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回向菩提,永不生厭,不爲二乘叁界所困。菩薩就是這樣念行四攝法,護持正法,不惜身命,爲衆生種善根,以此衆多的德行,使自已的道樹枝葉繁茂,這就是不盡有爲的用意所在。
佛門常會說某人的善根,某人無善根,將有無善根作爲一種見佛聞法的標准,那麼,到底什麼是善根呢?善根,是從叁世因果的觀點出發,把我們曾在久遠劫中所行的善事善行、見佛聞法的因地衆緣稱爲根。這猶如參天的大樹,根深才能葉茂,即今生今世的悟性等,都是和過去世的因緊緊連系在一起的。所以,根既有過去義,又有生發義。
佛陀時代,有一人找到舍利弗請求出家,舍利弗觀其宿命,八萬大劫不種善根,不許其出家。其人依次請求五百羅漢,不得聽許出家。于是來到祗洹精舍,見到佛後悲泣懊惱,佛即以種種方法呵責阿難:“你智慧不深,不見人根,妄輕賤人“。佛即接受其人,贊歎說:善來比丘,須發自落,法衣著身,便成沙門。佛爲說法,即得阿羅漢。舍利弗不解地問佛,此人有什麼善根,得此善果?佛說,在往昔過去無央數劫,有佛名叫人耳。時有一人,入林中取柴火,虎從林中沖出,欲食啖其人,其人急中生智,上到樹上,虎候在樹下,其人大爲恐怖,佛從空中飛過,其人見已,稱南無佛,心生信樂,極厭生死,深心誓願,願離此苦。因此善根,今得解脫。時舍利佛向佛悔過,舉身投地,深自悲歎。佛說,比喻石中含金,愚人不知,棄而不用。金師見之,知其中有金。即以隨身工具,將其全部裝走。衆生無明石中,有智慧金,現在你智慧不夠,所以棄而不度,如來深見衆生根本,以禅定智慧破而出之。
求法不懈,說法無吝。勤供諸佛,故入生死而無所畏。于諸榮辱,心無憂喜。不輕未學,敬學如佛。墮煩惱者,令發正念。于遠離樂,不以爲貴。不著己樂,慶於彼樂。
求法以樹立正見,有了正見,才有正行,然後證果。如其不然,則易生邪見。聽法、閱藏,遍參雲水都是求法的具體方法。無吝,即不吝惜自已所獲得的佛法真理。以無所畏懼的勇猛心常行教化,入于生死,置個人的安穩生死于不顧。
凡夫見他樂則生厭,見他苦則生心安;自樂則生著,自苦則生厭。而菩薩則不是這樣的,見他樂則歡喜,見他苦則心中生起慈悲。自樂心不著,自苦則心安。自苦心安有二個含義:一是安于如是因,如是果,種苦之因,必招苦之果。二是心甘情願願替衆生受苦。因爲念不正,則招生煩惱,念正則煩惱自消,故菩薩叫邪念者發起正念。出家修道,禅定智慧,煩惱日輕,但不可以此出離、獨善而自得其樂。言外之意是,不要以少許的出離之樂,而阻礙了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大樂。知少、得少爲足是修道的大忌。
關于不輕後學的問題,從表面看,仿佛是一個個人修養之事,其實,更主要是我們智慧的有無和大小的問題。折衷疏說,衆生的善根深淺大小不可思議,只是聞道有先後而己,只要能學,學必有成,當然不應該輕賤後學,敬學如佛了。
在諸禅定,如地獄想。
羅什法師說,禅定有叁種:
一、大乘禅定。
二、小乘禅定。
叁、凡夫禅定。
凡夫因爲過著五欲的生活,不知禅定之樂,一旦少有善根,修得禅定之樂,便生起貢高我慢;小乘禅獨善求證,容易火燒衆善,壞失無上道根。大乘禅定不許菩薩貪于禅定之樂,以求不斷的增勝福慧,所以,以上二種所做所爲在菩薩眼中心中猶如地獄一樣。有一份修行,或者說有一份功德,多一份我慢,所以學人在此當千萬驚醒。
于生死中,如園觀想。
觀,名詞,古建築樣式,如宮觀,寺觀等。非“觀“想之想。字同音不同。在衆生生與死的輪回中,菩薩救度衆生雖然異常艱難,但在以度衆生而所成就大道的菩薩心中,就象在園林中遊玩一樣自如。因此,折衷疏說:生死雖然是大患,但卻實是體悟大道的根由,菩薩想要無礙的遊行在大道之中,當然對于衆生所厭患的生死想如園觀了。羅什法師則說:菩薩“意存兼濟,故樂遊無畏“。兼濟,是自利以度生成就功德,利他以出離苦海,體解大道。一舉多得,故說兼濟。
見來求者,爲善師想。
凡夫求人爲恥,被人求生厭。菩薩則不然,對于有求于自已的人,都把他們看成是“善師“。這是什麼道理呢?凡是善師,都使人生起敬喜心,教人生善心行善舉,有求于自已的人,能生起我們的善心,所以就應如“善師想“。又,求人的人,其目的雖然是爲了自利,而實際上,也有利于菩薩福慧資糧的積聚,故應做善師想。羅什法師從施與被施的角度著眼,認爲:本來沒有布施于人的想法,因爲他人的來求,“發我施心,則于我爲師“,所以應做善師想。古印月氏王,一日出遊,見有數千乞食者在道邊舉手高呼:“各取所須!“,王問大臣,這些是什麼人?在叫喊什麼?大臣回答說:要飯的人。月氏王因爲智慧鋒利,悟知其意,告訴大臣說:他們是我們的老師,不是要飯的。他們是在爲我們說日月交替,滄海桑田,苦空無常,貧富無定想之法。他們說:他們前世也曾做過國王,因爲不行布施,貪吝財物,不修善業,不積功德,而至如此。我們現在不做布施,將來的下場和他們今天是一樣的。所以,他們是我們的老師。
舍諸所有,具一切智想,見毀戒人,起救護想。諸波羅蜜,爲父母想。
舍諸所有,包括妻子兒女城邑聚落,以及身命財叁個方面。並且能夠施而不悔,因爲深明因果,所以文中說這樣做是“智想“,意爲明了人生和宇宙的真相,不象凡俗一樣,只貪圖眼前一點蠅頭小利,不知將身命財存入叁世因果的“銀行“,使自已的福慧增值。起首一句表明,能施是有大智大慧之人。二句是表明菩薩對于犯戒人的態度。菩薩見了犯戒人,不是譏謗他,打擊他,而是以愛心去救護他。這和現實的教團的行事,卻有著天壤之別。戒是修行人的護法神,犯戒則無護,無護是非常危險的。菩薩是有護的,對于處在危險的衆生,以有護護無護,如父如母,可敬可佩。
諸,是指六度。有言:智慧以爲母,方便以爲父;諸佛大導師,無不由是出。在六度中,智慧是其它五度的指南和根本,就象人的眼目,如果沒有眼目,便成了盲度。只有智慧,而沒有其它五度的實踐,智慧就沒有了載體和方便。所以,六度之間的關系是互換互動的,這也象父母關系一樣,無父其母不母,無母其父不父。又,六度圓滿即生六波羅蜜,能生五分法身,也即是五分法身的生處,故言做父母想,能生貴子的原故。
道品之法,爲眷屬想。
道品,指叁十七道品,是幫助利益我們成就道業的,如人有親朋眷屬一樣,相助成道,故言,當眷屬想。把叁十七道品比喻成眷屬,從中可以見出菩薩講經說法的生動和貼切。衆生生活在眷屬之中,以眷屬做比,抽象的概念便生活化了。
發行善根,無有齊限。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己佛土。行無限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惡,淨身口意。
上文說種善根,現在說發行善根,意思是更進一步使善行增勝、增廣,增勝增廣到不以劫數爲限的天地。也就是告訴我們,發行善根不要知少爲足。羅什法師著說:“萬善斯行,無有齊限“。
在實行布施的時候,或財少而心足,或財足而心少,都是不行的。在實行布施之時,必須清淨叁業,“在因既淨,妙報必隨“。如果從淨土法門理解此句,即是,廣修淨因,令一切因,莊嚴妙事,于已土中,悉皆備有。
但此句經文在玄奘本中譯成:“于諸佛土,恒樂莊嚴;于他佛土,深心欣贊;于自佛土,能速成就“。今將其列出以供領會經義。
生死無數劫,意而有勇。聞佛無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劍,破煩惱賊,出陰界入。荷負衆生,永使解脫。以大精進,摧伏魔軍。常求無念,實相智慧。
大悲不屈于“生死“,精進不倦于“佛德“,用智慧的利劍,破除煩惱,出法身果,荷負衆生,這是菩薩的心量。陰,是五陰,界,是叁界,入,是六入,即六根。法身超越叁界,是陰界入所不能攝,故言“出“。如果受界入身,自顧不及,那裏還能救濟他人呢?
後句,“精進“以摧破魔軍,“無念“以求證真。總之,不起有無等四句邪念,才是真智慧。在實際的學修中,一般學人很容易在“有“和“無“、“非有“和“非無“上起爭辯,豈不知,當說有說無之時,早己去“道“甚遠。金剛經後的回向偈有,明四句,絕百非句,是值得學人深深參悟的。
行于世間法,少欲知足。于出世間,求之無厭,而不舍世間法。不壞威儀法,而能隨俗。
名利是非,長短方圓,衣食住行,等等,皆世間法。菩薩法是行于世間,即不離世間,不舍世間,但少欲知足,以留惑潤生,和光同塵。以區別于小乘,舍世法,以求無欲。衆生礫石中含有真金,故菩薩不舍。即能隨俗,但不同流合汙,保任行住坐臥四威儀,體現佛法之嚴正。從此段論述中,一個不即不離,行于中道的菩薩形象,豐滿的展現在我們面前,爲我們學修佛法樹立了不可磨滅的楷模。我們對于自已平日的固執已見和見解的偏頗能不汗顔嗎?
起神通慧,引導衆生。得念總持,所聞不忘。善別諸根,斷衆生疑。以樂說辯,演法無礙。淨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無量,開梵天道。勸請說法,隨喜贊善。得佛音聲,身口意善。得佛威儀,深修善法,所行轉勝。
教界對于神通的反感既源于我們對明理的重視,也與我們對神通親證的無能有關,也與社會上的江湖術士運用“術“騙人害人有關。我們仿佛不得不校枉過正,但往往授人以佛法不談神通,甚至是反對神通之嫌。但是依于經論,神通在佛法中的位置是顯而易見的。在此菩薩正是對外以神通引導衆生,令其對佛法生起敬仰之心,對內則以文字總持,憶念法藏,觀根說法,斷衆生對于人生宇宙的疑惑。“以樂說辯,演法無礙“,是具足四無礙辯才,總持佛法的自然流露。
菩薩在教化衆生的時候有無量的方便和次第,爲一類根性的衆生說十善道,並指出依此修行可以得到人天的福報…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十四章 菩薩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