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不合理的或錯誤的自我觀念。事實上,這些學生是平等的,是一樣的好,一樣的優秀有用。你想想!一個功課好的學生,將來可能成爲工程師,設計一棟大廈的藍圖,但是真正去建造那棟高樓大廈的人,也許是那些你認爲“成績不好”的學生。所以我認爲成績好的學生和成績不好的學生是平等的,你一定要一樣的愛護他們,一樣的喜愛他們才對。
我想每一位老師一定會討厭那些爬高爬低的頑皮孩子。但你一定要注意,這個平時會令你擔心,令你傷透腦筋的孩子,將來就是站在二十幾層高的鷹架上,爲我們建造高樓的勇士。社會是一群根性不同的人組合的,每一種人都是社會上有用的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那麼尊貴。
人唯有抱持平等心時,始能統整別人與我的關系,從而發出智慧與慈悲,産生仁愛與平靜的態度,能以平等心待人,才能看出別人的優點,別具慧眼欣賞別人的優點。這就是禅者所謂的妙觀察智。有了妙觀察智,才可能過現實的生活。
二、感情與理智的統整
禅是感情與理智的融合,心智與行爲的一致,福與慧兩者兼修。佛家說,“皈依佛兩足尊”就是感情與理智的統慧,用現代心理學來說,就是人格統整。
現代人有一種共同的特質——疏離感。總覺得別人和自己有距離,自己是孤單無援的,是寞落的,于是衍生成一種疏離的行爲模式。每當感情激蕩時,理智消失了,于是激情化爲洶湧的情緒化,使行爲變得亢奮,失掉冷靜思考的能力。當他冷靜時,卻又顯得那般智性化,以致嚴苛的對人情産生厭惡。性格兩極化的結果,使我們想愛而沒有能力去愛,使我們充滿了偏見與不安。現代人的婚姻問題,大抵發生在這種不能統整上。夫妻間的不停爭吵,失去互愛的能力,追根究底就是彼此責怪對方的錯,誰也看不出誰是可尊敬的或可愛的,因爲感情與理智的疏離,導致了彼此之間溝通的困難。
這種心靈上的疏離現象,在我們的社會上處處可見。譬如說大部分的人都希望環境整潔,生態環境得到保護,但自己卻不注意地在破壞它。我們也知道要尊重別人,但我們總是對別人百般挑剔,對自己多方縱容。
禅家的合掌,代表著人我的融合,感情與理智的統整,福與慧同時兼修。他們時時刻刻在合掌,時時刻刻去實現它。
叁、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統整
我們的思想、情感和一切行爲,總是受到時間因素的製約。有些人經常生活在過去,一味地回憶過去,幻想過去的光榮或仇恨。這樣的人,心理是老化的,而且是有偏見,有成見的。有些人則生活在現在,他們“今朝有酒今朝醉”,或者“有花堪折直須折”,這樣的人是現實的,是縱欲的。至于生活在未來的人,他們生活在一個空中樓閣,一種虛妄,那也是虛幻的。
人必須同時生活在過去的經驗,現在的事實和未來的憧憬中,同時又要離開這叁者可能帶來的執著,所以又是超愈的。禅家稱這種統整爲“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金剛經》的精神所在,現在我給各位再說個故事:
在唐朝的時候,四川省有一位佛學者,叫德山宣鑒,他專攻《金剛經》,而且對這部經的種種注疏,都廣博的涉獵。有一天,他聽說南方禅風很盛,可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他很不以爲然。于是挑著他最精通的經書,由四川往湖南走,要去跟他們辯論。在路上遇到一個老太婆在賣餅。他又倦又餓,便放下擔子,走向老太婆買點心。老太婆指著他的擔子問:“這些是什麼書?”
德山說:“青龍疏鈔。”
老太婆又問:“是講什麼的?”
德山說:“《金剛經》。”
老太婆便說:“我有一個問題,如果答得出來,免費供給點心,否則請到別的地方去買。”他說:“《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知道你要點的是什麼心?”
德山當時還沒有得到禅的指受,實在答不出來,只好餓著肚子,擔著擔子又繼續往南行。但他以後的悟道卻奠基在這一次偶然的腦力激蕩裏。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必須超愈于過去、現在、未來,同時還要回到當下落實的生活。這就是禅者的生活觀,是清醒自在的態度,當時德山如果拿了點心就吃,老太婆會不讓他吃嗎?
禅與自在的態度
禅家最能清心自在了,自在表示一個人隨遇而安,不受外境的引誘,能夠當自己的主人。所以禅者很重視自我肯定,禅強調無我,所以才真正肯定了自己,因爲他沒有牽挂,能夠平直去生活的緣故。禅者的心情能一直保持平靜,如如不動,也是因爲這個緣故。大梅禅師是馬祖的學生,當他聽到老師開示到“即心即佛”時,便開悟了。後來他到一個山上繼續清修。有一天馬祖叫另一位學生去考大梅,告訴大梅說,現在老師已經不再教“即心即佛”的道理了,而改說“非心非佛”。大梅回答說,那老和尚誤人(即悟人之雙關語)沒有個了期,任他說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那位學生回去告訴馬祖。馬祖說“梅子熟矣1一個禅者總是那般的圓融,那般的穩定,所以心理是成熟自在的
一般人很容易人雲亦雲,見利思遷,自己把握不了自己,那就容易被分歧的價值觀念蠱惑,也是導致名利薰心的主要原因。一個容易動心的人,總是跟著別人流行。跟著別人流行的人,他的心中存著相當程度的不安和不自在。
自在的人有一種特質,那就是能了解自己,接納自己,能承擔自己的生活。所以他是達觀的,是快樂的,是實實在在的。禅不能使你免于饑餓,不能使你免于衰老病死,但能教你如何承擔,獲得法喜。
由于每個人的根性因緣各不相同,所以每個人都要有醒覺的功夫,才能真正自我肯定,發揮自己的潛能,實現自己的人生,那就是禅家所謂的“自悟自度”了。
平常心與歡喜心
禅家總是抱著一個持平的生活態度。他們揭示平常心即是道,道在平常生活中。什麼叫平常心呢?平常心就是生活要正常。有一次有源律師(律宗)問懷讓禅師說:“和尚修道還用功否?”
懷讓答道:“用功。”
有源又問:“怎麼用功?”
懷讓說:“饑來吃飯,困來睡覺。”
有源說:“所有的人都如此,怎麼算是用功呢?”
懷讓說:“那不一樣,他們吃飯時不肯好好吃,卻百種須索,睡覺時不肯睡,卻要千般計較,所以不同。”
現代人整天爲了過分的貪求,弄得飲食無味,坐立不安,失眠與焦慮。這些現象已成爲現代人的通病,都是失去平常心所致呀!
從前有一個叫陳道婆的,他有鑒于那些打柴的憔夫,每天爲叁餐辛苦,一心一意砍柴和賣柴,而忽略了生活的本身,以致苦不堪言。他很感慨地說:“高坡平頂上,盡是采樵翁;人人盡懷刀斧意,未見山花映水紅。”
挑柴砍柴和賣柴固是忙碌辛苦,所爲的無非是生活。如果在工作中不能體會個中的情趣,那麼辛苦的工作就顯得失去意義了。
禅告訴我們生活的本身就是一種豐富的意義。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如果違背了生活的本義,那麼工作就會變爲沈重的負擔,永遠生活在困境裏。請注意!工作與生活就是生命之歌。
各位教授先生,各位同學,讓我們一起唱著禅歌,過莊嚴的生活,並享受無盡的歡喜。
(1987年春講于國立師範大學)
《禅語空人心 第八講 一曲禅歌樂有余》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