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语空人心 第十讲 放下攀缘本来佛▪P2

  ..续本文上一页劳之后,才使自己的本身活络起来。有一次一位专修律宗的法明和尚跟大珠讨论到“空”的问题,法明在大珠的禅机接引下,恍然大悟“空”的真义。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一段高妙的对话:

  法明说:“禅家多落空。”因为法明误以为禅家不重视客观存在的佛力和依据经、律、论所阐述出来的理则规范。

  大珠听了很慈祥地告诉他说:“却是座主自己落空。”

  法明听了非常惊异。便反问说:“怎么会落空呢?”

  大珠说:“经论只不过是纸墨文字,那些都是文字符号所建立的名句,它不是真我如来的本身。你执滞在那些虚有的架构上,岂不是落空吗?”

  法明说:“那么禅师你落空否?”法明以为大珠所说的“空”是百物不思。

  大珠说:“不落空。”

  法明说:“怎么样才不落空。”

  大珠说:“文字规范等都从智慧而生。当自己发明心地,创造性自然流露出来,大用现前,何关文字?所以不落空。”

  空所涉及的创造意义,又关系到真理变与不变的问题。这是哲学家们常讨论的问题。禅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则处于超然物外,禅者永远抱着既是变的,又是不变的活泼态度,因此能藉着空而居于醒觉。有一位三藏法师问大珠说:“真如有变易否?”

  大珠告诉他说,真如有变易。三藏便批评大珠说,“禅师你错了”。于是大珠问三藏说:“真如有否存在?”

  三藏说:“有。”

  大珠说:“既然有。若无变易,岂不就是凡僧了吗?你岂未听过古德们说:能转三毒(贪、睼、痴)为三净戒,化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为六通神(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画通);转烦恼作菩提,化无明为大智。如果说没有变易,那么你就没有正确的领悟。”

  三藏说:“照你这么说,真如是有变易罗!”

  大珠又说:“若执著于真如有变易,也是不正确的。”

  这时三藏大感疑惑了,便问道为什么你刚刚说有变易,现在又说没有变易呢?大珠告诉他说:“如果能发现真我,了了见性,如摩尼珠现色,见者不同,而珠未曾变。若不见性,听到别人家说真如是变异的,便执以为是,那就会错本义。”这时三藏如饮醍醐,便说:“现在我才知道禅宗之深不可测。”

  禅所讲求的是彻悟与创造,是真知而非囫囵吞枣。那种记诵之知,不是真正的创造力,不是禅家所认可的。创造性是透过彻底领悟之后,所发出来的真知卓见。

  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

  禅家的空是没有我相的。“不我相”是指放下自我中心和虚幻的尊严,不贪执名利,不恋眷一切。外物而行,旷达而生活。所以他们常常以“心如虚空”和“出没太虚之中”来说明其去来自由的心量。

  有“我相”的人总是自私的,总是囤积的,总是攻于心机,有强烈的自我防卫机制行为的。这样一个我执的人,一定是不自由的,不能达观,不能见真如本性。

  人只有放下自我中心,才能真正解脱烦恼,做到诸法不相到。有一次慧忠国师答覆唐肃宗的问法,慧忠没有对他特殊的礼遇,甚至答话时都很少看他一眼。于是肃宗说:“我是大唐天子,大师为什么连看都不看我呢?”

  慧忠国师道:“你见过虚空没有?”

  肃宗说:“见过。”

  慧忠国师说:“它曾对陛下眨目顾示吗?”

  慧忠给肃宗指授的是:放下自我中心的“我相”吧!它不但使你自艾自怜,自视不凡之外,还会障碍你的视听,给你错误的见闻。

  

  人生的一瞬

  人生只有那一瞬,禅家的看法又如何呢?禅家的看法超愈于常与无常之上,而认为生活的本质也是空的过程。把握生活,悟入真趣,生死自然可以置之度外了。司空本净禅师说:

  “视生如在梦,梦里实是闹。忽觉万事休。还同睡时悟。”人生的熙熙攘攘,好像是梦。一旦逝世,又好像从梦中醒过来。所以他又说:

  “智者会悟梦,迷人信梦闹,会梦如雨般,一悟无别悟,富贵与贫贱,更无分别路。”

  人生的贫富与贵贱并没有什么价值上的不同,问题是你能否从中悟出。

  那么人的生命是何去又何从呢?我们来看看唐顺宗与佛光如满禅师这段对话,好有个参悟之趣。

  顺宗问:“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如今在何处?”

  如满禅师回答:“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处。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在,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

  各位!禅家虽然认为人生如梦,但对人生是达观的,是不执著的,是超愈于去来的,是积极的。但他们所有的努力与服务都表于无念,所有的布施与慈悲都根置于无住(不执取为己有)。来这世上是为众生来的,去也是为众生去的,所以永远常住在清净真如性海里,湛然的性体从未来去。这就是空的真实义。

  空是生活的能力与知慧。它让你扫除心中的积郁,放下既有的成见,摆脱欲望的牵扯;让你发出清澈的智慧之光,接纳自己的一切遭遇,肯定生活的价值。它使你有生活的空间,有性灵的自由,有醒觉的事实,有证得法身的凭籍。空使你得到喜悦,得到知足,得到圆满。所以说:放下攀缘本来就是佛。

  各位居士、大德,今天我们共聚一堂,共飨佛光给予的法食,殊胜因缘不可思议。我们彼此共勉,共度好时光,与佛如来同游毗卢性海。

  (1987年9月讲于大觉精舍)

  

《禅语空人心 第十讲 放下攀缘本来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