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者告诉我们,除非你放下紊乱的情绪和目前的执著,否则你一定被失败所吞噬。除非你从现在的固执中解脱出来,否则你不可能有新的省思。除非你放下自我中心,否则你就更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愈想得到的东西,愈容易失去,因为你失去了享有它的智慧。愈想摆脱的烦恼,它愈缠缚着你,使你窒息,因为你已投入其中。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放开它。放开它反而能掌握它,因为你的心灵自由,能产生智慧的缘故呀!
老子曾说:“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所以企业家放下赚钱的执著,一心重视服务与产品品质提高,业务自然蒸蒸日上,财源于是滚滚而来。高空走钢索的表演者,放下坠落的害怕与危惧的情绪,所以能一步一步的走完全程。你一定也看过站在二十几层楼高,焊接钢架的工人,他们早已得到那无思之思的奥秘,所以才能轻松地在高耸入云的鹰架上盖房子给我们住。
且不要说得太远,就拿日常生活做例子吧!比如说今天晚上,你听我演讲,事后又与同学讨论一些做学问的事,回到家已经深夜了。母亲就在客厅等你,带着责备和关心指问你,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这时,可能有两种反应:其一是跟母亲顶嘴赌气,造成一场亲子的争执,两个人都引发了气愤的情绪,也许连觉都睡不好。其二是心平气和地跟母亲解释今晚听了一场很发人深省的演讲,接着又跟几个同学讨论一些心得,所以回来得晚,并对招致母亲的不安表示歉意。这两种反应,在生活上表现了两种态度,第一种是消极的,是愚昧的,是被无明和烦恼攫住了。后者是积极的,是智慧的,是能运作生活,使生活更生动更具创发性的。消极的无明,导致心胸的闭塞,造成不良的人际关系,引发一连串的心理不安与失衡,终于破坏了和谐的生活。积极的生活态度,使人发挥爱心与慈悲,它引发一个人绽放出快乐与活力。所以禅教导我们去过积极的生活,破除无明的愚昧,解脱束缚我们自信的烦恼,获得真正的自由。
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呢?禅家所说的自由绝对不是为所欲为,而是能自制的自由。一个真正自由的人是能控制自己,不被物欲、成见和任何偏见所左右。心灵平静的不被“境”所迷惑就是自由,所以自由是醒觉的,是能正确判断的。
为了维护自身的良好判断,心灵自由也就变得更为重要。但是我们却常常看到许多人疏忽了心灵自由,以致人云亦云,盲从附和,乃至食衣住行,所行所言,都是一时的盲从,而没有经过自己自由心志的抉择。现代人讲求流行,别人有了时髦的服饰和打扮,自己也跟着做,别人有什么享受,自己也要享有它。流行绝对不是进步,流行也暴露了心灵的不自由。
你看一本书,如果尽信书,不如不读书;你听一场演讲,即使是激昂慷慨,义正词严,如果你不假思索,照单全收,那就是愚昧,因为你有被境所缚的危险。
无所住而生其心
心灵自由在禅学中被看做是生活的磐石。心灵的自由是醒觉思考的结果,而禅家对这思考的真理,道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律则。事实上,这个“无妆而“生其心”的律则就是自由独立的思考。这个思想上的最高境界。源自《金刚经》,而活用于六祖慧能所发扬的禅法。它可以称做禅宗的心要。
六祖在还没有出家之前,是一个卖柴的村夫。有一天他在卖柴市镇上听到人家念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忽然大悟,于是他决定去参访禅宗第五代祖弘忍,他在弘忍的门下不到一年便得到他的衣钵。所以禅宗在第六祖慧能之后,便开始以《金刚经》印心,而这个“无妆的自由心法,成为中国禅学活泼开展出来的原因。
“无所妆就是空,是要空掉一切不合理的成见、情绪、知见和对善恶的执著。比如说一个心理不安的人,必然不能清楚的思考,有了偏袒与私情时,当然无法认清事理的真相,做正确的抉择或判断。
“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可以解释为清心,因为清心的人总是那般单纯,那般诚心,那般宽容,那般恬淡。现在我们从这个角度来阐明其涵义。
一、开阔的心理生活空间
在日常生活当中,心胸必须开阔,才能和光接物,才能从容地待人处事。一个人若有海阔天空的心量,必能见识广博,气量大,能包容别人,不易跟别人冲突,人缘自然好起来,生活也就快乐无忧。各位想想,人际间的冲突,往往都是缺乏空间,就好像两部车子,总是在没有空间时才真正发生碰撞。驾驶人可能疏忽,可能一时违反交通规则,但是这未必一定发生车祸,车祸的现象是在没有空间可以闪躲时才发生。所以我们必须建立交通规则来争取空间,必须驾驶人遵守规则才能建立空间,必须时时注意争取空间。没有空间就有大难。
人与人之间所以会闹意见、起冲突,彼此对立,互不相容,是因为彼此都缺乏心理生活空间。禅告诉我们,人不是要生活在“无记空”里头,连一点意见都不表达,而是要有心理生活空间,才能彼此圆融相处。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因为每个人生来的根性不一样。所以我们必须建立“空”的心量,“心如虚空”才能涵容万法,互相尊重,和谐共存,一切如如自在。
这个礼堂就是一个空间。有了这个空间,今天我们才能在这儿聚集一堂,举办演讲会。如果这个礼堂堆满了杂物,那么礼堂的功用也就消失了,礼堂原有的本质也就不存在了。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无就是空的意思,空是万物所以能生存,能并育成长的原因。
二、达观的态度
现代人太忙碌了,太紧张了,如果没有达观的修养,恐怕心理就要不卫生,就要生玻一个人若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很挂心,都很在意,就会觉得心情沉重,很不快活。禅则告诉我们要在“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照破种种尘劳。人总是在尽心努力之后,要放旷达观,才能培养锐气,使生活有朝气,所以要学会“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有了好的休息才有好的活力。
现在我给各位讲个故事。唐朝的时候,有一位法眼文益禅师(是法眼宗的开山祖师),在未悟道前,曾到处参访行脚(旅行)。有一天他参访罗汉桂琛的道场,见到罗汉相谈甚欢。他们也讨论到“万法唯心”的道理。后来法眼要离开了,罗汉就问他,你刚刚说万法唯心,现在我问你,院子里那块石头是在你心中呢?还是在你心外?法眼说,在我心中。于是罗汉说,唉!好一个行脚僧,你何苦把那块大石头压在心中呢?法眼于是有所领悟,便留下来跟罗汉请教学习。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什么事都放不下心,我们就会扭曲生活的大好本质,而闷死了自己。
我发现许多人所以生活不快乐是因为心灵塞了许多烦恼,心量狭小,不能宽容,所以觉得痛苦难过。一个人要想有个喜悦的人生,达观是必要的。从前有一位布袋和尚(据说他是弥勒佛的化身)说: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这里所谓的布袋就是胸襟。当一个人心胸旷达时,生活的智慧必流露出来,一切都能顺心自在。三、恬淡少欲
去年我在佛光山举办的“世界显密佛学会议”上见到慧深法师。他在电台每天晚上用闽南语讲经,是传布佛法与生活艺术的菩萨。在休息闲聊时,他告诉我一段有关他自己的故事。他在年轻时便担任播音员,当时他是个很活泼,对人生充满憧憬的青年。但是他总是觉得人生好像需要有个究竟的道理,于是决定去请教一位老法师。当他到深山里去求见老法师时,却吃了老法师的闭门羹。只告诉他说,你是另一种人,我们属于两个不同的生活领域,以后不必来找我。老法师就走开了。慧深法师当时想不透为什么会被拒于千里之外,于是第二天又去看他,一定要问个究竟,老法师终于为他点破了。他说这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生活在贪婪里头,所以满桌佳肴,食而无味,满柜子衣饰,出门总缺一件衣裳,家有千金心犹不足,心中赤贫甚于乞丐。另一种人清淡饭菜,餐餐足食;两件衣服,足够替换,丰足自在。你是属于前者,我是属于后者。现在你可明白,你要请教的生活道理,我这里没有。慧深法师甚为折服,拜为受业师父。这个小故事所揭示的一个真理是:生活之道在于恬淡,而不是在于贪婪。四、分别下的困境
禅告诉我们不要起“分别想”。分别使生活陷于比较,导致对自己生活的否定,所以禅家说:“不起分别想”。俗语说:人比人气死人;比较会使我们否定自己,造成迷失。
每一个人有自己的因缘,有自己的环境和际遇。依照自己的际遇去生活,不跟别人比较时,虽然箪食瓢饮,也会过得自在快乐。反之,如果处处要向别人看齐,别人有轿车,自己也想有,别人华屋广居,自己也想要,这就很容易误入歧途了。
不起分别想就不会被物欲奴隶。人总是在比较色相时,我们才好美色;在比较音声时,才沉迷于别人的奉承。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分辨的器官,我们要善用它来增进醒觉的智慧,而不用分别心来惹起许多生活的幻觉,所以六祖慧能说:
“常应诸根用,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分别想就是一种虚妄,它有害于健康的心理生活。
生活的统整
禅对生活还有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生活的统整。禅者非常重视一个人能言行一致,心行如一,落落实实的去生活。这就是生活的统整,它有以下几个涵义。
一、平等心的统整
这是博爱平等的大慈大悲心,各位都是未来的老师,我现在举一个教育上的问题,来说明这个平等心。一位老师任教的班上,总会有成绩好的学生,也有成绩差的学生。有的学生很听话,有的学生顽皮好动,每个学生都不一样。如果你有了成见,有了差别心,就会喜欢“好学生”,不喜欢“坏学生”。这一来老师就有了好恶,那就教不好学生,也可能因为你的好恶,而影响学生产…
《禅语空人心 第八讲 一曲禅歌乐有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