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語空人心 第八講 一曲禅歌樂有余

  第八講 一曲禅歌樂有余

  以有心奉持而無心物執,以有心爲物而無心想身,能如是;則先天地生不爲精,後天地死不爲老,終日變化不爲動,畢盡寂寞不爲休。

  ——唐朝·嵩嶽元皀禅師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此刻我踏上講臺的感受,就像小時候,對家人從未啓開的一個櫃子發奇想。很想一探個中究竟,但又夠不上,只好踮著腳,察看隱約可見的櫃中世界。當時的感覺是新奇的,是新鮮的,是幾分喜悅又是幾分驚駭的。此刻我也有那種心情,因爲我將和你們共同一探禅與人生的神秘世界。

  今天我不是來傳布佛教,也不是要傳授禅學,因爲禅、佛教是沒有辦法用口頭來傳承的。但無論如何,我們可以透過語言,指出禅究竟跟我們有什麼關系,它能給予我們什麼啓示。

  我想諸位多多少少知道什麼叫做佛教,什麼叫佛法。簡單的說,佛教是指有教規、有儀式、有偶像的一種宗教信仰。它由形而下的教相到形而上的心智訓練與證悟,整個進程是爲了人生的究竟、醒覺與圓滿實現。至于佛法則指經典與教誡中蘊含的生活藝術與智慧。它注重心靈的修養,煩惱的解脫,心靈的淨化,性靈的自由,乃至一個人的徹底醒悟。禅宗固然是大乘佛教的一支,但是禅特別重視把佛法活生生地用在生活的層面,在挑水劈柴的日常事物中表現,在工作休憩和言談的自在中表現,在平常起居中獲得清新、豐足和喜悅,禅就像一首人生之歌,它帶給你喜悅的人生,成功的人生。現在我們就來談談禅對我們的人生究竟有什麼意義與啓示。

  醒覺與自由

  禅的訓練與修行是爲了成佛,佛這個字的意思就是醒覺。因此禅的本義就是要我們從日常生活中醒覺過來,解脫虛幻和對名利的執著,落落實實,自自在在地過生活,那就是醒覺,就是人生的光明面。人生總是成敗參半的,倘若在遭遇失敗的時候,能保持醒覺,很快就會恢複信心和活力,積極光明的心智再度展現,這樣就能掌握成功的人生。另一方面,我們隨時可能受到外界的引誘和暗示,以致無法保持客觀和正確的判斷。這時如果能保持醒覺,就能把握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所以醒覺能保持一個人的恒常性,能保持性靈的光明面。醒覺是人生最重要的法寶。

  醒覺是一種能力,是一種心靈的自由狀態。它的關鍵在于如何用心,而不在于向外求玄,要從自信中去做佛,而不是向仙山去尋覓。《六祖壇經》上說: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衆生,自性覺即是佛。”

  因此,禅宗所重視的是一個心,而不是繁複的教相與儀規。換句話說,即使你沒有供奉佛像,沒有燒香禮拜,只要你能得到佛法的啓示,從執迷中醒覺過來,那已是真正的供奉,真正的禮拜。

  禅學到了宋朝永明延壽禅師時代,主張禅與淨雙修。一方面修禅,一方面念佛。于是有人批評永明延壽把自力解脫的心智修行法門,加注了他力解脫的念佛法門,而認爲禅的本質被破壞了。事實不然,淨土也是一門心地的醒悟法門。淨土所講求的念佛,所念出“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諸位可要留意它的意思。它的含義是“皈依無量光明的正覺”。因此,宋代以後許多人主張禅淨雙修,其所重視的也是“自性淨土”,要從光明的正覺中用功,才能獲得心靈的自由,放出光明的智慧,過實現的人生。

  

  做自己的主人

  禅教導我們做生活的主人,不要做生活的奴隸。我們的生活,無非是內在的“我”和外在的“境”之間的互動作用。所謂我就是指內在的真我,這是大家容易了解的。至于禅學上所謂的“境”,則與一般所謂的境略有不同,禅學所謂的境包括外在的環境和內在的心理環境,心理環境包括已學過的知識、聽來的意見、自己的成見、情感與情緒作用等等。生活就是我與境的交互作用,由于它的變化因素太多,所以它是千變萬化的。

  盡管“我”與“境”之間的交互作用變化萬端,但歸納起來,則只有兩種形態。第一種形態是做生活的主人,禅家稱爲轉境。一個能轉境的人,他對生活總是操主動的態度,不被種種環境因素所蒙蔽,不被內在的情緒、情感、成見或虛幻所驅使,那就是自由,就是清醒。當一個人的心智是清醒而又是自由的時,就能真正明辨是非,能真正處理所遭遇的種種問題,那就是一個有能力的實現者。實現者的特質是豐足和喜悅。第二種形態是放棄生活的主動性,自己被種種境團團裹住,完全被境牽著走,禅家稱做被境轉,于是成爲物欲和虛幻觀念的奴隸,最後犧牲了真我,投入迷茫的洪流,無以自拔。被境轉的特質是執著、成見、縱欲、失去自由判斷。

  禅爲了教誡一個人保持自由與主動的生活態度,提出所謂“大智慧到彼岸”的修行法門。這是什麼意思呢?大就是心量廣大,心理生活空間很寬闊,能夠包容一切,心如虛空,去除成見,免除歧見邪念,放下貪、睼、癡及對立心態。所以寬大的心理生活空間,也就是“空”的真正本義。我們生活在自性的內在宇宙,也同時生活在外在的宇宙。我們從現代天文學的觀念來看,外在的宇宙是大而無外的宇宙,包容一切天體的存在。但內在的自性宇宙也是一樣的,因爲內外相映同存,都具無量的包容性質,所以都是空性。所謂空就是自由,就是淨心,就是醒覺。

  其次什麼是智慧呢?那是指性體而言,它是如如本真,不被物欲蒙蔽的光明性,有了它我們才有光明的心智,過成功的人生。

  其叁,什麼是到彼岸呢?“彼岸”是指離生滅的心境。“此岸”是有生滅的心境,所謂生就是造作,滅就是逃避。人一旦有了生滅心,就會墜在造作的窠臼中跳不出來,種下許多錯誤的因子。打個比方說,某甲因爲愛面子撒了謊,緊接著就要設法保密,維持不被識破,甚至想盡辦法造更多業,來維護第一次所說的謊言。第一次的撒謊就是“生”,以後的隱瞞與逃避就是“滅”,一個人若生活在生滅的循環之中,必須是煩惱多如牛毛,惡業造得滿貫。所以說,“離生滅”就是做生活的主人,“起生滅”就是當生活的奴隸;前者充滿活潑、天真與喜悅,後者時時都是牽腸挂肚。

  做得了生活的主人就是自由。一個心性自由的人,他無需動用太多的心理防衛機製,就可以生活得很安祥,而且自然孕育出一種特有的寬大性格。他們經得起別人的批評,容納得了別人的意見,能接納別人也能接納自己,他們沒有那種恥于下問或老羞成怒的現象。

  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總免不了遇到逆境。有些人一碰到困難,心裏就起灰心的念頭,想著“算了吧!這困難哪有那麼容易解決”。心中一時被消極的念頭所牽引,這就是被境轉。一時成爲那消極念頭的奴隸,自己做不得主了,那就會失掉積極的心智。我們都知道,任何一種創造與發明,都是由那種能做得自己主人的人創造出來的。比如說牛頓、哥白尼等等他們都曾經被視爲異端,而發明飛機的萊特兄弟,更是被認爲是瘋癫漢。但是他們能容納得下別人的壓迫及冷嘲熱諷。這些接受嘲諷的人,他們都懂得做自己的主人,才有最高的智慧與創造,真正嘉惠給社會大衆。

  自己做得了主就是禅家所謂的“大雄大力”,做得了主的人才有自由的心靈與智慧。這是禅家所揭示的精神生活法則。

  過創造性的生活

  禅同時也重視從心地中發慧,去過創造性的生活。創造的本意並非生産,不是製造,而是發現,無論在精神生活或科學技術的研究,創造的重心是發現其中的解決之道,。有了這解決之道,就能克服所面臨的困境。在日常生活中有了創造,人際關系就能因而和諧,平凡的工作與活動,也會變得有意義、活潑而喜悅。因爲他能洞察個中的喜訊、新奇和理則,從而看到事象的美和光明面。心靈上總是有著“朋遊情未已,徹夜不能眠”的感受,每天都有新的發現而欣喜悅愉,所以性情上有“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春宵”之感歎!

  在求知上也是一樣,創造是不被成見和現有知識約束的思考過程。知識和經驗給予我們探究與證驗的“現成方法”,但發現則在自由心靈下孕育靈感。禅家所重視的是直觀的發現,它能給我們帶來富饒的創造性素材和神秘的喜悅與恬靜。

  唐朝時六祖慧能有一個學生叫法達,他專攻《妙法蓮華經》。在古代許多經典是用竹簡或絹、紙之類的東西寫成的,讀起來每一卷都像大部頭的書。法達讀了很多經書,自稱已有叁千部。有一天他去見慧能,心中有些自傲和矜持,難免有了傲慢之氣。這種態度充分表現在言行之中,一眼就被慧能看穿。慧能很慈悲,是一位發明心智的好導師,于是對他做了一番蘇格拉底式的啓發對話,最後法達才有所領悟。慧能爲了加強這位學生的印象,說了一段偈子,而這段偈子幾乎把創造的觀念給講活了,他說: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頌經久不明,與義做仇家。”這段話告訴我們書本的知識是條理系統的,是死的,它的可貴在我們能應用它,除非你能當知識的主人,否則書本與知識徒然成爲束縛自性心智的障礙。

  諸位先生!我們讀聖賢書所爲何事?就是爲了明理,就是爲了發明心性,過創造性的生活。當我們的心智吸收了舊有的經驗,進一步又能啓發創造時,不也就是日新又新的道理嗎?

  禅要我們過創造性生活,過活潑自在的生活。但是這種生活是需要智慧的,是無入而不自得的,它絕不是爲所欲爲的縱欲。大家要知道,不假思索的道聽途說,或放縱于物欲的生活均是心靈上的不自由,而不是創造,是愚昧而不是開慧。

  從無明中解脫出來

  禅者平常表現的甯靜恬淡,和對生活的活潑態度,是一般人所向往和贊歎的。這種襟懷正是緊張忙碌的現代人,在修養心性中最需要的,因爲它是我們心理衛生的根本。

  禅如何教人去過活潑喜悅的生活呢?禅者會告訴你解脫它!放下它!不是在什麼時候,就是此時此刻的“當下”。因爲放下就能不被境轉,就能擺脫纏人的煩惱,然後冷靜地觀察,再重新出擊,獲得新生。禅…

《禅語空人心 第八講 一曲禅歌樂有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