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语空人心 第六讲 还须安禅制毒龙

  第六讲 还须安禅制毒龙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宋朝·茶陵郁和尚

  今天很高兴来跟各位讨论禅在心理辅导上的价值。也就是要尝试说明禅如何引发一个人从愚迷烦恼的此岸,走向醒觉智慧的彼岸。套用王维的诗句就是“安禅制毒龙”。

  禅的使命是引发一个人产生“摩诃般若波罗蜜”的过程。它的意思是引发一个人发生“空”的心理活动,抖尽种种薰染、成见和情绪困扰,过醒觉自在的生活。这样就是从烦恼尘劳的此岸,通往自由清醒的彼岸。这个过程,禅家称为禅法或佛法,对心理学家而言,相称的名词或可称为咨商或辅导。因此,就初步的目标而言,两者性质相近,但就整个人生的彻底省悟来看,两者就有差异了。这些差异留待稍后再作交待。现在我们行来谈谈现代人所遭遇到的心理困扰,再来探讨有关禅学在心理生活提升上的实践方法。

  苦闷的原因

  从禅的观点来看,生活所以会产生苦,会惹来烦恼,是由于对欲望的执著,而把自己封闭在自己所想象的虚幻世界里头,使自己变得不自在,无能为力,从而产生苦闷、失落、反叛、挣扎或者犯下更严重的罪业。

  对欲望的执著,如果就广义的观点来看,任何一种引发我们思想、行为、情绪反应的诱因都是欲望。也就是说,生活中所面临的情境,无一不是欲望。倘若自己不能从欲望中醒觉过来,就不可能成为觉者,成为主动的生活者,那个时候便成为欲望的奴隶。于是欲望化成一种虚幻的魔网,牢牢把自己套住,产生了痛苦。

  年轻人都想考取一所理想学校,这是一个欲望。这个欲望是很平常的,因为它使人上进用功。但就一个自觉的人而言,他居于主动的立场,专心读书,能力所及自然考取学校。即使考不取,他也会承担它,检讨失败,东山再起。或者自觉不适合升学,另寻学习一技之长。反之,一个执著于欲望的人,对于欲望产生了虚妄。他希望考取一所理想的学校是为了面子好看,而不是为了要继续求学。倘若考取,则沾沾自喜,自傲炫耀,生活在虚幻之中,不知真正用功。倘使落榜,那就非常在意,心里产生羞赧或怨愤,导致焦虑和痛苦,甚至引发消极的逃避行为。

  任何一件事情,只要起了染着,起了虚幻的意识,就可能引来许多苦恼。这些苦恼,轻者带来心理紧张与困扰;重者造成生活上严重的不适应。

  请注意!染着是一种思想或意识上的错误,它导致了精神生活与情绪反应上的障碍。同样地,当我们的精神生活或情绪发生了困扰,也会回过来干扰正常的思想和意识活动。这是一个人所以会在不幸的泥淖中愈陷愈深的原因。

  赌博行为是欲望的表现,这种欲望由贪婪而引起。爱好赌博的人显然已坠入执著的情境,而被一种可能赢的虚妄念头所牢系。赌博产生了输和赢的结果,它会刺激情绪的扭曲。而情绪上的忧与喜,又障碍正确的思想和意识。最后,使他推论出:“不错吧!赢了!值得继续赌。”或者“这一次虽然输了,但总不会一直输下去吧!”这种虚幻的推论,引导一个人陷身其中,如醉如痴,无以自拔。

  

  一个人失恋了会想自杀,严重的挫折之后会自暴自弃,染上了恶习很难戒除,都是严重的苦恼。究其原因,都是因为执著在欲望之中,而使自己落入被境转的局面。所以佛经上说:一切苦业都是由“集”而来的,“集”就是被境转的结果。

  为了解除烦恼,佛陀提出了四圣谛:苦、集、灭、道的实践法则。他说,人因为被种种欲望所束缚,使自己成为欲的奴隶。人因为“集”合了许多束缚与执著,造成“苦”与烦恼的现况。要想解脱苦就得能“灭”掉对欲望的执著,让自己从许多虚妄和欲望中解脱出来。这样还不够,还要进一步训练心智,刮垢磨光,产生智慧,做一个觉者,过现实的人生,那就是“道”。所以苦、集、灭、道就是佛法教导一个人提升精神生活和离苦得乐的法则。各位!你们在进行心理辅导时,是否也都注意到这几个层面呢?

  苦恼的来源是执著于欲望,执著产生了紧闭的心理意识,于是清新的智慧被滞塞了,思考发生了错误,这些错误就是虚幻,在佛学的心理学中(唯识论)称为“烦恼法”。

  烦恼可分为两类,其一是为了追求“善”所产生的烦恼,例如孝顺是善的,是道德的,表现孝顺可以得到家人的奖赏和赞美。基于这样的观念,去实现孝顺,个人就成为“孝顺”的奴隶,即使表现出孝行,自己本身也是烦恼的,所以我们称它是善烦恼。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当一位别人眼中的孝子,他的孝顺行为中一定会充满了矛盾。而唯有由衷的孝思,主动去照顾父母,那才是真正的孝顺。

  有一个年轻人,他的父母亲从小就给他很高的期望,希望他将来能读到很高的学位。他是一个独生子,从小娇生惯养,身体也显得瘦弱,不过他一直都很用功读书。读书和成绩单是他唯一讨好父母欢心的来源,他心目中的孝顺就是当一个乖孩子,好好读书,争取成绩。

  这个孩子考上高中以后,班上有许多优秀的学生,于是他的“乖孩子意识”开始受到威胁,开始感到不安和焦虑。虽然他的成绩还在中上程度,但他已经有了强烈的逃避意识,他觉得不想念书,而想离家出走。这就是为了追求善所导致的善烦恼,而“离家出走”的念头和“逃避念书”的行为又成为不善烦恼。所以两者可能互生,生生不息。由此我们可以证实老子所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心理学意义。

  另一种烦恼是由于追求欲望过程中,经由挫折所产生的情绪反应。这种反应在唯识论中被形容为一种心理的毒液。这些情绪有可能对外发泄,攻讦别人,侵犯别人,也可能向内发泄,深深的自责与内疚。如果严重的话,就会演变成躁症或郁症。现代心理学所谓的情绪症,在唯识论里头,称为随烦恼,它是障碍清净自性和起邪心动幻念的根源。

  烦恼与痛苦是“虚妄”的意识所发生的作用。它的特质是被境转,失去自立性和创造性,使生活走向非现实的方向,并障碍了心智的成长。

  在唯识论中,障碍可分为两种性质,一种是烦恼障,一种是所知障。烦恼障已说明如上,现在简要来说明所知障。

  一个人意识活动(认知)的品质,决定其精神生活状况。人若从积极或光明面去待人接物,去处理生活上的事事物物,自然心平气和,温和明朗,能表现出智慧与明达,那就是无碍。这种无碍可以在理则思想上表现出来,称为“理无碍”。可以在办事上表现出来,叫做“事无碍”。可以表现为通情达理,那就是“理事无碍”。若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事事无碍”。

  无碍表示在意识作用中具有醒觉与创造的本质,因此他的认知没有错误,能够肯切真实,而无衍生为虚妄意识的危险。

  认知有了障碍,通常是受到成见和偏见的影响,以致不能正确认知,所以唯识论中称为所知障。所知障为什么会产生烦恼呢?现在我举一个例子,各位就容易懂了。假如有一位青年人,他向心仪已久的女同学邀约,利用假日一起去郊游,结果被女同学婉拒了。这对于当事人来说是很伤感的事情,但是由于当事者对这件事的认知不同,而有不同的心理反应。第一种可能的反应是非常伤心,责备自己太唐突,不自量力,责备自己功课不够好或家里经济环境不好,所以对方才看不起自己。于是引起强烈的自卑,由自卑而忧郁,而做白日梦,愈想愈多,烦恼不断高涨。

  第二种可能的反应是觉得自己实在没有面子,认为别人故意让他难堪,不由得产生报复的主意,于是故意制造流言,伤害对方或起意侵犯。第三种可能的反应就是告诉自己:她不愿意跟我去郊游,是因为彼此无缘,我可以再找一位跟我合得来的女朋友。第三种认知是正确的,所以他很快又恢复平静。虽然他有些失望,但并没有引来心理困扰。

  当我们要处理一件事情时,总是会根据自己现有的信念(所知)来处理。这个现有的信念如果是错误的,那么处理的结果也就错误。上述第一种及第二种反应,就是先有了错误或不合理的信念,所以才导致困扰与烦恼的结果。

  心理学家艾里斯(Albert Ellis)是专攻心理治疗的当代心理学家,他提出了“正念治疗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他强调,许多苦恼与困扰,都是不合理的意识和情感扭曲所形成。不合理的妄念,往往破坏了自己的成长和喜悦的本质,从而带来痛苦,并引发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他同时指出,人愈趋向不合理的观念,愈显现出无能感,压抑和焦虑,终至生活溃败。

  禅对于苦的源起与唯识论的看法是一致的,他们都相信被境转就是虚妄,就是愚迷和痛苦。而唯一的自救途径就是放下或空掉那些足以障碍醒觉与正确认知的虚妄。

  人的生活总免不了有苦,因此必须设法消除痛苦,恢复原来自由自在的喜悦天性。现在我归纳禅学上几个重要的原则,作为各位辅导工作的参考,也许这就是所谓“安禅制毒龙”吧!

  重新学习生活

  首先禅师会教人重新学习生活的态度。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担任出坡耕种或劈柴挑水的工作,要一个人先落落实实地生活在“生命的活动”之中。人只有在直接体识到生命活动,从日常作息当中,直接使用体力,用最简要的思想去处理日常生活时,才能接触到生活的本质,从而放下许多虚妄的念头,并重新体验直觉的能力和活泼喜悦的自性。

  你在辅导工作上一定也使用过“活动治疗法”吧!你让焦虑苦闷的人参加童子军野营活动。一入营地,就必须先放下自己的工作、身份和尘世的牵挂,然后以喜悦新奇的态度投入生活。扎营、整理环境、挑水、劈柴、样样亲自动手,分工合作,不相计较,一天到晚都在活动。活动本身就是生命的自然韵律,所以也就是休息。因此活动与休息不二,生活与工作不二,不二就是统整,就是不发生疏离。因此禅…

《禅语空人心 第六讲 还须安禅制毒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