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语空人心 第五讲 莫向他处觅欢喜

  第五讲 莫向他处觅欢喜

  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南北朝·南岳慧思禅师我很高兴今天晚上到贵校演讲“喜悦的心理历程”这个题目。我一路上专注地欣赏阳明山上的清风,俯览台北市华灯初上的夜景,陶醉在“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的

  诗境里。我觉得一路上的体验,已令我欢喜不已,喜悦之情洋溢在我心中。各位!你能从我这里分享到这份喜悦吗?只要你能从心中生喜,投入于当下即契妙悦的情境,你必然能和我分享此刻的喜悦。

  最近我读了一篇心理学的文章,谈到现代人生活在忙碌的工商社会里头,如果不学习喜悦之道,不试着使自己放松下来,对自己身心健康会有很大的伤害,从而自己生活的品质也就大打折扣。所以他建议每一个现代人都应该学习松弛自己,并懂得追求喜悦之道。

  这个看法是对的,同时也是错的。学习喜悦之道,让自己优游于现代社会,在忙碌生活中享有自在,那是生活的艺术与智慧,有助于心智的成长与适应能力的发展。但为什么又是错的呢?因为喜悦不是追得来的,如果想从追求中获得喜悦,必然使自己更加忙碌,疲于奔命,甚至疯狂!

  禅家告诉我们,喜悦是一种生活的流露,是从自性中表现出来的。人不可能以追求的方式获得真正的快乐,追求充其量不过是娱乐,或者是一时私欲得逞的狂欢罢了。所以慧思禅师说:“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

  生活本身就是喜悦,只要你活着,就能在平常的活动中享受到生命之喜乐。你走向街头,看着熙熙攘攘的人潮,应当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它,那才是对自己生命的礼赞。你散步郊野,看着绿油油的自然景观,或收成时黄澄澄的稻穗,应以投入的态度去拥簇,那使你体认到

  参赞化育的神往。跟家人一起进餐,未必是山珍海味,你应当视为生命的醍醐,满足在那细嚼慢咽的余香。日常生活中,只要你能稍加留意,哪一点不是诗画般的贴切。但是,我知道现代人活得并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就是为了强求快乐与享受。

  我们的精神生活,在处于主动与积极的时候,总是活泼的,喜悦的,光明的。但在处于被动时,即刻屈居劣势,很容易被物欲所迷,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被消极的意念所征服。

  生活本来是单纯的,只要你能温饱,一切都已具足。这时你可以优游于人生滩濑,可以专注于工作与服务。正因为你是快乐的,所以才能把最单纯的人生理念实现出来。事业的成功奠基在一个单纯的人性理念,人生的幸福也是植根在单纯的生活方式,而光明的精神力量

  与智慧,更是单纯的化身。我想单纯是人性中最美的至德。它是定与慧融为一体后,所发现的金刚般若。

  现在我要来谈谈,这光明单纯的精神力量是什么。

  自由自在主人翁

  人性爱好自由,自由就是心灵不受制于偏见、欲望和自我中心的虚妄,从心中直接流泻生活的情怀。因此,它能肯定内在的真我,作独立醒觉的判断。这样的生活是不卑不亢,不疾不徐,这时也许只能用“自在”才能表示这种心灵的自由,和心中所洋溢的法喜。

  但是许多人并不是生活在自由的心灵里头,即使每天高唱自由和民主的人,也未必有大自在的心灵自由。他们以为束缚越少就是自由,想做就去做,想说就痛快的说,这样的生活条件就是自由。但却很少注意到心灵上自由与不自由只是一线之隔,因为许多高谈阔论自由

  的人,可能心中正被一种不自由的动机所驱使。禅家所讲的自由是自然流露出来的慈悲,像活泉一样涌现的喜舍,像云去云来一样未曾拘束的自然。

  人的生活本来是自由的,但为了追求欲望,往往牺牲那珍贵的自由。人宁可牺牲自己的本质,而求得一时的名利;情愿出卖自己仁厚的本性,违背自己高贵的本质,当一个随波逐流的流浪汉。我们从现代心理学中所强调的“如何推销自己”,就可以知道,现代人何其不

  幸地在抑制自己的本真,向别人献媚,祈求别人对自己的认可。各位请注意!当你祈求获得别人的认可时,你必然已经丧失了自己最宝贵的情操。

  许多人宁可杀死自己来博得别人的欢心,宁可违背自己的真心,乞仰别人的肯定,于是压抑了清纯的本性与智慧,走入迷失的岔路。佛陀在《百喻经》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批商人,要到远方去做生意,由于路途不熟,大家商量结果,请来了一位向导,于是浩浩荡荡出发了。有一天,他们来到一个旷野,那儿有一座供奉天神的庙。依照他们的习惯,必须杀掉一个人来祭祀,方得通过这个地方。

  商人们集在一起商量,都认为大家是亲戚族人,只有那个向导是外人,便决定杀他作祭祀。等到祭祀完毕,便开始动身前行,可是由于没有向导,却迷失了方向,走来走去,一直都在旷野里打转,终于大家都困死在旷野里。

  这个故事中的向导就像是我们自由的本性,它能发出正确的思考与判断,那些商人就如同我们的根尘色相,很容易障碍自性,使自己失去醒觉的能力,陷在愚迷的旷野中。

  人一旦太执著于色相,太迷恋于“我相”,爱争面子,必然非常介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凡事在意的态度,便会感到别人都在注视着自己,而自己的言行举动,即刻变得不自在,不自然,不快乐了。各位一定看过许多人不敢放心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不敢自然无拘地开怀

  一笑。古人说:“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我们是否能够时而后言,乐而后笑呢?如果我们一天都不言不笑,那么喜悦就不存在了,自由的真我也被抑制了。

  抑制自己的本性,会使生活的创造性完全的破坏,不但失去幽默感,而且也使生活的欢喜乐趣丧失殆荆你做错了一件事,会不会执意别人见笑,而不知所措?会不会楞在那儿紧张万分呢?如果会,那么你就应该改正了。现在我举个例子,给各位参考:唐朝南泉普愿禅师

  住庵时,有一天对一位新来访的和尚说:

  “我上山去工作,到时请自己做饭,并送一份上来。”过了一会儿,这位访僧就自己做饭吃了,一时闲散,在床上躺躺就睡着了。南泉不见访僧送饭来,就回庵去,看到访僧正呼呼大睡。南泉很幽默地也上床躺在他身边睡觉。过一会儿,访僧起床了。于是南泉说:“我

  以前曾经看过一个“灵利”活泼的道人,直到现在没有再见过。”

  接着拿起一只掸子摇一摇对访僧说:“那个“灵利”道人像是这个吗?”

  访僧说:“不一样。”

  南泉说:“你曾经在什么地方看过,怎么知道他们不一样。”

  访僧说:“如果你想知道我在哪里见过,请和尚先放下掸子来。”

  南泉高兴地说:“我应证了你一双自然流露智慧的眼睛。”

  这个短短的故事,很生动地告诉我们,如果你拘泥不自在,就会失去自由,一直牵挂忘了送饭的事。如果自己是一位“灵利”道人,自由自在,就很自然地请南泉放下那可以用来打人的掸子,要他放下掸子的人,正是主动自由的精神主体。

  惧怕是压抑内在欢喜本性的最大原因。惧怕也使一个人无法独立,不能像金刚一样屹立不动的生活。在精神生活上,没有比惧怕更亵渎人性了。我们来看唐朝赵州古佛是多么地活泼自在。有一次赵州问老师南泉说:“道非物外,物外非道,如何是物外道?”

  南泉拿起柱杖就打(过去禅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于是赵州伸手捉住南泉的柱杖说:“以后不要错打人了。”

  赵州能如此自在,伸手捉住老师的柱杖,从容地告诉他,自己也能悠游在生活之中,以后不要错打人了。这时南泉很高兴地说:“龙蛇易辨,真和尚不可欺呀!”

  其实“道非物外,物外非道”这种抽象的思辨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赵州直荡荡的生活态度,正表示了“道非物外,物外非道。”

  人总是被色相和物欲所缚才变得愚迷不安,失去欢乐。而禅家则在这个节骨眼上,直指人心,要人从单纯的生活面上直接承担,快乐自然流现出来。布袋和尚有一首诗,很能引发我们的反省: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这首诗简直道破了人生的迷团,告诉我们单纯使一个人解脱,追求贪欲使人束缚重重。切记呀!西江之水只取一瓢饮,熙攘繁杂的社交,一二知己难得,只要你能了解“青目睹人少”的时候,自己就会领略

  恬淡之智;当你知道“问路白云头”时,你就不会面临寂寞孤独的不安,相反地带来更多的自在与喜悦。因为你已经从群众与世俗的眼光中,真正解脱出来,这时,哪有不快乐的呢?

  既以与人己愈多

  每一个人都很怕穷,穷使一个人失去欢乐。因此储蓄成为人类普遍的一种习惯,也被列为是一种美德。但是,如果储蓄的行为又带着强烈的不安,就会发展成囤积的态度。这种行为伴同吝啬出现,再度反应出贪婪的态度。储蓄可以是一种积极性的行为,但囤积则发展为

  消极的行为。

  我有一位长辈,他最爱囤积。他囤积的东西包括钞票、硬币、旧家具等等。平常分文也舍不得用,生病了更吝于花钱看医生。三年前他过世了,他的家人从大柜中找出许多硬币。更令人惊讶的是二十五年前,他的父亲留给他的五千元,竟然用红丝绢包扎得好好的。各位

  可曾注意二十五年前的五千元多么贵重呀!他似乎就是仓库的化身,只知道囤积,饥饿似的存放了许多旧家具,破铜烂铁。囤积的人不懂得运用,不懂得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当然会失掉欢乐。

  囤积的生活态度,往往会为自己带来许多损失。佛教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要在积存足够的牛奶之后才要宴客,他想,把牛奶积存在木桶里,日子久了会坏,不如把牛奶贮在牛肚子里,到宴客那一天,在一并挤出来,那样既省事又方便,客人又可以喝新鲜的牛

  奶。

  隔了很久,宴客的时间到了,他把牛牵出来,要挤捋牛奶,无奈一点牛奶也挤不出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就像挤牛奶…

《禅语空人心 第五讲 莫向他处觅欢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