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語空人心 第十講 放下攀緣本來佛▪P2

  ..續本文上一頁勞之後,才使自己的本身活絡起來。有一次一位專修律宗的法明和尚跟大珠討論到“空”的問題,法明在大珠的禅機接引下,恍然大悟“空”的真義。現在我們來欣賞一下這一段高妙的對話:

  法明說:“禅家多落空。”因爲法明誤以爲禅家不重視客觀存在的佛力和依據經、律、論所闡述出來的理則規範。

  大珠聽了很慈祥地告訴他說:“卻是座主自己落空。”

  法明聽了非常驚異。便反問說:“怎麼會落空呢?”

  大珠說:“經論只不過是紙墨文字,那些都是文字符號所建立的名句,它不是真我如來的本身。你執滯在那些虛有的架構上,豈不是落空嗎?”

  法明說:“那麼禅師你落空否?”法明以爲大珠所說的“空”是百物不思。

  大珠說:“不落空。”

  法明說:“怎麼樣才不落空。”

  大珠說:“文字規範等都從智慧而生。當自己發明心地,創造性自然流露出來,大用現前,何關文字?所以不落空。”

  空所涉及的創造意義,又關系到真理變與不變的問題。這是哲學家們常討論的問題。禅家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則處于超然物外,禅者永遠抱著既是變的,又是不變的活潑態度,因此能藉著空而居于醒覺。有一位叁藏法師問大珠說:“真如有變易否?”

  大珠告訴他說,真如有變易。叁藏便批評大珠說,“禅師你錯了”。于是大珠問叁藏說:“真如有否存在?”

  叁藏說:“有。”

  大珠說:“既然有。若無變易,豈不就是凡僧了嗎?你豈未聽過古德們說:能轉叁毒(貪、睼、癡)爲叁淨戒,化六識(眼、耳、鼻、舌、身、意)爲六通神(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畫通);轉煩惱作菩提,化無明爲大智。如果說沒有變易,那麼你就沒有正確的領悟。”

  叁藏說:“照你這麼說,真如是有變易羅!”

  大珠又說:“若執著于真如有變易,也是不正確的。”

  這時叁藏大感疑惑了,便問道爲什麼你剛剛說有變易,現在又說沒有變易呢?大珠告訴他說:“如果能發現真我,了了見性,如摩尼珠現色,見者不同,而珠未曾變。若不見性,聽到別人家說真如是變異的,便執以爲是,那就會錯本義。”這時叁藏如飲醍醐,便說:“現在我才知道禅宗之深不可測。”

  禅所講求的是徹悟與創造,是真知而非囫囵吞棗。那種記誦之知,不是真正的創造力,不是禅家所認可的。創造性是透過徹底領悟之後,所發出來的真知卓見。

  從自我中心解脫出來

  禅家的空是沒有我相的。“不我相”是指放下自我中心和虛幻的尊嚴,不貪執名利,不戀眷一切。外物而行,曠達而生活。所以他們常常以“心如虛空”和“出沒太虛之中”來說明其去來自由的心量。

  有“我相”的人總是自私的,總是囤積的,總是攻于心機,有強烈的自我防衛機製行爲的。這樣一個我執的人,一定是不自由的,不能達觀,不能見真如本性。

  人只有放下自我中心,才能真正解脫煩惱,做到諸法不相到。有一次慧忠國師答覆唐肅宗的問法,慧忠沒有對他特殊的禮遇,甚至答話時都很少看他一眼。于是肅宗說:“我是大唐天子,大師爲什麼連看都不看我呢?”

  慧忠國師道:“你見過虛空沒有?”

  肅宗說:“見過。”

  慧忠國師說:“它曾對陛下眨目顧示嗎?”

  慧忠給肅宗指授的是:放下自我中心的“我相”吧!它不但使你自艾自憐,自視不凡之外,還會障礙你的視聽,給你錯誤的見聞。

  

  人生的一瞬

  人生只有那一瞬,禅家的看法又如何呢?禅家的看法超愈于常與無常之上,而認爲生活的本質也是空的過程。把握生活,悟入真趣,生死自然可以置之度外了。司空本淨禅師說:

  “視生如在夢,夢裏實是鬧。忽覺萬事休。還同睡時悟。”人生的熙熙攘攘,好像是夢。一旦逝世,又好像從夢中醒過來。所以他又說:

  “智者會悟夢,迷人信夢鬧,會夢如雨般,一悟無別悟,富貴與貧賤,更無分別路。”

  人生的貧富與貴賤並沒有什麼價值上的不同,問題是你能否從中悟出。

  那麼人的生命是何去又何從呢?我們來看看唐順宗與佛光如滿禅師這段對話,好有個參悟之趣。

  順宗問:“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如今在何處?”

  如滿禅師回答:“佛從無爲來,滅向無爲處。法身等虛空,常住無心處。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來爲衆生來,去爲衆生去。清淨真如海,湛然體常在,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慮。”

  各位!禅家雖然認爲人生如夢,但對人生是達觀的,是不執著的,是超愈于去來的,是積極的。但他們所有的努力與服務都表于無念,所有的布施與慈悲都根置于無住(不執取爲己有)。來這世上是爲衆生來的,去也是爲衆生去的,所以永遠常住在清淨真如性海裏,湛然的性體從未來去。這就是空的真實義。

  空是生活的能力與知慧。它讓你掃除心中的積郁,放下既有的成見,擺脫欲望的牽扯;讓你發出清澈的智慧之光,接納自己的一切遭遇,肯定生活的價值。它使你有生活的空間,有性靈的自由,有醒覺的事實,有證得法身的憑籍。空使你得到喜悅,得到知足,得到圓滿。所以說:放下攀緣本來就是佛。

  各位居士、大德,今天我們共聚一堂,共飨佛光給予的法食,殊勝因緣不可思議。我們彼此共勉,共度好時光,與佛如來同遊毗盧性海。

  (1987年9月講于大覺精舍)

  

《禅語空人心 第十講 放下攀緣本來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