醫生,他的外科手術非常地靈巧,
無病不治。由于名氣很大,每天總要應邀四處行醫。有時遠行,必須經過幾天才能回家。
他有一個貌美的嬌妻,但又擔心妻子跟別人有染,懷疑之情使他非常不安。有一次,他要遠行,必須經過幾天才能回家。于是想出了一個方法,先把太太的心肝挖出來放在櫥子裏,等他回來之後再把它縫合。這樣他才放心地出遠門。
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在他還沒有回家之前,嶽母來探望他們,嶽母左等右等,既看不到女婿,又看不到女兒。中午時間已過,嶽母餓得很,就找到了櫥子裏的一個心肝,煮著吃了。
人總是在彼此不互相信任時才産生許多心機,心機就是虛幻,虛幻就是一切錯誤與煩惱的來源。《信心銘》上說: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盡淨,正信調直。”
人唯有以平直心去生活時,所有的虛幻“作爲”才可以熄滅,心裏才回複光明聰慧,喜悅自在。僧璨大師在《信心銘》的結尾寫道: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信心是悟佛成佛的不二法門,是智慧與覺性的根本。信不是用言語文字來敘述描摹的,而是要打破時空,信心堅固,實踐力行,才能一真一切真,發揮內在的覺性,過喜悅的人生。
愉悅的泉源
禅家告誡我們,生活之道不是追求,不是比較,不是囤積財貨,不是爭強鬥勝,而是笃笃當當地生活。喜悅本身是內在的主觀活動,是平直的用心,恬淡的襟懷,和自然活潑的實現。生命現象本身就是喜悅,你無需再從別處覓取喜悅。
如果你不貪求、不占有、不執娶不逃避,貧則安貧樂道,富則好施濟人,那就是喜悅,就是自在圓滿。惟寬禅師說:“思之不及,議之不得,故曰不可思議。”生活之道就是不可思議,不能以分辨與比較來取舍。
因此歡喜之情不是從外覓得,而是決定于自己的心識作用。各位不妨現在做一個試驗,你先把萬念放下,然後告訴自己,現在我非常高興,因爲我身爲人,能言能行,行動自如,能說能唱,快樂無憂,我有許多朋友,一點也不寂寞。現在請提起歡喜的心情,享受愉悅的
情感。你體驗看看,你的心胸有一種舒暢的感覺,你的身體有一種輕松的感受。還有,你好像正經驗著一件生命的大喜事。這個試驗,你可以多試幾次,一定很靈。
你的心裏有了消極思想,有了貪婪和對立的意識,心情自然不愉快,不歡喜。反之,當你所見所思都是光明正確的,喜悅自然湧現。《六祖壇經》上說: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
你的心情意識決定了你是否能歡喜,而不是物質條件及種種身外物能支配你的歡喜。所以一個人只要有了“追求”的意圖,無論所求是善是惡,是給予或者是剝奪,是爲了別人或是爲了自己,都會驚動心王。無業禅師說:
“迷者不了,即爲境惑;一爲境惑,流轉不窮。”人生道上,順逆事小,居心清淨最爲重要。一切自然智、般若智等心性本自有之,絕非覓求造作可以獲得。所以生活之道就是欣賞那擺在面前的事實。
經上說:“爲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常了造作,猛如金剛不可破壞。”
人能做到無覓求、無造作,便是六根滅去。所謂六根滅去就是見而不色,聽而不取,聞而不執,味而不求,觸而不逸,思量而不迷惑。有如“輪劍擲空,無傷于物”,物我齊備,“共坐不識”。所以說:“佛性猶如水中月,可見不可齲”日常生活,若得會悟“思無思之
妙”,才能顯露法王身。
古人總愛在生活中直接體會樂趣。寒山與拾得總是呼喚打趣,笑聲響徹天臺山。金牛和尚,每天做飯,供養衆僧。他總是把飯菜做好擺妥之後,載歌載舞,呵呵大笑說:“各位菩薩子!吃飯羅!各位可知道,他們開心是爲了什麼?那是因爲生活所在,無處不是珍寶啊!
今晚你回到宿舍,攤開你的床鋪,仔細端詳,緩緩撫摸,讓你的肌膚品觸令你安眠的寢具,然後你以知足贊美的心情躺下,“夜夜是春宵”的喜悅就在其中。
各位,你不妨也試試看,明日天明即起,打起精神,到戶外做些運動,專注欣賞晨景,贊美一切現成的景物。你會發現陽光正傳遞給你信心和活力,涼風像希望之神一樣,帶來無盡的惬意。你的美好一天就這樣開始,“日日是好日”盡在其中。唐朝龍山和尚曾經寫過
一首偈子說:
“叁間茅屋從來住,一道神光萬境閑,莫把是非來辨我,浮生穿鑿不相關。”人若能淨心守志,自然有智慧之光,照破種種執迷的境界。那時自然能從是非分辨中解脫出來,歡喜自在了。
生活是否歡喜,就在于能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它的趣味。所以說佛道就在“日用事中”。唐朝龐居士對日用事說得活潑生動,最能發人醒悟。他說:
“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頭頭非取舍,處處沒乖張,朱紫誰爲號,北山絕點埃,神通並妙用,運水及般柴。”
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是那麼自然,只要你攤開雙手,接納它,自然處處不乖張。朱紫之美,北山塵淨,一切都變得完美無缺。因此精神生活上的神通妙用,都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之中,切忌向他處尋覓。(1987年春講于文化大學)
《禅語空人心 第五講 莫向他處覓歡喜》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