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十五章 阿閦佛品

  第十五章 阿閦佛品

  

  一、本品來由

  阿閦,含義是無動,又叫無怒。上面一品以菩薩法,即大乘法盡無盡立名,現在由阿閦佛這一聖名爲稱;也可以看成,菩薩行法是因,阿閦佛是果。前因後果,結構混然天成。前一品人法並舉,菩薩是人,行盡無盡法,現在“境智雙具“,佛爲能觀之智,阿閦爲所觀之境。

  此品的來由有四個理由:一、前一品爲從他方來的菩薩們說娑婆國土的教化法門,顯示釋迦佛的無量智慧和方便,現在以此因緣令觀此佛,雖然受悟的機緣不同,但所教化的目的是不二的。二、在上一品菩薩行品中辯明修行的要津,現在表明其行能成,能得見佛。叁、上品說因,此品顯明果法。四、從本經一開始,就大略的辯明了菩薩的智慧方便不可思議,從此品往後,廣泛闡示“本迹難測”。

  文中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是本不可思議;次移妙喜世界來入此土,表明迹不可思議。我們不禁要問,在上文中已經多次闡述不可思議,爲什麼現在又要再一次辯明不可思議呢?原來,不可思議有其非常具體的內容。一、以大入小不可思議,如借座燈王;二、以小充大不可思議,如請飯香積;叁、以大入大不可思議,如運妙喜世界入此娑婆世界,二土共存,不增不減。四、以小入小不可思議。

  從以上所闡述的四個方面的理由,我們可以見出此品具有深化不思議事理,明因顯果的作用,是任何一品所不能代替的。

  二、示觀佛的方法

  爾時,世尊問維摩诘::“汝欲見如來,爲以何等觀如來乎?“

  佛問維摩诘有叁個原因:

  1、開經以來,佛身光耀奇特,如此一來衆人只見佛相,反而忽略忘失了法身。所以明知而故問,以引導衆人得證真佛;

  2、佛見不破,不得見佛,所以借此因由,息滅能見之人和所見之佛,“息彼二觀“,顯現法身。

  3、表明佛佛相通,土土相同,無尊卑之分。

  妙喜世界的無動佛來到娑婆釋迦國土,怕衆人生起尊卑二心,故先辯明法身一觀,使大衆思維沒有過失。

  維摩诘是助釋迦弘化的好助手,釋迦不問他人,唯問維摩,因爲他深知,此一類甚深之法,只有維摩能如理如量作答。又,在本經開始,維摩曾告訴諸位菩薩說“共來見佛“,所以佛現在明知而有意致問,以顯明法身,不要因爲想要見佛,而不識法身真佛,湮滅自性。

  羅什法師說,如果自已有慧眼,那麼便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即“玄照“。如果沒有慧眼,就會被事物的形象阻隔,不能明了本然。因爲觀佛有叁種,所以不得不問維摩,如果想要見佛,以什麼方法來“觀“佛。1、觀形;2、觀法身;3、觀性空;言外之意,在叁觀中,你是以什麼爲觀呢?

  維摩诘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在此,維摩以諸法性空之義來回答,意爲從實相上講,心佛衆生沒有差別。觀自身實相爲什麼會和觀佛一樣呢?佛身絕四句百非,衆生實相也是絕四句百非,所以實相即是法身。《大品經》說:“如,無有來去,如,即是佛“。《華嚴經》說:“心佛及衆生叁無差別“。《正觀論》中說:“亦名如,法性,涅槃,可言涅槃亦無知乎!故法身無知,無所不知,如義亦爾“。有人問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爲什麼叫見佛呢?回答是:說佛和身不同,這是二見,不是真正見佛,“得無二觀,名爲見佛“。

  《金剛經》上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可以作爲這一句經文的旁證。實相無相,佛也是強名安立。釋迦之身,權形世俗,有相可見,真佛之體,諸法性空,無形無相,都不可見,今觀真佛,當然如同自身實相。

  玄奘本譯成:“我觀如來都無所見,如是而觀“。

  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

  前後今,即常說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如來,這一概念是表達諸法實相如如不動,不增不減的意思。經文中說有過去現在未來,完全是爲了應和衆生分別事物長短方圓,紅綠黑白,東西南北的習性,從我佛悟證的實相來說:諸法之外既無如來,諸法自身亦非如來,所以在諸法的內外遍求如來是不可見的。湛然法師說:“此空理是法真性,名爲法身,智證此理,名爲報身,爲他示現色相威儀,說法教化名應化身。不了性空顛倒,妄計我計法爲實爲常,造業受果,即是凡夫有漏身。故觀于叁際之體空,了達如來之非有,知非有者,見真佛“。

  折衷疏說,小乘認爲佛從兜率天來,住世八十年,在雙林間入于涅槃,而大乘教法觀佛,即應即法,不來不去,過現未來即實相。

  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觀受想行識。不觀識如,不觀識性。

  色,即所有存在的統稱,在此指佛色身的種種差別相,也可以用“有“來表示。色如,即色性空之義,也可用“非有“來表示。即色受想行識五蘊,都具備叁種觀法:

  1、不觀色是非有觀;

  2、不觀色如,是非空觀;

  3、不觀色性,遣非有非無觀。

  因爲法身超于四句,所以不觀,即不是以分別所能達到。其通意爲,不觀佛的色身和性空有什麼區別,也不觀色性是非空非有等等。惟有不以分別心來觀如來,才能見到如來的真身。乃至不以分別心,來觀如來的心理活動,也就是不觀受想行識等心理狀況。也不觀“識“及“識性“的有和非有,惟有滅除一切得失妄想心,才能真正見到如來。

  折衷疏說,凡夫的心著于有觀色,二乘著空觀色如,菩薩著中觀色性。現在不觀叁法,因爲叁者融通就是不思議境界,其它四蘊也是一樣的,這五蘊的當下便是諸法的實相。

  僧肇法師以邏輯推理的方法對此句進行推理,以證明用分別思量的心不可以見到“真佛“,即法身。他說,法身超絕叁界,不是“蘊界入“所能包容攝受,所以不可以說有生住去來,也不可以用生住去來而觀。……人佛,是五蘊合成的,如果有,便應該色即是佛,如果色不是佛,便應色外有佛。色外有佛又有叁種可能:佛在色中,色在佛中,色屬于佛。但是,如果色即是佛,那麼不必有其它四個也就是佛了;如果色外有佛,就不必依賴于色而成佛;如果說色當中便有佛,那麼佛便是無常了;如果佛中有色,佛便有了分別,如果色屬于佛,那麼佛就是一成不變的了;

  非四大起,同于虛空。

  地水火風四大是佛法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可以理解爲構成物質世界的四個基本原素。它們既是構成形形色色物質世界的最基本的原素,同時,也是布滿大千世界的一切物質,所以,以“大“來稱呼它們一點也不爲過。

  僧肇法師說,法身如虛空,不是四大所起,也不是四大所造。羅什法師說,上文雖然推理說沒有“人相佛“,正表達出沒有“實人佛“。……如果有人佛的話,便應從四大而生而有,但是如果從四大而生而有的話,就成了有生有死的凡人,而佛不然。所以說,“于應而有,佛常無也“。

  又,上文所說的色受想行識五陰是果,地水火風四大是因,既然果非佛,因也是一樣的,“非因非果,故同于虛空“。

  總之,佛的應身和凡夫一樣,是由四大而成的,但佛的法身卻是由無量的功德智慧而生,是無形無象的,如虛空一樣。

  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不在叁界。叁垢已離,順叁脫門。具足叁明,與無明等。

  窺基法師對此一段經文總結成六條,以供我們理解,他說:一、不住四界,地水火風,非四成故;二、同虛空界,無所挂礙,以虛空爲比喻故;叁、非內六處起,性自常故,舊雲“六入無積“,非積六塵爲自性故;四、超世六根路,正智所證故;五、不雜叁界,純無漏故;六、遠離叁垢,遠貪嗔癡垢爲自體故;

  叁明是:一天眼明;二宿命明;叁漏盡明;《涅槃經》所說叁明不同:一菩薩明--般若明;二諸佛明--即佛眼明;叁無明明--即畢竟空;叁明與無明等,其用心在于,體達無明即叁界,不必破而後得,叁脫、叁明的當下便是實相。

  總結文意是:佛以正法爲身,由無量功德智慧生,究竟寂滅;不是由六入的積聚在一起而有,已超越了眼耳鼻舌身心的認識範圍,也不在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範圍內,貪嗔癡叁毒的垢穢已經除盡,常隨順于空無相無願的叁解脫門,圓滿具備了叁明,但又和無明平等無異,因爲佛已經證得諸法空寂性,寂滅性中沒有二相。

  不一相,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衆生,觀于寂滅,亦不永滅。

  “一相“,是人生和宇宙的真谛之相,“異相“是俗谛之差別。諸法的實相非真非俗,所以也非一非異。走到別人的國家,即是不自相,叫他相,來到自已父母的門下叫自相。這是運用真修、緣修、自生、他生的道理,廣破法身不是由自生由他生,而入于實相。“非無相“意即也不是涅槃;“非取相“意即也不是生死。不是俗谛,也不是真谛,但也不在真俗二者之間;不以此,也不以彼,即是觀二谛之智,境智雙明。

  慧遠大師認爲,“觀于寂滅“有二個含義:一、遣相分別,雖化衆生,觀于寂滅;不取有爲,爲化導衆生,導以入寂,故化衆生,而觀寂滅,滅而不取,義有二兼,是以言“雖“,“亦不永滅“,不著無相;二、顯德分別,雖化觀寂,是入寂行,而不永滅,是隨有行;

  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

  法沒有彼此之相,所以經中說“不此不彼“,聖人悟入至道,沒有人我長短彼此之執,所以經中說“不以此,不以彼“。如果說有佛有衆生,有此岸有彼岸,只能是佛的應化之舉。而且這個彼此,也是在衆生一邊分別而出,佛並不有彼人我之想。法身究竟遍一切處,所以不可以用凡夫和二乘的智慧企圖明了知道它的本來,當然也不能用凡夫和二乘的認識去認識它。可以以智來知,可以以識識的只能是生死俗谛,而絕言說絕思慮的法,怎麼能用知和識呢?智和識從心理的形成和分析來說,源于有“相“,法身無相,怎麼運用智和識呢?當我們運用智和識,通過有形的“相“,而認識無相的時候,已經是第二義了。…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十五章 阿閦佛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