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語空人心 第七講 菩提自性本光明

  第七講 菩提自性本光明

  慧至乃明,明則不昧,明至乃通,通則無礙,無礙者何?變化自在。通力不常,應念而變,變相非有,隨求而見,是大慈悲,以一濟萬。

  ——唐朝·白居易居士

  今天我很高興應邀到貴公司來跟各位談談“不倒翁的人生觀”。說到人生觀,大家總不免有幾分熟悉,幾分厭倦。因爲它是老生常談的話題,是不怎麼令人悅耳的訓誡;有些遙不可及,又有些抽象的道學。所以,你也許會對這個題目感到不太樂觀,不覺得新鮮。不過各位可曾發現,在你的生活和企業經營中,智慧總是在古老的經驗中綻放芬芳的花朵,結出累累的果實!

  今天我就是要從古老的經驗中去談一個古典人生智慧,要投影禅學那內斂的光彩,使各位的精神生活爲之振作。因爲不倒翁的人生智慧是剛健的,是朝氣蓬勃的,是柔美無比的生活態度。它與你是否生活得快樂,事業是否成功,心靈是否充實,永遠不可分。

  你一定看過不倒翁吧,推它一把,它笑嘻嘻地又恢複平靜,再度站得挺勁。無論你怎麼推它,不倒翁就是不倒翁,它的重心永遠深沈內斂,不受外力所遷,這就是禅家所謂的“變化自在”,柔順剛健哪!

  現在,我們以冷靜的態度來看看自己,是不是能每天保持那種平靜內斂、沈著堅毅呢?我敢說許多人是把重心頂在頭上,恨不得到處炫耀,沈不住氣,不能深思,躁進不安,所以稍有挫折,略有不順利,即刻失去平衡,就要倒了下來。心理垮了,生活亂了,精神不清明了,事業也就發展不起來。所以說,生活的至理是《六祖壇經》所謂的:

  “安定性靈培養智慧,要讓心志純淨細煉,真正的大用來自甯靜無妄,所以生活的真理就是安慧等持。”

  各位也許進過佛寺,你一到大殿前,便會看到“大雄寶殿”幾個字。你知道這四個字的涵義嗎?他的意思就是要你進入堂殿,聽完佛法之後,即刻成就金剛不壞的智慧,當一個永遠不被迷惑,不被擊敗的不倒翁。

  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種天生的潛能,那就是自覺和清醒的能力。佛家稱它爲自性,也稱爲一個人的精神本體(法身)。在佛經裏頭,有一尊佛叫毗廬遮那佛,它就是法身佛。它所代表的就是自性中的光明智慧,所以又稱爲大日如來佛。

  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尊大日如來,都有光明的法身,都有一個心中的太陽。它照亮我們,讓我們不被錯綜複雜的世界所迷惑,永遠不會被挫折打倒,不會被欲望蠱惑,不會被消極的畏懼所懾服,那就是真正的不倒翁。

  唐朝的時候,有一位學生問臨濟禅師,什麼是生活的正道。臨濟說:

  “佛就是清淨心,法就是光明性,道就是處處無礙光明。”一個不被生活情境所惑,不做生活的奴隸而做自己主人的人,就是真自由,所以是不倒翁。

  怎麼去做一個生活道上的不倒翁呢?中國近代最了不起的禅師之一虛雲老和尚(公元1840年——1959年)說:“凡當參學,要有叁樣好,第一要有一對好眼睛,第二要有一雙好耳朵,第叁要有一副好肚皮。好眼睛就是金剛眼,凡見一切事務,能分是非,辨邪惡,識好歹,別聖凡。好耳朵就是順風耳,什麼話一聽就知道裏面說的是什麼名堂。好肚皮就是和彌勒菩薩的布袋一樣,一切好好醜醜所見所聞,全都裝進袋裏,遇緣應機,化生辦事,就把所見所聞的從袋裏拿出來,作比較研究,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有所依據了。”

  好了!這些道理也許各位都聽過,現在我們再說這些禅的智慧中投影出幾點現代人如何做一個不倒翁的真體法則。

  發揮自己的優點

  人總是在積極和正確的思想下,才産生偉大的心志力量。總是從內心裏自然流露出來的真心,才能建功立業,臨濟禅師說:

  “但莫外求,你一念清淨,心光是你屋裏法身。”

  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實現自己的資賦和能力,而不是向外追求,把自己變成別人。人只有肯定自己的本真時,才可能過喜悅成功的生活。奈都·奎賓(Nido R. Qubein)是當代美國成功的有名商人,在工商界頗有盛名的顧問,也是首屈一指的演講家。以他的坎坷遭遇,能在叁十歲以前成爲百萬富翁,確實是因爲他有積極正確的人生態度。他說,工作不但使人生變得生動有味,而且工作的考驗使人振作有力。他相信人只有先認識自己是什麼,察覺到自己現在有的是什麼,把它發揮出來,就可以使自己過得豐足成功。

  1966年他只身從中東來到美國,英語一竅不通,只憑著自己的信心和美國政府少許的救濟,開拓了絢爛的人生與事業。他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把手上握有的條件完全發揮出來。起先他攜帶著一些幻燈片,以有限的英語詞彙和幽默感,做了一套有關聖地的視聽節目。以半生不熟的英語,到任何一個願意他演講的教堂或團體,去放映講解。在這個活動中,他培養了自己的人際關系能力,了解美國的社會文化,訓練了表達能力與令人折服的口氣。

  他全力以赴修完他的商業碩士課程,鑽研專業知識,成爲知名的商業顧問,且是美國演講學會的會長,很快地發展爲美國企業界爭相羅致的傑出顧問。

  奎賓爲什麼有這樣的成就,有這樣的活力呢?他說,成功的哲理就是發揮自己手中所握有的種種,而不是虛妄地戀羨別人擁有的榮華。每個人都有他的資賦和魅力,是獨一無二的。你要拿出信心,不斷去磨練它;在成功中尋找信心和視野,在失敗中覓取經驗,不氣餒,不消極,不要爲失敗找借口,找臺階。

  生活本來就無所謂成功或失敗,只要不泄氣,不被挫敗打垮,失敗正是絢爛人生的一部分。記得!空空的口袋不能阻擋你成功,一文不名不能障礙你的豪氣;只有錯誤的思想,才引導你走向暗無天日的困境,只有空空(斷滅或無記空)的腦袋,才讓你深陷在寞落的絕境。

  金剛的信念

  積極光明的思想(正思),使一個人獲得許多的喜悅和發揮的機會。積極的思想總能伴著你,堅持到底去完成你的工作,給你毅力去承擔無盡的挫折。經上說: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各位一定要注意,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心志,就能使他走向光明的人生。近代心理學大師威廉·詹姆斯說:你要有什麼成果就必須先怎麼想,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有契而不舍的耐力。信心與毅力是彼此不可分的。

  我想大家都讀過一本叫《天地一沙鷗》的書吧!作者巴哈(Richard Bach)在寫完這本書後,先後被十八家出版商退稿,他們認爲這本書注定銷路有問題。一般人若遇上這種事情,就可能信心動搖,心灰意冷了,但是巴哈不然,他相信這本書的價值,繼續接洽出版。最後,在1970年由麥克米蘭公司出版,結果這本書在五年內,光是在美國就賣出七百萬本。各位讀到的書是中文的譯本,它在其他國家也有譯本暢銷。

  多用心想想解決問題的方法,就能培養你光明堅毅的心智。我所說的用心想想不是虛妄的幻想,不是做白日夢的胡思亂想,而是清醒的面對現實。告訴自己,“不要灰心!讓我想想,一定有個方法可以解決它!一個人若能在遇到困難時,能如此想想就是醒覺;如果畏懼失敗而絕望,那就是“被境遷”的蠢漢了。

  禅學告訴我們,生活的正確態度就是自己做得了主,才不會“隨境枉遷流”。所以說:“境從人即是正,人從境即是邪。”善用這個道理,就得著了生活的匙鑰。

  有一位年輕人在報紙上看到一則征才的消息,他依照指定的時間報到約談時,前面已經有叁十幾個人排隊了,而那家公司只錄用一個人。要是換作一個缺乏意志的人,可能早就萌生去意,然後告訴自己說,怎麼可能輪到我呢?但是這個年輕人並不這麼想。他拿起紙筆,認真的寫了字條,遞給約談的老板,上面寫著:“老板!在你還沒見到第叁十六位求職者之前,請暫勿做決定。”老板在約談到這位年輕人時,果然發現他是一個充滿積極心和樂觀進取的好幫手,于是錄用了他。

  智慧的一念

  各位都知道唯識論是佛學的心理學,它的主要宗旨就是在闡揚轉識成智的方法。簡單的說,它在于教導人們如何從意識的改變來導致智慧的顯露。改變意識,能夠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改變一個人的一生,扭轉一個人的成敗。現在我來講一個故事。

  劉邦得了天下之後大封功臣,已封了二十余人,其他有功的將領,日夜都在爭論誰的功勞大,得不到結論,因之沒有繼續下去。

  有一天,劉邦在洛陽南宮,從雙層道(複道)遙遙望見將領們叁五成群,經常在洛水沙灘上聚會。劉邦問張良:

  “他們談些什麼?”

  張良說:“難道你不知道他們正在謀反。”

  劉邦說:“天下已經安定,爲什麼還要反?”

  張良說:“陛下原來不過是一介平民,靠他們的效忠,才取得天下。而今,你當了皇帝天子,封的全是你的親戚和老友,殺的全是你的仇家。政府那些辦公桌上的官員,察考他們的功勞,認爲就是把全國劃成封國,也封不完。這些將領深怕你從此不再封賞,又深怕久而久之,你想起過去偶然犯的錯,會興起殺機。軍心不穩,所以才聚在一起,密謀叛變。”

  劉邦憂愁的說:“那怎麼辦呢?”

  張良說:“你生平最僧恨,最厭惡,而大家又都知道的是誰?”

  劉邦說:“雍齒,他跟我有舊怨,又不斷欺負侮辱我,我早就想把他殺掉;只因他立下不少功勞,于心不忍。”

  張良說:“請立刻先封雍齒,其他人異謀自然平息。”于是劉邦擺下筵席,封雍齒爲什方侯。然後下令催促宰相、皇帝監察官(禦使)迅速評估各將領的功勞,用來作爲分封的根據。筵席之後,將領皆大歡喜。

  張良是劉邦的智囊,趁著劉邦詢問的機會,使劉邦檢討反省,改變心意。希望在上位的人沒有循私,當下屬的沒有猜疑的動蕩,國家才能安定。像張良這樣的人,史學家司馬光認爲是最懂得規勸的人。而事實上,規…

《禅語空人心 第七講 菩提自性本光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