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語空人心 第九講 人人心中有淨土▪P2

  ..續本文上一頁說:

  “老師,如果一個人從小就鑽進一個缸子裏,當他慢慢長大之後,想要爬出來,卻無從脫困,請問怎麼辦?”

  他的老師在他說完問題之後,叫了弟子的名字一聲,弟子隨即應喏。

  老師說:“這不是已經出來了嗎?”

  人在何時醒覺過來,何時就能離開那虛妄的意識,在我的輔導經驗中,許多人有了情緒困擾,都是因爲把一切事情看成非白即黑。稍有不如意,就會以全盤盡失的心情去看待它,不斷往壞處聯想。所以就作繭自縛,坐困其中。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理論,認爲我們所有的困擾和苦悶都是因爲認識偏差所引起, 爲了要消除這種心理困境, 貝克( Aron T. Beck) 研究了所謂認識治療法(Cognitive therapy)。他的結論是:“情緒並不能夠決定思想。恰恰相反, 是思想決定了情緒,所以你的思想正確,你就會覺得舒泰。”從認識療法中,我們可以歸納爲叁個原則:

  你的不淨的心情是由于你思想運作的結果。

  你的抑郁是你的思想被消極性所吞噬;你總認爲事情就是如你所想的那麼糟,所以才更痛苦。但事實並不如此,是自己扭曲了事實。

  消極的意識,足夠扭曲事實,把你帶入痛苦的意識之牢。

  認知療法就是要指導一個人能正確的認知。禅學又何嘗不是呢?有一天一位學生問司空本淨禅師說:

  “十二部經教,都是爲了接物度生,如果有一個人心中都是不淨的虛妄,如何才能轉變他,讓他看到真實呢?”

  本淨禅師說:“因爲有虛妄的錯認,所以要引他去發現真實;要讓他認識到他的意識思想本來就是一場空想呀!”

  禅家所使用的方法就是破除虛假的意識假相,只有這樣心地才真正淨露出光明的本性。不過,禅家也使用“轉識成智”的方法,在“情存一念悟”中,去“甯愈昔時迷”。這怎麼說呢?現在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

  今年的春天,有一位陳先生來看我。他說他跟家裏的人失和,每天總是吵個沒完。他總覺得別人都在存心搗蛋,刁難他,給他爲難,他覺得非常痛苦,每天心頭氣得發痛。經過一段時間的談話,我發現那都是陳先生自己在挑剔別人。他的眼睛所看的,耳朵所聽的,鼻子所嗅的似乎都是不好的。于是我教他每天去尋找別人的優點,去欣賞別人的優點,要他重新去認識別人。當一個人能認識到別人對他是“和善”的時候,一切就自在下來。這位陳先生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他的情緒生活改善了很多。

  我拿這個例子供教育系學生作“認知教學”的研討。結果有一位學生跟我討論到進一步的假設。他的問題是:“如果陳先生的家人確實讓他看不慣,又不能離家出走,那該怎麼辦?”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因爲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如果不能克服這種問題,一定每天氣憤不堪。

  對于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要能承擔”。在禅學中有一個故事。唐朝的時候,招提慧朗帶著困惑和苦惱去參訪石頭希遷,問說:“如何是佛?”

  石頭回答說:“你沒有佛性。”

  招提又問:“那麼飛禽走獸等蠢動含靈是否有佛性呢?”

  石頭說:“蠢動含靈卻有佛性。”

  招提不解地問:“那麼我爲什麼沒有佛性?”

  石頭說:“因爲你不肯承擔。”

  不肯承擔的人就缺乏寬容,缺乏寬容的人心中必然擁滯,一切放不下心來,産生邪知邪見,因其不淨,所以障蔽佛性。

  各位!一個人怎樣才能承擔呢?現在我再舉一個例子。有一位女士告訴我她的不幸遭遇,希望我能給她一點意見。她說,她的丈夫另尋新歡,外頭另有女人,使她在婚姻生活上受到嚴重的創傷與困擾。她忍無可忍,經常和丈夫吵架,現在她已絕望,決定要跟他離婚。問我的看法如何?

  我告訴她說,你有兩叁個孩子,在還沒有離婚之前,他們至少還能看到父母親,離婚之後,他們會如何呢?你以爲離婚了問題就不存在,事實上問題可能更嚴重。我問她:

  “你先生真的一無是處?他從來不回家?不負擔家計?”她搖搖頭,因爲她先生每天回家,按月負擔家計。經過一番咨商,她同意我的看法:不離婚確實比離婚好得多了。現在的問題是:感情的這口氣她咽不下去。于是我告訴她說:“你是虔誠的佛教徒,信佛學佛,你有沒有聽說過“煩惱即菩提”這句經文呢?今天你所遭遇到的感情糾紛固然是痛苦的,但是這些痛苦正是你性靈修養的資糧。你如果學會不被這種感情糾紛所刺傷,你就多增加一分金剛般若。日子久了,你的般若自性大放光明,福慧必然兼得哪1

  這位女士突然若有所悟,臉上的憂郁頓然減輕。一段時間之後,她告訴我說,她已能泰然自若了。

  放下即是淨

  放下一件壓抑在心頭的東西,就是一種淨化工作。它使一個人獲得真正性靈生活的自由。各位也許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吧!

  從前有一位和尚跟他的師父一起行腳。有一天兩人要過河,正巧遇上一位姑娘也要過河。姑娘怕水就央求老和尚背她過河,老和尚就背她過河了。過了河,走了好長的一段路,小和尚不解的問:

  “師父,有道是“男女授受不親”,你怎麼可以背著姑娘過河呢?”

  老和尚說:“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卻到現在還抱著她!”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你一直有一種念頭,像打死結一樣老不通達,那就是不淨。

  唐朝時一位比丘尼去問趙州禅師什麼是佛法大意,趙州用他慣用的啓發法,伸手擰了他的手臂。那就是告訴他:就在這個會痛會動的驅體裏頭,有一尊大自在的清淨法身佛。這位比丘尼被擰了之後,很生氣地說:

  “想不到你還有這個!”

  趙州回答說:“想不到你還有這個!”

  這個公案就在于說明淨心的重要性了。當你是淨的時候,你就能直接悟出活潑的知見。當你是不淨的時候,起心動念總是擺脫不了它的濁惡。

  戒即是自淨本心

  戒就是一個人的生活格律,沒有它我們就失去自治和自製的能力。戒不只對佛門弟子極爲重要,其對現代人也一樣重要。因爲它砥砺我們的心志,使我們變得真正的剛健與自由。

  什麼是最基本的戒律呢?我想在家佛教徒只要有五戒也就夠了。五戒是指: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飲酒。這五戒是什麼意思呢?現在我講禅學上的一則故事,給各位參研參研。

  唐朝嵩嶽元皀禅師是一位高僧,後來結廬于嵩嶽之南。有一天有山神來求戒,峨冠NFDA6褶而至,從者甚多,輕步舒除,稱谒大師。神稽首說:

  “我聽明正直,讵知師有廣大的智辯,請授我以正戒,令我度世。”

  元皀禅師說:“你既乞戒,即既戒也。”

  山神說:“我還是要請大師正式爲我授戒,收我爲門弟子。”

  元皀禅師應允他的請求,准備幾案爐香,爲他授戒說:“付你五戒,若能奉行,就說能:不能奉行,就說不能。”

  元皀禅師說:“你能不淫乎?”

  山神答道:“我已娶了妻室,怎麼辦?”

  元皀禅師說:“不是爲此,而是能否不邪淫。”

  山神說:“能。”

  元皀禅師授第二戒說:“你能不偷盜嗎?”

  山神說:“我是山神,一點也不缺乏財物,怎麼需要去盜取呢?”

  元皀禅師說:“盜不是指這個意思,而是只要給你好處,即使壞人你也縱容他;沒有給你好處,連善良的人也要受害。”

  山神說:“能。”

  元皀禅師又問:“你能不殺嗎?”

  山神說:“我實操權柄,哪有不殺的呢?”

  元皀禅師說:“殺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濫殺無辜,無好生之德。”

  山神說:“能。”

  元皀禅師又問:“你能不狂妄嗎?”

  山神說:“我爲人正直,哪有狂妄的事呢?”

  元皀禅師說:“妄不是這個意思,而是一個人的起心動念待人處世不純厚如一。”

  山神說:“能。”

  元皀禅師又問:“你能不遭酒敗乎?”

  山神說:“能。”五戒于是授畢。元皀禅師總結五戒的精要,由于文字簡練,我來念給大家聽,一起互相勉勵:有心奉持而無心拘執,以有心爲物而無心想身。能如是,則先天地生不爲精,後天地死不爲老,終日變化不爲動,畢盡寂然不爲休。信此則雖娶非妻也,雖飨非取也,雖柄非權也,雖作非故也,雖醉非胮也。若能無心于萬物,則羅欲不爲淫,福淫禍善不爲盜,濫誤疑混不爲殺,先後違失不爲妄,胮荒顛倒不爲醉,是謂無心也。無心則無戒,無戒則無心,無佛無衆生,無汝及無我,熟爲戒哉!

  從這個禅學公案中我們可以了解,戒就是爲了培養淨。能淨就無僞,就是無心。無心之心就是真心,這時才有創造性,才能持平判斷,才能獲得心靈的自由,獲真解脫。

  自性淨土與諸佛淨土

  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個內在的宇宙,又同時生活在外在的宇宙。內在的宇宙就是我們的精神生活,而意識決定了這個精神生活的品質。每個人的生活現象都因爲意識或思想的改變而改變,你有了強烈的防衛別人的意識,就會表現出與別人對立的態度與行爲。你懼怕別人會傷害到你,自然産生焦慮不安的行爲。當你相信某個地方有鬼,那兒就會有鬼出沒。所以佛經上說“萬法唯心”。

  心中充滿貪婪,就永遠不能知足,永遠要受一種“饑餓”意識的驅使,那就是餓鬼。心中充滿惡毒、嫉妒憤恨,長久受暴戾之氣所驅使,面目猙獰醜陋,所以成爲阿修羅。羅欲不止,色心猖狂,被淫欲所驅,邪淫顛倒,散亂愚癡,所以叫做畜生。焦慮困苦,煩惱不止,被無明所驅,喪失心靈的自由,痛苦萬分,有如火獄冰牢,所以叫地獄。

  反之,自心清淨,般若光生,慈航普度,喜悅自在。過實現的人生,就是菩薩,也是大乘法器。人的精神依自己的存心而發展,由精神生活之提升而參入一真法界,這就是內在宇宙與外在宇宙“不二”的道理。所以稱爲不二法門,又稱爲“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唐朝慧忠國師說:

  “禅宗學者,應遵佛語,一乘了義,契自心源。”

  學佛就是爲了調養自心,讓心不被境轉,不被色相所迷,自淨其意,落落實實,自自由由,去過實現的生活,那就是等參法界。

  我講一個公案給各位參究。唐朝天臺山國清寺,有一位高僧,他是豐幹禅師撿回來的,所以名字就叫拾得。他很自在,很逍遙,不落境轉,直參大乘。但總是做一些打掃或粗重的工作,常常在別人吃過飯後,才在廚房找些剩菜吃。有一天來國清寺念戒的信衆(出家人)很多。拾得就在大家念戒時拍手說:“聚在一起想那事又能如何呢?”維那就責叱他。拾得于是回答了下面這段像荒漠甘泉的禅偈:

  “大德且住!無嗔即是戒,心淨即出家;我性與你合,一切法無差。”

  戒與淨是分不開的,戒造就了自性淨土。自性淨土與西方極樂淨土不二,亦不二于十方諸佛國土。所以說“一念萬年,無在不在”。

  諸位居士大德,佛門同修,我們以此共勉。

  (1987年春講于靈山講堂)

  

  

《禅語空人心 第九講 人人心中有淨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