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還須安禅製毒龍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宋朝·茶陵郁和尚
今天很高興來跟各位討論禅在心理輔導上的價值。也就是要嘗試說明禅如何引發一個人從愚迷煩惱的此岸,走向醒覺智慧的彼岸。套用王維的詩句就是“安禅製毒龍”。
禅的使命是引發一個人産生“摩诃般若波羅蜜”的過程。它的意思是引發一個人發生“空”的心理活動,抖盡種種薰染、成見和情緒困擾,過醒覺自在的生活。這樣就是從煩惱塵勞的此岸,通往自由清醒的彼岸。這個過程,禅家稱爲禅法或佛法,對心理學家而言,相稱的名詞或可稱爲咨商或輔導。因此,就初步的目標而言,兩者性質相近,但就整個人生的徹底省悟來看,兩者就有差異了。這些差異留待稍後再作交待。現在我們行來談談現代人所遭遇到的心理困擾,再來探討有關禅學在心理生活提升上的實踐方法。
苦悶的原因
從禅的觀點來看,生活所以會産生苦,會惹來煩惱,是由于對欲望的執著,而把自己封閉在自己所想象的虛幻世界裏頭,使自己變得不自在,無能爲力,從而産生苦悶、失落、反叛、掙紮或者犯下更嚴重的罪業。
對欲望的執著,如果就廣義的觀點來看,任何一種引發我們思想、行爲、情緒反應的誘因都是欲望。也就是說,生活中所面臨的情境,無一不是欲望。倘若自己不能從欲望中醒覺過來,就不可能成爲覺者,成爲主動的生活者,那個時候便成爲欲望的奴隸。于是欲望化成一種虛幻的魔網,牢牢把自己套住,産生了痛苦。
年輕人都想考取一所理想學校,這是一個欲望。這個欲望是很平常的,因爲它使人上進用功。但就一個自覺的人而言,他居于主動的立場,專心讀書,能力所及自然考取學校。即使考不取,他也會承擔它,檢討失敗,東山再起。或者自覺不適合升學,另尋學習一技之長。反之,一個執著于欲望的人,對于欲望産生了虛妄。他希望考取一所理想的學校是爲了面子好看,而不是爲了要繼續求學。倘若考取,則沾沾自喜,自傲炫耀,生活在虛幻之中,不知真正用功。倘使落榜,那就非常在意,心裏産生羞赧或怨憤,導致焦慮和痛苦,甚至引發消極的逃避行爲。
任何一件事情,只要起了染著,起了虛幻的意識,就可能引來許多苦惱。這些苦惱,輕者帶來心理緊張與困擾;重者造成生活上嚴重的不適應。
請注意!染著是一種思想或意識上的錯誤,它導致了精神生活與情緒反應上的障礙。同樣地,當我們的精神生活或情緒發生了困擾,也會回過來幹擾正常的思想和意識活動。這是一個人所以會在不幸的泥淖中愈陷愈深的原因。
賭博行爲是欲望的表現,這種欲望由貪婪而引起。愛好賭博的人顯然已墜入執著的情境,而被一種可能贏的虛妄念頭所牢系。賭博産生了輸和贏的結果,它會刺激情緒的扭曲。而情緒上的憂與喜,又障礙正確的思想和意識。最後,使他推論出:“不錯吧!贏了!值得繼續賭。”或者“這一次雖然輸了,但總不會一直輸下去吧!”這種虛幻的推論,引導一個人陷身其中,如醉如癡,無以自拔。
一個人失戀了會想自殺,嚴重的挫折之後會自暴自棄,染上了惡習很難戒除,都是嚴重的苦惱。究其原因,都是因爲執著在欲望之中,而使自己落入被境轉的局面。所以佛經上說:一切苦業都是由“集”而來的,“集”就是被境轉的結果。
爲了解除煩惱,佛陀提出了四聖谛:苦、集、滅、道的實踐法則。他說,人因爲被種種欲望所束縛,使自己成爲欲的奴隸。人因爲“集”合了許多束縛與執著,造成“苦”與煩惱的現況。要想解脫苦就得能“滅”掉對欲望的執著,讓自己從許多虛妄和欲望中解脫出來。這樣還不夠,還要進一步訓練心智,刮垢磨光,産生智慧,做一個覺者,過現實的人生,那就是“道”。所以苦、集、滅、道就是佛法教導一個人提升精神生活和離苦得樂的法則。各位!你們在進行心理輔導時,是否也都注意到這幾個層面呢?
苦惱的來源是執著于欲望,執著産生了緊閉的心理意識,于是清新的智慧被滯塞了,思考發生了錯誤,這些錯誤就是虛幻,在佛學的心理學中(唯識論)稱爲“煩惱法”。
煩惱可分爲兩類,其一是爲了追求“善”所産生的煩惱,例如孝順是善的,是道德的,表現孝順可以得到家人的獎賞和贊美。基于這樣的觀念,去實現孝順,個人就成爲“孝順”的奴隸,即使表現出孝行,自己本身也是煩惱的,所以我們稱它是善煩惱。如果一個人只是爲了當一位別人眼中的孝子,他的孝順行爲中一定會充滿了矛盾。而唯有由衷的孝思,主動去照顧父母,那才是真正的孝順。
有一個年輕人,他的父母親從小就給他很高的期望,希望他將來能讀到很高的學位。他是一個獨生子,從小嬌生慣養,身體也顯得瘦弱,不過他一直都很用功讀書。讀書和成績單是他唯一討好父母歡心的來源,他心目中的孝順就是當一個乖孩子,好好讀書,爭取成績。
這個孩子考上高中以後,班上有許多優秀的學生,于是他的“乖孩子意識”開始受到威脅,開始感到不安和焦慮。雖然他的成績還在中上程度,但他已經有了強烈的逃避意識,他覺得不想念書,而想離家出走。這就是爲了追求善所導致的善煩惱,而“離家出走”的念頭和“逃避念書”的行爲又成爲不善煩惱。所以兩者可能互生,生生不息。由此我們可以證實老子所說:“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的心理學意義。
另一種煩惱是由于追求欲望過程中,經由挫折所産生的情緒反應。這種反應在唯識論中被形容爲一種心理的毒液。這些情緒有可能對外發泄,攻讦別人,侵犯別人,也可能向內發泄,深深的自責與內疚。如果嚴重的話,就會演變成躁症或郁症。現代心理學所謂的情緒症,在唯識論裏頭,稱爲隨煩惱,它是障礙清淨自性和起邪心動幻念的根源。
煩惱與痛苦是“虛妄”的意識所發生的作用。它的特質是被境轉,失去自立性和創造性,使生活走向非現實的方向,並障礙了心智的成長。
在唯識論中,障礙可分爲兩種性質,一種是煩惱障,一種是所知障。煩惱障已說明如上,現在簡要來說明所知障。
一個人意識活動(認知)的品質,決定其精神生活狀況。人若從積極或光明面去待人接物,去處理生活上的事事物物,自然心平氣和,溫和明朗,能表現出智慧與明達,那就是無礙。這種無礙可以在理則思想上表現出來,稱爲“理無礙”。可以在辦事上表現出來,叫做“事無礙”。可以表現爲通情達理,那就是“理事無礙”。若能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事事無礙”。
無礙表示在意識作用中具有醒覺與創造的本質,因此他的認知沒有錯誤,能夠肯切真實,而無衍生爲虛妄意識的危險。
認知有了障礙,通常是受到成見和偏見的影響,以致不能正確認知,所以唯識論中稱爲所知障。所知障爲什麼會産生煩惱呢?現在我舉一個例子,各位就容易懂了。假如有一位青年人,他向心儀已久的女同學邀約,利用假日一起去郊遊,結果被女同學婉拒了。這對于當事人來說是很傷感的事情,但是由于當事者對這件事的認知不同,而有不同的心理反應。第一種可能的反應是非常傷心,責備自己太唐突,不自量力,責備自己功課不夠好或家裏經濟環境不好,所以對方才看不起自己。于是引起強烈的自卑,由自卑而憂郁,而做白日夢,愈想愈多,煩惱不斷高漲。
第二種可能的反應是覺得自己實在沒有面子,認爲別人故意讓他難堪,不由得産生報複的主意,于是故意製造流言,傷害對方或起意侵犯。第叁種可能的反應就是告訴自己:她不願意跟我去郊遊,是因爲彼此無緣,我可以再找一位跟我合得來的女朋友。第叁種認知是正確的,所以他很快又恢複平靜。雖然他有些失望,但並沒有引來心理困擾。
當我們要處理一件事情時,總是會根據自己現有的信念(所知)來處理。這個現有的信念如果是錯誤的,那麼處理的結果也就錯誤。上述第一種及第二種反應,就是先有了錯誤或不合理的信念,所以才導致困擾與煩惱的結果。
心理學家艾裏斯(Albert Ellis)是專攻心理治療的當代心理學家,他提出了“正念治療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他強調,許多苦惱與困擾,都是不合理的意識和情感扭曲所形成。不合理的妄念,往往破壞了自己的成長和喜悅的本質,從而帶來痛苦,並引發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他同時指出,人愈趨向不合理的觀念,愈顯現出無能感,壓抑和焦慮,終至生活潰敗。
禅對于苦的源起與唯識論的看法是一致的,他們都相信被境轉就是虛妄,就是愚迷和痛苦。而唯一的自救途徑就是放下或空掉那些足以障礙醒覺與正確認知的虛妄。
人的生活總免不了有苦,因此必須設法消除痛苦,恢複原來自由自在的喜悅天性。現在我歸納禅學上幾個重要的原則,作爲各位輔導工作的參考,也許這就是所謂“安禅製毒龍”吧!
重新學習生活
首先禅師會教人重新學習生活的態度。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擔任出坡耕種或劈柴挑水的工作,要一個人先落落實實地生活在“生命的活動”之中。人只有在直接體識到生命活動,從日常作息當中,直接使用體力,用最簡要的思想去處理日常生活時,才能接觸到生活的本質,從而放下許多虛妄的念頭,並重新體驗直覺的能力和活潑喜悅的自性。
你在輔導工作上一定也使用過“活動治療法”吧!你讓焦慮苦悶的人參加童子軍野營活動。一入營地,就必須先放下自己的工作、身份和塵世的牽挂,然後以喜悅新奇的態度投入生活。紮營、整理環境、挑水、劈柴、樣樣親自動手,分工合作,不相計較,一天到晚都在活動。活動本身就是生命的自然韻律,所以也就是休息。因此活動與休息不二,生活與工作不二,不二就是統整,就是不發生疏離。因此禅…
《禅語空人心 第六講 還須安禅製毒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