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者告訴我們,除非你放下紊亂的情緒和目前的執著,否則你一定被失敗所吞噬。除非你從現在的固執中解脫出來,否則你不可能有新的省思。除非你放下自我中心,否則你就更不能維護自己的尊嚴。愈想得到的東西,愈容易失去,因爲你失去了享有它的智慧。愈想擺脫的煩惱,它愈纏縛著你,使你窒息,因爲你已投入其中。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放開它。放開它反而能掌握它,因爲你的心靈自由,能産生智慧的緣故呀!
老子曾說:“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所以企業家放下賺錢的執著,一心重視服務與産品品質提高,業務自然蒸蒸日上,財源于是滾滾而來。高空走鋼索的表演者,放下墜落的害怕與危懼的情緒,所以能一步一步的走完全程。你一定也看過站在二十幾層樓高,焊接鋼架的工人,他們早已得到那無思之思的奧秘,所以才能輕松地在高聳入雲的鷹架上蓋房子給我們住。
且不要說得太遠,就拿日常生活做例子吧!比如說今天晚上,你聽我演講,事後又與同學討論一些做學問的事,回到家已經深夜了。母親就在客廳等你,帶著責備和關心指問你,爲什麼這麼晚才回來。這時,可能有兩種反應:其一是跟母親頂嘴賭氣,造成一場親子的爭執,兩個人都引發了氣憤的情緒,也許連覺都睡不好。其二是心平氣和地跟母親解釋今晚聽了一場很發人深省的演講,接著又跟幾個同學討論一些心得,所以回來得晚,並對招致母親的不安表示歉意。這兩種反應,在生活上表現了兩種態度,第一種是消極的,是愚昧的,是被無明和煩惱攫住了。後者是積極的,是智慧的,是能運作生活,使生活更生動更具創發性的。消極的無明,導致心胸的閉塞,造成不良的人際關系,引發一連串的心理不安與失衡,終于破壞了和諧的生活。積極的生活態度,使人發揮愛心與慈悲,它引發一個人綻放出快樂與活力。所以禅教導我們去過積極的生活,破除無明的愚昧,解脫束縛我們自信的煩惱,獲得真正的自由。
什麼是真正的自由呢?禅家所說的自由絕對不是爲所欲爲,而是能自製的自由。一個真正自由的人是能控製自己,不被物欲、成見和任何偏見所左右。心靈平靜的不被“境”所迷惑就是自由,所以自由是醒覺的,是能正確判斷的。
爲了維護自身的良好判斷,心靈自由也就變得更爲重要。但是我們卻常常看到許多人疏忽了心靈自由,以致人雲亦雲,盲從附和,乃至食衣住行,所行所言,都是一時的盲從,而沒有經過自己自由心志的抉擇。現代人講求流行,別人有了時髦的服飾和打扮,自己也跟著做,別人有什麼享受,自己也要享有它。流行絕對不是進步,流行也暴露了心靈的不自由。
你看一本書,如果盡信書,不如不讀書;你聽一場演講,即使是激昂慷慨,義正詞嚴,如果你不假思索,照單全收,那就是愚昧,因爲你有被境所縛的危險。
無所住而生其心
心靈自由在禅學中被看做是生活的磐石。心靈的自由是醒覺思考的結果,而禅家對這思考的真理,道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律則。事實上,這個“無妝而“生其心”的律則就是自由獨立的思考。這個思想上的最高境界。源自《金剛經》,而活用于六祖慧能所發揚的禅法。它可以稱做禅宗的心要。
六祖在還沒有出家之前,是一個賣柴的村夫。有一天他在賣柴市鎮上聽到人家念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忽然大悟,于是他決定去參訪禅宗第五代祖弘忍,他在弘忍的門下不到一年便得到他的衣缽。所以禅宗在第六祖慧能之後,便開始以《金剛經》印心,而這個“無妝的自由心法,成爲中國禅學活潑開展出來的原因。
“無所妝就是空,是要空掉一切不合理的成見、情緒、知見和對善惡的執著。比如說一個心理不安的人,必然不能清楚的思考,有了偏袒與私情時,當然無法認清事理的真相,做正確的抉擇或判斷。
“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可以解釋爲清心,因爲清心的人總是那般單純,那般誠心,那般寬容,那般恬淡。現在我們從這個角度來闡明其涵義。
一、開闊的心理生活空間
在日常生活當中,心胸必須開闊,才能和光接物,才能從容地待人處事。一個人若有海闊天空的心量,必能見識廣博,氣量大,能包容別人,不易跟別人沖突,人緣自然好起來,生活也就快樂無憂。各位想想,人際間的沖突,往往都是缺乏空間,就好像兩部車子,總是在沒有空間時才真正發生碰撞。駕駛人可能疏忽,可能一時違反交通規則,但是這未必一定發生車禍,車禍的現象是在沒有空間可以閃躲時才發生。所以我們必須建立交通規則來爭取空間,必須駕駛人遵守規則才能建立空間,必須時時注意爭取空間。沒有空間就有大難。
人與人之間所以會鬧意見、起沖突,彼此對立,互不相容,是因爲彼此都缺乏心理生活空間。禅告訴我們,人不是要生活在“無記空”裏頭,連一點意見都不表達,而是要有心理生活空間,才能彼此圓融相處。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意見和看法,因爲每個人生來的根性不一樣。所以我們必須建立“空”的心量,“心如虛空”才能涵容萬法,互相尊重,和諧共存,一切如如自在。
這個禮堂就是一個空間。有了這個空間,今天我們才能在這兒聚集一堂,舉辦演講會。如果這個禮堂堆滿了雜物,那麼禮堂的功用也就消失了,禮堂原有的本質也就不存在了。老子說;“叁十輻共一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爲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爲室,當其無,有室之用。”無就是空的意思,空是萬物所以能生存,能並育成長的原因。
二、達觀的態度
現代人太忙碌了,太緊張了,如果沒有達觀的修養,恐怕心理就要不衛生,就要生玻一個人若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很挂心,都很在意,就會覺得心情沈重,很不快活。禅則告訴我們要在“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照破種種塵勞。人總是在盡心努力之後,要放曠達觀,才能培養銳氣,使生活有朝氣,所以要學會“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有了好的休息才有好的活力。
現在我給各位講個故事。唐朝的時候,有一位法眼文益禅師(是法眼宗的開山祖師),在未悟道前,曾到處參訪行腳(旅行)。有一天他參訪羅漢桂琛的道場,見到羅漢相談甚歡。他們也討論到“萬法唯心”的道理。後來法眼要離開了,羅漢就問他,你剛剛說萬法唯心,現在我問你,院子裏那塊石頭是在你心中呢?還是在你心外?法眼說,在我心中。于是羅漢說,唉!好一個行腳僧,你何苦把那塊大石頭壓在心中呢?法眼于是有所領悟,便留下來跟羅漢請教學習。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什麼事都放不下心,我們就會扭曲生活的大好本質,而悶死了自己。
我發現許多人所以生活不快樂是因爲心靈塞了許多煩惱,心量狹小,不能寬容,所以覺得痛苦難過。一個人要想有個喜悅的人生,達觀是必要的。從前有一位布袋和尚(據說他是彌勒佛的化身)說:
“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挂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這裏所謂的布袋就是胸襟。當一個人心胸曠達時,生活的智慧必流露出來,一切都能順心自在。叁、恬淡少欲
去年我在佛光山舉辦的“世界顯密佛學會議”上見到慧深法師。他在電臺每天晚上用閩南語講經,是傳布佛法與生活藝術的菩薩。在休息閑聊時,他告訴我一段有關他自己的故事。他在年輕時便擔任播音員,當時他是個很活潑,對人生充滿憧憬的青年。但是他總是覺得人生好像需要有個究竟的道理,于是決定去請教一位老法師。當他到深山裏去求見老法師時,卻吃了老法師的閉門羹。只告訴他說,你是另一種人,我們屬于兩個不同的生活領域,以後不必來找我。老法師就走開了。慧深法師當時想不透爲什麼會被拒于千裏之外,于是第二天又去看他,一定要問個究竟,老法師終于爲他點破了。他說這世上有兩種人,一種人生活在貪婪裏頭,所以滿桌佳肴,食而無味,滿櫃子衣飾,出門總缺一件衣裳,家有千金心猶不足,心中赤貧甚于乞丐。另一種人清淡飯菜,餐餐足食;兩件衣服,足夠替換,豐足自在。你是屬于前者,我是屬于後者。現在你可明白,你要請教的生活道理,我這裏沒有。慧深法師甚爲折服,拜爲受業師父。這個小故事所揭示的一個真理是:生活之道在于恬淡,而不是在于貪婪。四、分別下的困境
禅告訴我們不要起“分別想”。分別使生活陷于比較,導致對自己生活的否定,所以禅家說:“不起分別想”。俗語說:人比人氣死人;比較會使我們否定自己,造成迷失。
每一個人有自己的因緣,有自己的環境和際遇。依照自己的際遇去生活,不跟別人比較時,雖然箪食瓢飲,也會過得自在快樂。反之,如果處處要向別人看齊,別人有轎車,自己也想有,別人華屋廣居,自己也想要,這就很容易誤入歧途了。
不起分別想就不會被物欲奴隸。人總是在比較色相時,我們才好美色;在比較音聲時,才沈迷于別人的奉承。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分辨的器官,我們要善用它來增進醒覺的智慧,而不用分別心來惹起許多生活的幻覺,所以六祖慧能說:
“常應諸根用,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
分別想就是一種虛妄,它有害于健康的心理生活。
生活的統整
禅對生活還有一個重要的啓示,那就是生活的統整。禅者非常重視一個人能言行一致,心行如一,落落實實的去生活。這就是生活的統整,它有以下幾個涵義。
一、平等心的統整
這是博愛平等的大慈大悲心,各位都是未來的老師,我現在舉一個教育上的問題,來說明這個平等心。一位老師任教的班上,總會有成績好的學生,也有成績差的學生。有的學生很聽話,有的學生頑皮好動,每個學生都不一樣。如果你有了成見,有了差別心,就會喜歡“好學生”,不喜歡“壞學生”。這一來老師就有了好惡,那就教不好學生,也可能因爲你的好惡,而影響學生産…
《禅語空人心 第八講 一曲禅歌樂有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