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語空人心 第九講 人人心中有淨土

  第九講 人人心中有淨土

  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 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叁昧。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唐朝·六祖慧能今天我們能在淨行法師主持的靈山講堂,聚集一會,共飨佛陀法食,真是因緣殊勝,悅樂萬分,共同參贊這“靈山法會”的妙悅。

  今天我要講的題目是“創造心中的淨土”。在未開講之前,我們把題目稍作解釋。經上說,佛要從心中作,不是向心外求,而“自性本自清淨,本自具足”,爲什麼還要去創造心中的淨土呢?是的,吾人自性本來清淨,能生萬法,但是由于我們受境所牽,受到情染,心生愚迷,虛妄煩惱,以致“性地”受到汙染。正因爲人的性地受到汙染,精神生活不能提升,自性般若不能顯現,所以現在不能過實現的生活,未來(人生的終點)不能超生于佛界(一真法界或精神世界)。所以我才訂下這個題目,說明淨的本質,淨的創造性與喜悅,淨的培養,和淨土的宇宙觀。

  心中自有太陽

  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一個內在的心理世界,它與外在的世界一樣,有山河大地,有時雨春風;每當風雪交加之後,總是恢複晴空萬裏,萬物峥嵘。你知道爲什麼有這麼大的光明力量嗎?那是在這個內在心理世界裏,有一個偉大的法體,一顆純真的心,一股活潑的創造力量,那就是我們心中的太陽。它帶給我們光明和溫暖,治愈我們的創傷,光耀亮麗我們的人生。它賜給我們朝氣和活力,讓我們有毅力轉敗爲勝,化挫敗爲積極,轉逃避爲進取,掃除貪、睼、癡叁毒,化煩惱爲菩提,去過喜悅實現的人生。

  你必須懂得應用心中自己本有的光明性智,這光明性智是本自具足,本來就有的。只要你掃除心中消極的念頭,你的光明性智就會出現:只要你不被物欲所蒙蔽,你的智慧的太陽就會高照,只要你寬容別人,你的心中即刻晴空萬裏。

  在《華嚴經》中講到宇宙的主體和精神世界的基元,現出毗盧遮那佛,你知道這尊佛代表什麼嗎?這尊佛象征著光明自在。毗盧遮那佛的意思就是光明遍照的醒覺,所以這尊佛的漢文譯名就是大日如來佛。它就是法身佛,就是精神生活的主體,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心中本來就有的光明面,本來具足的智慧,本來自在的菩提。

  現在我們要注意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每個人既然心中都有一尊大日如來佛,那麼我們的光明覺性爲什麼顯現不出來呢?各位仔細想想,你的光明覺性真的一點也顯現不出來嗎?真的生活在無盡的黑暗世界,一點兒光明面都沒有嗎?不然,你其實表現了許多光明面,比如說你崇尚客觀和理性,通情達理和實踐善行,表現慈悲和同情,發揮積極向上的精神等等。這些都是光明面,這些都是我們心中自性如來,光明遍照的力量。但是,你我的心中也未必始終光明如一,總是有貪婪和憎恨,免不了爲愛欲而煩惱,破除不了虛妄的名利,熏染其中而不能自拔。這些又是我們的消極和煩惱。因此,我們正生活在光明與黑暗並存的心理世界。

  爲什麼我們會處于喜悅自在與煩惱痛苦之間呢?爲什麼佛陀要強調般若(智慧)和煩惱是同體呢?爲什麼我要生活在有恨也有愛,有喜也有悲,有同情又有憎恨,有善良又有罪惡之中呢?各位請注意!昆盧法性是絕對光明的,我們心中的太陽是絕對光明的。我們所以會生活在光明與黑暗的矛盾,善良與罪惡的矛盾,愛與恨的矛盾,是因爲我們心中有了障礙,有了成見,有了執著,有了一口咽不下的怨恨之氣。

  

  這些障礙就像是烏雲一樣,障蔽了陽光,阻隔了光明的來源,所以我們的心情也跟著陰霾起來,快活不起來。禅家告訴我們,你必須掃除心中的障礙,那就是淨的功夫,使你的心中成爲淨土。風和日麗,萬物並育,免于狂飙和霜雪的淩虐,免于雷電的襲擊,免于一切煩惱和壞念頭的危害。

  人只要彼此能把成見放下,就能和諧相處;只要不拘泥在已學的知識,我們就懂得創造;只要不斤斤計較過去的恩怨,一切自然平靜;只要你放下貪婪之念,你再也不會窮困;只要你不再自我中心,只顧想到自己,你就不再覺得別人虧待你。這就是淨心的真谛,也就是促進光明醒覺的唯一途徑。

  淨心能使智慧的光明性顯露出來。精神生活的智慧沒有成規可以引用,沒有過去的教化可以直接套用,因爲它必須建立在自由自在的光明覺性上。所以六祖慧能說:

  “自心地上,覺性如來光明。”

  每一個人都必須淨化自心,使自己真正從許多偏見、自私和欲望中解脫出來,那才能放曠而行。真正的公義不是用一些現成的規範來衡量,而是用淨心不偏私來實現。真正的自由不是放縱自己,爲所欲爲,而是從欲望的糾纏中解脫出來。

  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裏,價值觀念是多元的,所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們的意見是分歧的,所以衆說紛纭;如果我們不去實踐淨行,就會生活在盲目和膚淺的躁動之中。

  我們生活在多元的社會體系之下,人的交往是複雜的,所以我們很容易陷于糾紛;彼此之間的競爭是劇烈的,所以很容易摩擦。因此,如果沒有淨行,我們無法獲得安穩。

  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請淨一淨心,把一些無關緊要的顧慮放下,光明本性自然發揮功能,發現最好的解決之道。當你有了什麼苦悶情緒時,記得把它擺開,去旅行,或者找個朋友聊聊天,你的惡劣情緒一過,積極的活力將再露光芒,因爲你心中自有太陽。

  洗去心中的憂悶

  每個人都要懂得洗去心中的濁惡情緒與憤怒,才能恢複本有的自在與活力。生活在這個緊張複雜的工業社會,想要保持恒常的清淨並不是那麼容易,所以學會如何排遣憂悶,獲得自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唐朝神會和尚說:

  “常生清淨心,定中而有慧。”

  現在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是:我們身在塵世,要如何才能常生清淨心呢?關于這個問題,屬于北禅的神秀禅師認爲要“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雖然這是一種消極的方法,但對于現代人如何修持淨的功夫,仍然不失爲好方法。因爲我們生活在煩濁的社會中,總免不了要發生紊亂,産生心理困擾的。因此,我很推崇一位心理學家所說:你每天都要打掃一下心理殿堂,在出門時,記得提醒自己,今天就是一個快樂如意的日子;回家時,記得把你沾染的灰塵和煩惱撣落,回複清淨之身。

  最近我讀到高登(Arthur Gordon)所寫一則親身體驗的故事。他說,他到壯年,事業已經有了相當的基礎,可是最近卻覺得心灰意懶,有著莫名的苦悶與空虛。漸漸地愈發覺得嚴重,一直到有一天,不得不去看醫生了。他去看一位醫生,告訴他自己的身心情況。

  “你並沒有什麼玻”醫生說:“如果你想治療你現在所說的病,我倒願意開個處方給你試試1醫生隨即拿起筆紙,在四張紙上各寫了幾個字,分別把它摺好,放在一個藥袋裏,送給他說:“你明天要照我的話服用,九點鍾以前自己到海邊,不能帶報章雜志,不能聽廣播,可以帶一點午餐,到了海邊,分別在九點、十二點、叁點和五點,依序各服用一帖。”

  他半信半疑地走出診所。第二天依照醫生的囑咐來到海邊,下了車,看著無垠的大海,海風迎面吹拂。九點鍾到了,他打開第一個處方,上面寫著“谛聽”。他真的靜下心來谛聽,他聽到海濤聲,海鳥的啼叫聲,海風拂面聲,望著一碧萬頃的海和天邊的浮雲,聽著大自然的節奏。慢慢地,他忘掉了自己,而投入屬于大自然才有的安甯。他的心胸與大自然的壯闊似乎擁抱吻合爲一體了。他的郁悶被海風吹散了,被海濤洗淨了。他甚至可以聽到自己心跳的自然節拍,陶醉在無憂與忘我的清淨世界。

  到了中午,他打開第二個處方,上面寫著“回憶”二字。他開始回憶自己的過去。想到少年時代的無憂無慮,想到創業時期兢兢業業的精神,想到事業初有所成的喜悅。他在海灘上優遊地漫步,想著過去偌多的绮麗往事,父母的慈愛,兄弟間海灘的嬉戲與追逐。

  太陽已漸漸移到叁點鍾的位子,他打開第叁個處方,上面寫著“檢討你的動機”。他坐了下來,仔細地想著自己做事的動機,覺得早年創業時代,總是爲了服務的觀點,熱誠地工作,而現在呢?自己好像都是爲了利益,彼此強烈敵對,只顧賺錢,失掉了經營事業的喜悅,他告訴自己,人畢竟是要關懷別人才有溫暖。想到這裏,自己已深有所悟了。

  到了傍晚,他打開最後一個處方,上面寫著“把煩惱寫在沙灘上”。他走到沙灘,寫下“煩惱”兩個字,一波海浪隨即淹沒了它,洗淨了它。他走向歸途,深悟人生的道理。

  從此以後,他再度恢複活力。因爲他知道自己該怎麼生活,該做些什麼。醫生的教誡,雖然只有四張小紙條,但它的效用,豈是藥物所能及。

  禅學非常注重反省與忏悔。《六祖壇經》是禅學的寶典,其中“傳香忏悔”那一品,六祖慧能傳授了無相忏悔。它的本義,就是要個人從許多名利色相中解脫出來,心生清淨,發大智慧。他說:

  “今與汝等授無相忏悔,滅叁世罪,令得叁業清淨。”

  當我們透過淨化的過程,使自己的身、口、意叁方面真正清淨無染時,我們就獲得心靈的自由。把現在、過去和未來叁世的錯誤與痛苦一起忏悔改正,我們就能從煩惱中解脫,去過現實的生活。

  轉識成智是淨

  我們都是平凡的人,免不了受到外境的幹擾,而産生種種錯誤的想法。這些錯誤想法是導致我們生氣、憤怒、憂郁和苦悶的原因。使我們變得不淨,變得痛苦萬分,很想解脫這些痛苦,但卻無從著手。

  如果我們去求助于禅家,他會告訴你,真正使你痛苦的是你自己,是你自己爲自己預設了一個痛苦的圈套,然後鑽入其中呀!六祖慧能說:

  “一切衆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

  有一位禅門弟子,對于一切煩惱源自取,既取之,又如何解脫,頗感困惑。于是很有技巧地問他的老師。他…

《禅語空人心 第九講 人人心中有淨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