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语空人心 第九讲 人人心中有净土▪P2

  ..续本文上一页说:

  “老师,如果一个人从小就钻进一个缸子里,当他慢慢长大之后,想要爬出来,却无从脱困,请问怎么办?”

  他的老师在他说完问题之后,叫了弟子的名字一声,弟子随即应喏。

  老师说:“这不是已经出来了吗?”

  人在何时醒觉过来,何时就能离开那虚妄的意识,在我的辅导经验中,许多人有了情绪困扰,都是因为把一切事情看成非白即黑。稍有不如意,就会以全盘尽失的心情去看待它,不断往坏处联想。所以就作茧自缚,坐困其中。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认为我们所有的困扰和苦闷都是因为认识偏差所引起, 为了要消除这种心理困境, 贝克( Aron T. Beck) 研究了所谓认识治疗法(Cognitive therapy)。他的结论是:“情绪并不能够决定思想。恰恰相反, 是思想决定了情绪,所以你的思想正确,你就会觉得舒泰。”从认识疗法中,我们可以归纳为三个原则:

  你的不净的心情是由于你思想运作的结果。

  你的抑郁是你的思想被消极性所吞噬;你总认为事情就是如你所想的那么糟,所以才更痛苦。但事实并不如此,是自己扭曲了事实。

  消极的意识,足够扭曲事实,把你带入痛苦的意识之牢。

  认知疗法就是要指导一个人能正确的认知。禅学又何尝不是呢?有一天一位学生问司空本净禅师说:

  “十二部经教,都是为了接物度生,如果有一个人心中都是不净的虚妄,如何才能转变他,让他看到真实呢?”

  本净禅师说:“因为有虚妄的错认,所以要引他去发现真实;要让他认识到他的意识思想本来就是一场空想呀!”

  禅家所使用的方法就是破除虚假的意识假相,只有这样心地才真正净露出光明的本性。不过,禅家也使用“转识成智”的方法,在“情存一念悟”中,去“宁愈昔时迷”。这怎么说呢?现在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今年的春天,有一位陈先生来看我。他说他跟家里的人失和,每天总是吵个没完。他总觉得别人都在存心捣蛋,刁难他,给他为难,他觉得非常痛苦,每天心头气得发痛。经过一段时间的谈话,我发现那都是陈先生自己在挑剔别人。他的眼睛所看的,耳朵所听的,鼻子所嗅的似乎都是不好的。于是我教他每天去寻找别人的优点,去欣赏别人的优点,要他重新去认识别人。当一个人能认识到别人对他是“和善”的时候,一切就自在下来。这位陈先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的情绪生活改善了很多。

  我拿这个例子供教育系学生作“认知教学”的研讨。结果有一位学生跟我讨论到进一步的假设。他的问题是:“如果陈先生的家人确实让他看不惯,又不能离家出走,那该怎么办?”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因为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如果不能克服这种问题,一定每天气愤不堪。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要能承担”。在禅学中有一个故事。唐朝的时候,招提慧朗带着困惑和苦恼去参访石头希迁,问说:“如何是佛?”

  石头回答说:“你没有佛性。”

  招提又问:“那么飞禽走兽等蠢动含灵是否有佛性呢?”

  石头说:“蠢动含灵却有佛性。”

  招提不解地问:“那么我为什么没有佛性?”

  石头说:“因为你不肯承担。”

  不肯承担的人就缺乏宽容,缺乏宽容的人心中必然拥滞,一切放不下心来,产生邪知邪见,因其不净,所以障蔽佛性。

  各位!一个人怎样才能承担呢?现在我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位女士告诉我她的不幸遭遇,希望我能给她一点意见。她说,她的丈夫另寻新欢,外头另有女人,使她在婚姻生活上受到严重的创伤与困扰。她忍无可忍,经常和丈夫吵架,现在她已绝望,决定要跟他离婚。问我的看法如何?

  我告诉她说,你有两三个孩子,在还没有离婚之前,他们至少还能看到父母亲,离婚之后,他们会如何呢?你以为离婚了问题就不存在,事实上问题可能更严重。我问她:

  “你先生真的一无是处?他从来不回家?不负担家计?”她摇摇头,因为她先生每天回家,按月负担家计。经过一番咨商,她同意我的看法:不离婚确实比离婚好得多了。现在的问题是:感情的这口气她咽不下去。于是我告诉她说:“你是虔诚的佛教徒,信佛学佛,你有没有听说过“烦恼即菩提”这句经文呢?今天你所遭遇到的感情纠纷固然是痛苦的,但是这些痛苦正是你性灵修养的资粮。你如果学会不被这种感情纠纷所刺伤,你就多增加一分金刚般若。日子久了,你的般若自性大放光明,福慧必然兼得哪1

  这位女士突然若有所悟,脸上的忧郁顿然减轻。一段时间之后,她告诉我说,她已能泰然自若了。

  放下即是净

  放下一件压抑在心头的东西,就是一种净化工作。它使一个人获得真正性灵生活的自由。各位也许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吧!

  从前有一位和尚跟他的师父一起行脚。有一天两人要过河,正巧遇上一位姑娘也要过河。姑娘怕水就央求老和尚背她过河,老和尚就背她过河了。过了河,走了好长的一段路,小和尚不解的问:

  “师父,有道是“男女授受不亲”,你怎么可以背着姑娘过河呢?”

  老和尚说:“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却到现在还抱着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一直有一种念头,像打死结一样老不通达,那就是不净。

  唐朝时一位比丘尼去问赵州禅师什么是佛法大意,赵州用他惯用的启发法,伸手拧了他的手臂。那就是告诉他:就在这个会痛会动的驱体里头,有一尊大自在的清净法身佛。这位比丘尼被拧了之后,很生气地说:

  “想不到你还有这个!”

  赵州回答说:“想不到你还有这个!”

  这个公案就在于说明净心的重要性了。当你是净的时候,你就能直接悟出活泼的知见。当你是不净的时候,起心动念总是摆脱不了它的浊恶。

  戒即是自净本心

  戒就是一个人的生活格律,没有它我们就失去自治和自制的能力。戒不只对佛门弟子极为重要,其对现代人也一样重要。因为它砥砺我们的心志,使我们变得真正的刚健与自由。

  什么是最基本的戒律呢?我想在家佛教徒只要有五戒也就够了。五戒是指: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饮酒。这五戒是什么意思呢?现在我讲禅学上的一则故事,给各位参研参研。

  唐朝嵩岳元皀禅师是一位高僧,后来结庐于嵩岳之南。有一天有山神来求戒,峨冠NFDA6褶而至,从者甚多,轻步舒除,称谒大师。神稽首说:

  “我听明正直,讵知师有广大的智辩,请授我以正戒,令我度世。”

  元皀禅师说:“你既乞戒,即既戒也。”

  山神说:“我还是要请大师正式为我授戒,收我为门弟子。”

  元皀禅师应允他的请求,准备几案炉香,为他授戒说:“付你五戒,若能奉行,就说能:不能奉行,就说不能。”

  元皀禅师说:“你能不淫乎?”

  山神答道:“我已娶了妻室,怎么办?”

  元皀禅师说:“不是为此,而是能否不邪淫。”

  山神说:“能。”

  元皀禅师授第二戒说:“你能不偷盗吗?”

  山神说:“我是山神,一点也不缺乏财物,怎么需要去盗取呢?”

  元皀禅师说:“盗不是指这个意思,而是只要给你好处,即使坏人你也纵容他;没有给你好处,连善良的人也要受害。”

  山神说:“能。”

  元皀禅师又问:“你能不杀吗?”

  山神说:“我实操权柄,哪有不杀的呢?”

  元皀禅师说:“杀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滥杀无辜,无好生之德。”

  山神说:“能。”

  元皀禅师又问:“你能不狂妄吗?”

  山神说:“我为人正直,哪有狂妄的事呢?”

  元皀禅师说:“妄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一个人的起心动念待人处世不纯厚如一。”

  山神说:“能。”

  元皀禅师又问:“你能不遭酒败乎?”

  山神说:“能。”五戒于是授毕。元皀禅师总结五戒的精要,由于文字简练,我来念给大家听,一起互相勉励:有心奉持而无心拘执,以有心为物而无心想身。能如是,则先天地生不为精,后天地死不为老,终日变化不为动,毕尽寂然不为休。信此则虽娶非妻也,虽飨非取也,虽柄非权也,虽作非故也,虽醉非胮也。若能无心于万物,则罗欲不为淫,福淫祸善不为盗,滥误疑混不为杀,先后违失不为妄,胮荒颠倒不为醉,是谓无心也。无心则无戒,无戒则无心,无佛无众生,无汝及无我,熟为戒哉!

  从这个禅学公案中我们可以了解,戒就是为了培养净。能净就无伪,就是无心。无心之心就是真心,这时才有创造性,才能持平判断,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获真解脱。

  自性净土与诸佛净土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内在的宇宙,又同时生活在外在的宇宙。内在的宇宙就是我们的精神生活,而意识决定了这个精神生活的品质。每个人的生活现象都因为意识或思想的改变而改变,你有了强烈的防卫别人的意识,就会表现出与别人对立的态度与行为。你惧怕别人会伤害到你,自然产生焦虑不安的行为。当你相信某个地方有鬼,那儿就会有鬼出没。所以佛经上说“万法唯心”。

  心中充满贪婪,就永远不能知足,永远要受一种“饥饿”意识的驱使,那就是饿鬼。心中充满恶毒、嫉妒愤恨,长久受暴戾之气所驱使,面目狰狞丑陋,所以成为阿修罗。罗欲不止,色心猖狂,被淫欲所驱,邪淫颠倒,散乱愚痴,所以叫做畜生。焦虑困苦,烦恼不止,被无明所驱,丧失心灵的自由,痛苦万分,有如火狱冰牢,所以叫地狱。

  反之,自心清净,般若光生,慈航普度,喜悦自在。过实现的人生,就是菩萨,也是大乘法器。人的精神依自己的存心而发展,由精神生活之提升而参入一真法界,这就是内在宇宙与外在宇宙“不二”的道理。所以称为不二法门,又称为“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唐朝慧忠国师说:

  “禅宗学者,应遵佛语,一乘了义,契自心源。”

  学佛就是为了调养自心,让心不被境转,不被色相所迷,自净其意,落落实实,自自由由,去过实现的生活,那就是等参法界。

  我讲一个公案给各位参究。唐朝天台山国清寺,有一位高僧,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名字就叫拾得。他很自在,很逍遥,不落境转,直参大乘。但总是做一些打扫或粗重的工作,常常在别人吃过饭后,才在厨房找些剩菜吃。有一天来国清寺念戒的信众(出家人)很多。拾得就在大家念戒时拍手说:“聚在一起想那事又能如何呢?”维那就责叱他。拾得于是回答了下面这段像荒漠甘泉的禅偈:

  “大德且住!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我性与你合,一切法无差。”

  戒与净是分不开的,戒造就了自性净土。自性净土与西方极乐净土不二,亦不二于十方诸佛国土。所以说“一念万年,无在不在”。

  诸位居士大德,佛门同修,我们以此共勉。

  (1987年春讲于灵山讲堂)

  

  

《禅语空人心 第九讲 人人心中有净土》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