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菩提自性本光明
慧至乃明,明则不昧,明至乃通,通则无碍,无碍者何?变化自在。通力不常,应念而变,变相非有,随求而见,是大慈悲,以一济万。
——唐朝·白居易居士
今天我很高兴应邀到贵公司来跟各位谈谈“不倒翁的人生观”。说到人生观,大家总不免有几分熟悉,几分厌倦。因为它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是不怎么令人悦耳的训诫;有些遥不可及,又有些抽象的道学。所以,你也许会对这个题目感到不太乐观,不觉得新鲜。不过各位可曾发现,在你的生活和企业经营中,智慧总是在古老的经验中绽放芬芳的花朵,结出累累的果实!
今天我就是要从古老的经验中去谈一个古典人生智慧,要投影禅学那内敛的光彩,使各位的精神生活为之振作。因为不倒翁的人生智慧是刚健的,是朝气蓬勃的,是柔美无比的生活态度。它与你是否生活得快乐,事业是否成功,心灵是否充实,永远不可分。
你一定看过不倒翁吧,推它一把,它笑嘻嘻地又恢复平静,再度站得挺劲。无论你怎么推它,不倒翁就是不倒翁,它的重心永远深沉内敛,不受外力所迁,这就是禅家所谓的“变化自在”,柔顺刚健哪!
现在,我们以冷静的态度来看看自己,是不是能每天保持那种平静内敛、沉着坚毅呢?我敢说许多人是把重心顶在头上,恨不得到处炫耀,沉不住气,不能深思,躁进不安,所以稍有挫折,略有不顺利,即刻失去平衡,就要倒了下来。心理垮了,生活乱了,精神不清明了,事业也就发展不起来。所以说,生活的至理是《六祖坛经》所谓的:
“安定性灵培养智慧,要让心志纯净细炼,真正的大用来自宁静无妄,所以生活的真理就是安慧等持。”
各位也许进过佛寺,你一到大殿前,便会看到“大雄宝殿”几个字。你知道这四个字的涵义吗?他的意思就是要你进入堂殿,听完佛法之后,即刻成就金刚不坏的智慧,当一个永远不被迷惑,不被击败的不倒翁。
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天生的潜能,那就是自觉和清醒的能力。佛家称它为自性,也称为一个人的精神本体(法身)。在佛经里头,有一尊佛叫毗庐遮那佛,它就是法身佛。它所代表的就是自性中的光明智慧,所以又称为大日如来佛。
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尊大日如来,都有光明的法身,都有一个心中的太阳。它照亮我们,让我们不被错综复杂的世界所迷惑,永远不会被挫折打倒,不会被欲望蛊惑,不会被消极的畏惧所慑服,那就是真正的不倒翁。
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学生问临济禅师,什么是生活的正道。临济说:
“佛就是清净心,法就是光明性,道就是处处无碍光明。”一个不被生活情境所惑,不做生活的奴隶而做自己主人的人,就是真自由,所以是不倒翁。
怎么去做一个生活道上的不倒翁呢?中国近代最了不起的禅师之一虚云老和尚(公元1840年——1959年)说:“凡当参学,要有三样好,第一要有一对好眼睛,第二要有一双好耳朵,第三要有一副好肚皮。好眼睛就是金刚眼,凡见一切事务,能分是非,辨邪恶,识好歹,别圣凡。好耳朵就是顺风耳,什么话一听就知道里面说的是什么名堂。好肚皮就是和弥勒菩萨的布袋一样,一切好好丑丑所见所闻,全都装进袋里,遇缘应机,化生办事,就把所见所闻的从袋里拿出来,作比较研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有所依据了。”
好了!这些道理也许各位都听过,现在我们再说这些禅的智慧中投影出几点现代人如何做一个不倒翁的真体法则。
发挥自己的优点
人总是在积极和正确的思想下,才产生伟大的心志力量。总是从内心里自然流露出来的真心,才能建功立业,临济禅师说:
“但莫外求,你一念清净,心光是你屋里法身。”
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实现自己的资赋和能力,而不是向外追求,把自己变成别人。人只有肯定自己的本真时,才可能过喜悦成功的生活。奈都·奎宾(Nido R. Qubein)是当代美国成功的有名商人,在工商界颇有盛名的顾问,也是首屈一指的演讲家。以他的坎坷遭遇,能在三十岁以前成为百万富翁,确实是因为他有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他说,工作不但使人生变得生动有味,而且工作的考验使人振作有力。他相信人只有先认识自己是什么,察觉到自己现在有的是什么,把它发挥出来,就可以使自己过得丰足成功。
1966年他只身从中东来到美国,英语一窍不通,只凭着自己的信心和美国政府少许的救济,开拓了绚烂的人生与事业。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把手上握有的条件完全发挥出来。起先他携带着一些幻灯片,以有限的英语词汇和幽默感,做了一套有关圣地的视听节目。以半生不熟的英语,到任何一个愿意他演讲的教堂或团体,去放映讲解。在这个活动中,他培养了自己的人际关系能力,了解美国的社会文化,训练了表达能力与令人折服的口气。
他全力以赴修完他的商业硕士课程,钻研专业知识,成为知名的商业顾问,且是美国演讲学会的会长,很快地发展为美国企业界争相罗致的杰出顾问。
奎宾为什么有这样的成就,有这样的活力呢?他说,成功的哲理就是发挥自己手中所握有的种种,而不是虚妄地恋羡别人拥有的荣华。每个人都有他的资赋和魅力,是独一无二的。你要拿出信心,不断去磨练它;在成功中寻找信心和视野,在失败中觅取经验,不气馁,不消极,不要为失败找借口,找台阶。
生活本来就无所谓成功或失败,只要不泄气,不被挫败打垮,失败正是绚烂人生的一部分。记得!空空的口袋不能阻挡你成功,一文不名不能障碍你的豪气;只有错误的思想,才引导你走向暗无天日的困境,只有空空(断灭或无记空)的脑袋,才让你深陷在寞落的绝境。
金刚的信念
积极光明的思想(正思),使一个人获得许多的喜悦和发挥的机会。积极的思想总能伴着你,坚持到底去完成你的工作,给你毅力去承担无尽的挫折。经上说: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各位一定要注意,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心志,就能使他走向光明的人生。近代心理学大师威廉·詹姆斯说:你要有什么成果就必须先怎么想,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有契而不舍的耐力。信心与毅力是彼此不可分的。
我想大家都读过一本叫《天地一沙鸥》的书吧!作者巴哈(Richard Bach)在写完这本书后,先后被十八家出版商退稿,他们认为这本书注定销路有问题。一般人若遇上这种事情,就可能信心动摇,心灰意冷了,但是巴哈不然,他相信这本书的价值,继续接洽出版。最后,在1970年由麦克米兰公司出版,结果这本书在五年内,光是在美国就卖出七百万本。各位读到的书是中文的译本,它在其他国家也有译本畅销。
多用心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能培养你光明坚毅的心智。我所说的用心想想不是虚妄的幻想,不是做白日梦的胡思乱想,而是清醒的面对现实。告诉自己,“不要灰心!让我想想,一定有个方法可以解决它!一个人若能在遇到困难时,能如此想想就是醒觉;如果畏惧失败而绝望,那就是“被境迁”的蠢汉了。
禅学告诉我们,生活的正确态度就是自己做得了主,才不会“随境枉迁流”。所以说:“境从人即是正,人从境即是邪。”善用这个道理,就得着了生活的匙钥。
有一位年轻人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征才的消息,他依照指定的时间报到约谈时,前面已经有三十几个人排队了,而那家公司只录用一个人。要是换作一个缺乏意志的人,可能早就萌生去意,然后告诉自己说,怎么可能轮到我呢?但是这个年轻人并不这么想。他拿起纸笔,认真的写了字条,递给约谈的老板,上面写着:“老板!在你还没见到第三十六位求职者之前,请暂勿做决定。”老板在约谈到这位年轻人时,果然发现他是一个充满积极心和乐观进取的好帮手,于是录用了他。
智慧的一念
各位都知道唯识论是佛学的心理学,它的主要宗旨就是在阐扬转识成智的方法。简单的说,它在于教导人们如何从意识的改变来导致智慧的显露。改变意识,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扭转一个人的成败。现在我来讲一个故事。
刘邦得了天下之后大封功臣,已封了二十余人,其他有功的将领,日夜都在争论谁的功劳大,得不到结论,因之没有继续下去。
有一天,刘邦在洛阳南宫,从双层道(复道)遥遥望见将领们三五成群,经常在洛水沙滩上聚会。刘邦问张良:
“他们谈些什么?”
张良说:“难道你不知道他们正在谋反。”
刘邦说:“天下已经安定,为什么还要反?”
张良说:“陛下原来不过是一介平民,靠他们的效忠,才取得天下。而今,你当了皇帝天子,封的全是你的亲戚和老友,杀的全是你的仇家。政府那些办公桌上的官员,察考他们的功劳,认为就是把全国划成封国,也封不完。这些将领深怕你从此不再封赏,又深怕久而久之,你想起过去偶然犯的错,会兴起杀机。军心不稳,所以才聚在一起,密谋叛变。”
刘邦忧愁的说:“那怎么办呢?”
张良说:“你生平最僧恨,最厌恶,而大家又都知道的是谁?”
刘邦说:“雍齿,他跟我有旧怨,又不断欺负侮辱我,我早就想把他杀掉;只因他立下不少功劳,于心不忍。”
张良说:“请立刻先封雍齿,其他人异谋自然平息。”于是刘邦摆下筵席,封雍齿为什方侯。然后下令催促宰相、皇帝监察官(御使)迅速评估各将领的功劳,用来作为分封的根据。筵席之后,将领皆大欢喜。
张良是刘邦的智囊,趁着刘邦询问的机会,使刘邦检讨反省,改变心意。希望在上位的人没有循私,当下属的没有猜疑的动荡,国家才能安定。像张良这样的人,史学家司马光认为是最懂得规劝的人。而事实上,规…
《禅语空人心 第七讲 菩提自性本光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