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语空人心 第六讲 还须安禅制毒龙▪P2

  ..续本文上一页者总要说:道即是生活。

  练习直观

  禅的第二个对治法则就是不起分别比较。我们可以说,如果学会了这种生活智慧,就是有了法眼,能真正看入空义,也真正看清真实,不起分别心。

  不起分别心不是观念的问题,不是一个知性上的问题,而是整个人的生活实践问题。你可以对一个人很简单地解释不起分别心的意思,但是能否不起分别心则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它不属于知,而是属于行动。因此,禅师们总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机警地找出实际生活问题或一些问答,来磨练直观的心智。

  人类精神生活的最大致命伤就是跟别人比较,比较的结果总是放弃真实的自己,投向一个虚幻的妄念,禅家称为“认贼作父”。人所以会产生疏离感,不能在生活当中获得自在,是这样引起的。现在我们来看看这段公案是多么直接地触及到这个真理。唐朝时怀让和坦然两位禅师一同去拜访嵩岳慧安国师,见面时便问:

  “什么是祖师所传下的生活之道?”

  慧安国师说:“何不问自己的意下?”

  又问:“如何是自己意下?”

  慧安国师说:“当观密作用。”

  又问:“什么是观密作用呢”这时慧安以张合自己的眼睛来表示。很明显地,慧安所要说的就是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真我,真我是不能比较的,也不是用嘴巴说说就能获得的,而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发现。也许你还会问,这个密又是什么呢?现在,我再讲一个故事,就更容易明白了。

  当禅宗第五代祖弘忍传衣钵给慧能之后,慧能开始南行。于是同门弟子蹑迹追逐,道明曾经是将军,追赶最快,在大庾岭追上了慧能。当时慧能把衣钵放在地上,道明却害怕不敢提动。于是向慧能说:

  “我来求法,非为衣钵而来,请你开示。”

  慧能说:“你现在平心静气,不要用善或恶来分辨,那就是你的真我本性。”

  刹那间,道明即刻领悟。又问:“是否还有什么密语、密意、密旨呢?”

  慧能说:“我现在对你说的就不是密了,但你若返照自己,密就在你那边。”

  道明说:“我在黄梅随众学法,实在没有省悟到自己本来面目,今天承蒙你的指授,有如饮水,冷暖自知。”

  道明所领悟到的是不起分别心之后,回归到自己,然后放旷去生活。那时所有的虚妄就可以一同放下,自在清心了。

  禅师总是要人用直观的平直心去看一切事,那时的善才是纯厚的善,才不会因为有了比较而在善中生恶。生活上讲求积极热心,必须是平直的积极与热心,才是笃当真实,否则就会因分别心而发生躁进,引起重重困扰。《法句经》上说:

  “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有人以为佛法是消极的,事实上,它是真精进,真积极。也有人认为佛法是厌世的,事实上,它无分别于出世与入世。佛法使一个人活在空里头,去面对真实,而不是要一个人活在分别的妄里头,迷失了自己。

  直观就是客观,就是不被比较的“差别心”牵着走,让自己活在一个真心里头。许多父母亲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较,所以才会强迫孩子变成“别人的”孩子。许多人因为活在分辨当中,而有了“看上不看下”的失衡心态,有了嫌贱趋贵的执著。

  当老师的人最需注意:以分别心看待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往往种下严重的错误。我们要对成绩好的学生和差的学生同等关怀。成绩好坏是大人给他的分别,事实上,他们将来也都能发挥所长,实现他的人生,服务这个社会。当每一个人都能肯定自己,而不与别人比较时,每个人才活得尊贵,活得正常。

  在辅导工作中,如果能够透过咨商技术和生活上的潜移默化,让当事人认识到“分别心”所引起的虚妄,许多不良适应自然迎刃而解。

  坐禅

  坐禅是禅者的一门重要功课,它具有两方面的功能。其一是精神上的训练,主要在于训练一个人净化自心,使妄念不起,见自本性之真实面。所以《六祖坛经》上说:

  “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这种精神的训练不拘泥于行、注坐、卧,而是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养成清净专注的习惯。为了要训练学生能够清净专注,打坐是其中很重要的功课。它从调身、调息直到调心,使一个人真正的入定。

  打坐究竟对一个人发生什么作用呢?当然禅家会告诉你,透过禅的训练可以使你身心安定,清醒专一,使一个人不受虚妄所驱使,而自见本性。各位也许会觉得这样太抽象了,所以我找了一些最近科学研究的结果,供作参考。

  纽约艾彻斯特公学(Eastchester Public School)曾经作过研究。他们教学生学习打坐,经过实验比较发现:

  1.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

  2.学生彼此相处的和谐程度好转。3.学生跟教师与父母相处的和谐程度提高。

  4.滥用药物情形减少。

  此外,学习打坐对于戒除滥用药物亦有明显助益。班逊和华勒斯(Benson &Wallace)研究发现:在一千八百六十二名吸毒受诫者之中,有百分之七十九的人吸食大麻烟,经过六个月学习打坐之后,只有百分之三十七的人继续吸食大麻烟。但到了二十一个月时,已减低到只有百分之十二的人吸食。此外,那些未戒除吸食大麻烟的人,有百分之八十三明显减低吸食量。打坐对戒除吸毒显然有效。不过,这里我要作个说明,打坐确能促进一个人醒觉。醒觉的力量,才使得一个人放弃烟毒的麻醉和逃避生活的态度。

  根据1970年史丹佛大学“创造智能科学”课程,对超觉静坐作研究。发现它是一种自然的方法,可使心灵得到较精致的体验,体验到思想的更深层次,而达到思想的最精细状态,接触思想的源泉,醒觉和纯净的智能。在生理上,哈佛大学医学院在1972年,亦发表研究结果,发现它对身体确有助益。

  悟与苦的解脱

  当我们有了烦恼的时候,禅师会说,烦恼本是虚妄,放下它吧!这句话对于当事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助益,因为他还是放不下。因此,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从许多现成的生活事务或交谈中去磨练,直到刹那间尘垢剥落,悟入真实。

  悟确实不能以文字来传达,因为它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其结果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过我们可以透过心理学来趋近悟到底是指什么。悟可分为浅悟和深悟,就浅悟而言,是不够彻底的,但却能使一个人有所承担,他知道自己所面临的烦恼是什么,接纳它,容纳它。自己突然间由渺小而有障碍的自我中心,变得开阔有如虚空一样的肚量,而原先几乎无法接受的大烦恼,大负担,则化为一毫端那样校所以心里突然释怀,而得解脱。

  有一位女学生告诉我说,她长得不好看,所以常常觉得很烦恼,很灰心,很消极,很孤单。我告诉她说,现在即使我说,你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丑,你也不相信,所以我不愿意多费口舌,不跟你争辩你的美丑。不过我要你想想:你的长相是独一无二的,它一定有着光明的意义。你没有发现到它才会感到痛苦,如果你能发现到它,你反而会称赞它。你去想想,改天再谈。

  第二个星期六,在我演讲之后,她又跟我谈了几分钟。我只是解释什么是意义,并举例说冰很冷,冬天惹人烦,火炽热,夏天更可恼。但是炎夏之冰可以消暑,严冬之火则可以暖身。记住,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他的意义或使命,你再去想想。像这样的咨商持续了一个多月。

  有一个星期六,当我演讲完时,竟然是一位活泼的女学生站在我的面前告诉我说:“老师!我一定要用这不起眼的长相和最真诚的热心,跟别人建立最好的人际关系!然后,她开心地对我笑了。我告诉她说,你已经很美,而且福慧兼得,你一辈子将受用不荆

  这个例子就是悟。悟使一个人发现真正的自己及新的使命,它是清醒的,是成长的,光明的。

  另一种悟是深悟,那是悟入人生究竟的第一义谛,即禅家所谓“悟无生忍”。这是从悟中,彻底地解脱出来,一真一切真,自由无碍,任运自在的觉者。

  由于社会的变迁,经济生活的改变,文化的失调,现代人将面临更多的心理困扰及苦闷,悟有助于苦闷的解脱,并能免于被色相所蒙蔽。

  迈向光明的人生

  我们在谈完“灭苦”之后,要更进一步去谈到“实现”的问题。关于大乘佛法所说的实现,包括六个途径,即六波罗蜜: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和智慧。这六个实践处方,就是磨练心智和获得精神提升的法门,兹说明如次:

  布施就是一种服务与奉献,透过对别人的关怀,而使自己的生活更充实,更具丰足感,从而有圆满喜悦之感。布施就是慈悲心,就是博爱心,能够实践慈悲的人,他总是能体验深厚的生命意义与喜悦。

  忍辱就是表示能承担,对于失败和挫折能发现其中的意义而接纳它,从而使自己更清醒更进步。忍辱的人懂得宽容,能宽容就有更大的心理生活空间,消除对立的苦恼,原谅别人,同时也原谅自己。

  持戒代表生活格律。每一个人都必须有正确的格律,生活才会正常,才可能自我控制,不会陷入物欲的泥淖。现代人所以会纵欲淫乱,所以会疯狂地投入光怪陆离的生活,追求各种刺激与过分的享受,无非是缺乏生活格律所致。

  精进代表着成长与光明,人能以积极的态度生活,自然会不断地成长,精神生活日益提升,其心智则渐趋成熟而大放异彩。但是精进必须建立在禅定上,因为只有“外离相”,不被色相所动容、所蒙骗时,才可能产生“内不乱”的真定,那才是真正的精进,否则可能变成躁进,而坠入苦恼之中。

  最后一个处方就是智慧了。智慧显然是要奠基在前面五个实践法门之上,它是一个人的悟性,是悟入精神生活的极致,等参一真法界的凭藉。

  禅家对弟子实践六波罗蜜要求甚严,那是因为这六项精神训练,对一个人心智的成长与醒觉,有直接的帮助。

  各位辅导专家!禅也是一门辅导的方法,不过禅不以治标的心理治疗或消除苦闷为满足,禅不只要一个人做一个没有痛苦的人,而且要活得喜悦。还不止如此,禅更进一步引发一个人从许多桎梏中解脱出来,获得自由(空),证入圆满的精神世界。

  (1986年秋讲于台北学苑,应大专辅导教师之邀而讲)

  

  

《禅语空人心 第六讲 还须安禅制毒龙》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