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语空人心 第十讲 放下攀缘本来佛

  第十讲 放下攀缘本来佛

  心本绝尘何用洗,身心无病岂求医?欲知是佛非身处,明鉴高悬未照时。——唐朝·智真禅师今天要给各位谈的是禅学中所谓的“空”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一个很丰富,很有意义的问题。因为空与有,真与妄,总是在禅学中相形存在。所以禅家说“真空妙有”、“是真亦妄”。空在禅学中不是一个死的观念,而是活的智慧,活的精神生命,是一切万有的源头。在生命的智慧中,空是一种能力,一种活活泼泼,贴贴切切的知与行。所以能空方知有,不真始是妄。现在我们从几个不同角度来接近它,但切记莫要攀缘于文字,否则空亦非空,难期大开性海,喜见菩提之光。

  禅家最常说,一切见闻本是空。见闻明明是见闻,为什么会是空呢?

  心理无碍即是空

  因为我们常常把所见所闻加以曲解,从成见和自我中心来理会,所以所见所闻,无非是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唐朝志明禅师对心经这段话很怀疑,就去请教本净禅师,他的回答是:

  “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如鸟空中这么飞,无取无舍无憎爱;若会应处本无心,始得名为观自在。”

  心中没有成见,没有偏见,没有心机,这时所看、所听、所闻、所品味的样样都是真实无妄,那就是真心的自在。否则认假作真,就不免邪迷失落,惹起无明烦恼了。

  在禅者的眼里,凡是能用语言说出来的,都只是假名。如果认假名为道,那就是犯了错误。真正的道就是心,所以说“得意忘言”。得其意忘其言,行于动静,毫无障碍,契乎常道,就是真佛如来。禅家常言:“以心取之是颠倒见,无心取之是悟佛之见”。本净禅师说:

  “无相似,无比况,言语道断,如鸟飞空。”

  学佛之道,在于自己能发大智慧,获真醒觉,如鸟能飞,自由翱翔,不被种种成见欲望所牵,对生活的种种遭遇能接纳、包容与承担,才是真佛如来。所以一个人若死读经典,只不过是道学者,不能发现真正的自己,旷达地生活。如果一天到晚被种种欲望所牵,那必然是欲望的奴隶。各位现在来欣赏这段唐朝慧忠国师和弟子的对话,或可领会其中的道理。

  学生问:“如何才能成佛?”

  慧忠说:“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当处解脱。”

  

  学生觉得很奇怪,如果把佛与众生一时放下,不就成为空心人了吗?那怎么能成佛呢?于是又问:“这么放下,怎能与佛相应呢?”

  慧忠说:“没有善恶的成见,自然能见佛性。”

  学生问:“见得佛性又怎么能证得法身呢?”

  慧忠说:“你必须愈入毗卢境地(按:毗卢即光明的本性)。”

  学生说:“那么清净法身又怎么来的呢?”

  慧忠说:“不执著于追求作佛。”

  学生开始怀疑到,如果学佛的真义就是不求作佛,那么佛又是什么呢?于是又问:“照你那么说,佛是什么呢?”

  慧忠说:“即心即佛。”

  这时学生又有了疑问,如果即心即佛,那么心中有烦恼,有七情六欲,怎么会是佛呢?所以又问:“心有烦恼,怎么会是佛呢?”

  慧忠说:“要让烦恼性自然离去。”

  学生问:“照你这么说,不就是断灭,而成为无记空了吗?”

  慧忠说:“如果用断灭的方法来去除烦恼,就是二乘(非究竟意义),必也烦恼不生,才是大涅。”

  从这段问法,我们可以得悉,空的意义不是断灭,不是拥塞,更不是规范化与教条化,而是放下成见,放下执著,放下贪欲,放下别人对自己的苛责,放下憎恨与不满,让心灵真正能发出自由之光,智慧之泉。那就是觉者,就是禅,就是成佛之道。

  放下虚幻见真我

  根据上面的说法,我们不难体会“道即是空”,因为只有空才能显现真我。所以又说,道即是真如(真我)。但是,各位必须注意,真我是你自己,是你独一无二的如如本性。所以你无从描摹,无从模仿,必须你自己坦荡荡地去发现它,实现它。所以真我是当下现成的,是生活的自然表现。惟宽禅师说:

  “思之不及,议之不得,故曰不可思议。”

  道即是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生活意义与价值,所以没有办法言传,而必须由自己去悟,去发现。许多禅师被问到这一关键问题时,总会说:我母亲为我生的嘴巴,不是给你说这个的。或者干脆告诉对方说:我即使说了也只是我的,不会是你的呀!

  有一次一位学生问马祖禅师说:“离四句(即一与异;俱与不俱;有无与非有非无;常与无常。指禅无定法。见《楞伽经》一切佛与心品二),绝百非,请老师告诉我,什么是达摩祖师西来的指授?”马祖知道这是不能说破的,说了反而错引了方向,便告诉他说:“我今日疲倦,不能为你说,你去问智藏吧。”

  于是学生去问智藏。智藏说:“我今日头痛,不能为你解说,你还是去问海兄(即百丈怀海)吧!”

  这位学生又去问怀海,怀海则更彻底的告诉他说:“我到这里也不会。”

  这位学生问不出答案,就回去告诉马祖。马祖说:“藏头白,海头马。”意思是说,怀海比智藏更直截了当,更彻底地点出原委。

  这样说来,道就是真我,真我必须由自己去发现,并让真我投入生活,不扭曲、不执著、不作为。所以说行、注坐、卧都是道。从前有一位僧人问道:“道在何处?”

  惟宽禅师说:“只在目前。”

  各位,当下直心就是道。这个直心是真心,是诚心啊!香严禅师告诉问道者说:“兄弟!佛是尘,法是灵,终日驰求,有什么休歇。但一切时中不用挂惜,情不挂物,无善可取,无恶可弃,莫叫他笼罩着,始是学道处。”

  各位!佛不是从心外求,而是要从心中做。佛的本义是醒觉,是发现自己,从而肯定本真,提升精神生活,成就圆满的人生,而不是有一个外在的法界可求。反观现代人,大都不愿意当做自己,而一心希望当别人期望的人。这样一来,愈外求,离道愈远,愈认真去讨得别人的羡慕,愈是否定内在的真我,使自己更烦恼,更疲于奔命、更空虚。

  空与自由

  空是心灵自由的能力。人能自由就能流露出本有的智慧,使生活更真实,更具觉性,更有创造力。于是自由成为禅家修行办道的重要关键。自由是什么呢?

  有一位僧人问百丈怀海说:“如何是自由分?”百丈说:“但随贪爱重处,业识所引,随着受生,都无自由分。如今,得即得,或对五欲八风,情无取舍,悭嫉贪爱,我所情尽,垢净俱亡,如日月在空,不缘而照心……。夫读经看教,语言皆须宛转归就自己,但是一切言教,只明如今分。”各位!什么是自由独立,大家一定有所领会吧。

  禅家讲的自由是不被欲望所迷,不被五欲八风所牵引,不被三毒(贪、睼、痴)所转,而现代人所谓的自由又是如何呢?现代人把自由误为放纵,错解为“为所欲为”。所以现代人有了更多的烦恼和苦难,因为失掉了真我。

  有一次法真禅师答覆一位学生询问什么是佛法时,只是默默地举起一只掸子反问学生说,你会了吗?学生说“不会”。法真禅师说:“尘尾拂子(按:那就是举掸子的那个人)!”

  于是学生又问:“如何是学人自己?”

  法真说:“是我自己。”

  学生问:“为什么却是和尚自己?”

  法真说:“是汝自己。”

  这个自己就是真正的主动举起掸子的人,是能自由自主的自己。

  自由表示自己是醒觉的,是行动的主体,是独立自由的判断,不被外境所扭曲。所以生活行动起来非常自由,没有勉强。我再讲一个故事,给各位参究。

  唐朝耽源应真禅师是慧忠国师的弟子。有一天他提着篮子回方丈室。国师问:“篮里头是什么物?”

  耽源回答说:“那是青梅子。”

  国师问:“青梅子用来作什么?”

  耽源说:“是用来供养的。”

  国师说:“青的梅子尚未成熟怎么供养呢?”

  耽源说:“以此表献。”

  国师说:“佛不受供养。”

  耽源说:“我现在就这样在供养,和尚你呢?”

  国师说:“我不供养。”

  耽源说:“你为什么不供养?”

  国师说:“我爱果子。”

  各位!这段对话是多么生动地表达:我没有果子,所以我不供养。我只有青果子,就以青果子供养。那种平直清净心,是多么率真单纯!但是,你我是否能如此率真呢?我知道大部分的人,总喜欢打肿脸充胖子,总觉得自己必须处处跟别人一样,那就失去生活的喜悦和心灵的自由了。

  创造的本质是空

  创造力源自空,觉性悟性也源自空。因为空才可能放下现有知识的束缚,悟入生活的真义,掌握事事物物的如来。创造的灵感源自直觉,直觉必须是空性下才能运作。因为直觉非属于理性和知识的系统,它属于非理性的直观般若。

  为便于各位了解,创造即空的意义,我再举一个例子给各位参究。唐朝时一位讲经说道的僧人,有一天来参拜监官禅师。监官问:“你做些什么?”

  讲僧说:“我讲《华严经》。”

  监官禅师说:“《华严经》中谈到几种法界?”

  讲僧说:“广说则重重无尽,略说有四种(按:即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法界、事法界)。”

  监官禅师竖起掸子说:“这个是第几种法界?”这时,讲僧沉吟良久,答不出来。

  监官禅师说:“思而知,虑而解,是鬼家活计,日下孤灯,果然失照。”禅是讲求悟的,讲究发现的,因为只有透过悟与发现才会有真的智慧流露出来。如果读经看教,只有在知解上讲述,对于处理生活上的问题,并没有什么帮助。

  有一次行者问大珠慧海禅师说:“即心即佛,哪个是佛?”

  大珠说:“你怀疑哪个不是佛,请说说看。”行者说不上来。于是接着说:

  “通达了到处可以见佛,不悟则永远见不到。”

  禅家所谓的空就是悟的历练过程,因此空不是百无所思的消极逃避,而是空下尘…

《禅语空人心 第十讲 放下攀缘本来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