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不合理的或错误的自我观念。事实上,这些学生是平等的,是一样的好,一样的优秀有用。你想想!一个功课好的学生,将来可能成为工程师,设计一栋大厦的蓝图,但是真正去建造那栋高楼大厦的人,也许是那些你认为“成绩不好”的学生。所以我认为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不好的学生是平等的,你一定要一样的爱护他们,一样的喜爱他们才对。
我想每一位老师一定会讨厌那些爬高爬低的顽皮孩子。但你一定要注意,这个平时会令你担心,令你伤透脑筋的孩子,将来就是站在二十几层高的鹰架上,为我们建造高楼的勇士。社会是一群根性不同的人组合的,每一种人都是社会上有用的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那么尊贵。
人唯有抱持平等心时,始能统整别人与我的关系,从而发出智慧与慈悲,产生仁爱与平静的态度,能以平等心待人,才能看出别人的优点,别具慧眼欣赏别人的优点。这就是禅者所谓的妙观察智。有了妙观察智,才可能过现实的生活。
二、感情与理智的统整
禅是感情与理智的融合,心智与行为的一致,福与慧两者兼修。佛家说,“皈依佛两足尊”就是感情与理智的统慧,用现代心理学来说,就是人格统整。
现代人有一种共同的特质——疏离感。总觉得别人和自己有距离,自己是孤单无援的,是寞落的,于是衍生成一种疏离的行为模式。每当感情激荡时,理智消失了,于是激情化为汹涌的情绪化,使行为变得亢奋,失掉冷静思考的能力。当他冷静时,却又显得那般智性化,以致严苛的对人情产生厌恶。性格两极化的结果,使我们想爱而没有能力去爱,使我们充满了偏见与不安。现代人的婚姻问题,大抵发生在这种不能统整上。夫妻间的不停争吵,失去互爱的能力,追根究底就是彼此责怪对方的错,谁也看不出谁是可尊敬的或可爱的,因为感情与理智的疏离,导致了彼此之间沟通的困难。
这种心灵上的疏离现象,在我们的社会上处处可见。譬如说大部分的人都希望环境整洁,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但自己却不注意地在破坏它。我们也知道要尊重别人,但我们总是对别人百般挑剔,对自己多方纵容。
禅家的合掌,代表着人我的融合,感情与理智的统整,福与慧同时兼修。他们时时刻刻在合掌,时时刻刻去实现它。
三、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统整
我们的思想、情感和一切行为,总是受到时间因素的制约。有些人经常生活在过去,一味地回忆过去,幻想过去的光荣或仇恨。这样的人,心理是老化的,而且是有偏见,有成见的。有些人则生活在现在,他们“今朝有酒今朝醉”,或者“有花堪折直须折”,这样的人是现实的,是纵欲的。至于生活在未来的人,他们生活在一个空中楼阁,一种虚妄,那也是虚幻的。
人必须同时生活在过去的经验,现在的事实和未来的憧憬中,同时又要离开这三者可能带来的执著,所以又是超愈的。禅家称这种统整为“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金刚经》的精神所在,现在我给各位再说个故事:
在唐朝的时候,四川省有一位佛学者,叫德山宣鉴,他专攻《金刚经》,而且对这部经的种种注疏,都广博的涉猎。有一天,他听说南方禅风很盛,可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很不以为然。于是挑着他最精通的经书,由四川往湖南走,要去跟他们辩论。在路上遇到一个老太婆在卖饼。他又倦又饿,便放下担子,走向老太婆买点心。老太婆指着他的担子问:“这些是什么书?”
德山说:“青龙疏钞。”
老太婆又问:“是讲什么的?”
德山说:“《金刚经》。”
老太婆便说:“我有一个问题,如果答得出来,免费供给点心,否则请到别的地方去买。”他说:“《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知道你要点的是什么心?”
德山当时还没有得到禅的指受,实在答不出来,只好饿着肚子,担着担子又继续往南行。但他以后的悟道却奠基在这一次偶然的脑力激荡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必须超愈于过去、现在、未来,同时还要回到当下落实的生活。这就是禅者的生活观,是清醒自在的态度,当时德山如果拿了点心就吃,老太婆会不让他吃吗?
禅与自在的态度
禅家最能清心自在了,自在表示一个人随遇而安,不受外境的引诱,能够当自己的主人。所以禅者很重视自我肯定,禅强调无我,所以才真正肯定了自己,因为他没有牵挂,能够平直去生活的缘故。禅者的心情能一直保持平静,如如不动,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大梅禅师是马祖的学生,当他听到老师开示到“即心即佛”时,便开悟了。后来他到一个山上继续清修。有一天马祖叫另一位学生去考大梅,告诉大梅说,现在老师已经不再教“即心即佛”的道理了,而改说“非心非佛”。大梅回答说,那老和尚误人(即悟人之双关语)没有个了期,任他说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那位学生回去告诉马祖。马祖说“梅子熟矣1一个禅者总是那般的圆融,那般的稳定,所以心理是成熟自在的
一般人很容易人云亦云,见利思迁,自己把握不了自己,那就容易被分歧的价值观念蛊惑,也是导致名利薰心的主要原因。一个容易动心的人,总是跟着别人流行。跟着别人流行的人,他的心中存着相当程度的不安和不自在。
自在的人有一种特质,那就是能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能承担自己的生活。所以他是达观的,是快乐的,是实实在在的。禅不能使你免于饥饿,不能使你免于衰老病死,但能教你如何承担,获得法喜。
由于每个人的根性因缘各不相同,所以每个人都要有醒觉的功夫,才能真正自我肯定,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那就是禅家所谓的“自悟自度”了。
平常心与欢喜心
禅家总是抱着一个持平的生活态度。他们揭示平常心即是道,道在平常生活中。什么叫平常心呢?平常心就是生活要正常。有一次有源律师(律宗)问怀让禅师说:“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怀让答道:“用功。”
有源又问:“怎么用功?”
怀让说:“饥来吃饭,困来睡觉。”
有源说:“所有的人都如此,怎么算是用功呢?”
怀让说:“那不一样,他们吃饭时不肯好好吃,却百种须索,睡觉时不肯睡,却要千般计较,所以不同。”
现代人整天为了过分的贪求,弄得饮食无味,坐立不安,失眠与焦虑。这些现象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都是失去平常心所致呀!
从前有一个叫陈道婆的,他有鉴于那些打柴的憔夫,每天为三餐辛苦,一心一意砍柴和卖柴,而忽略了生活的本身,以致苦不堪言。他很感慨地说:“高坡平顶上,尽是采樵翁;人人尽怀刀斧意,未见山花映水红。”
挑柴砍柴和卖柴固是忙碌辛苦,所为的无非是生活。如果在工作中不能体会个中的情趣,那么辛苦的工作就显得失去意义了。
禅告诉我们生活的本身就是一种丰富的意义。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如果违背了生活的本义,那么工作就会变为沉重的负担,永远生活在困境里。请注意!工作与生活就是生命之歌。
各位教授先生,各位同学,让我们一起唱着禅歌,过庄严的生活,并享受无尽的欢喜。
(1987年春讲于国立师范大学)
《禅语空人心 第八讲 一曲禅歌乐有余》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