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十五章 阿閦佛品▪P3

  ..續本文上一頁“作男女“;如果從根本上說,心如幻師,幻作男女,是無所謂生與不生的。“幻無定實,故無生滅“。幻師,是指魔術師之類,以聲、光、電,以及其他因緣,變現人物,從觀者一方,仿佛是實有,實則是不實的。僧肇法師說:“生猶化存,死猶化往“,沒有一樣事物不是這樣的。凡夫不明諸法實相,妄執虛狂,以爲有沒有生,如悟諸法真實,則知無生無滅。關于法的生滅,我們對于身邊的事物,如果常作緣聚緣散觀的話是不難領會的。但是,所不同的是,菩薩法中,雖觀緣滅,但不舍善信善行,也就是明知如幻如化,但還是在夢幻中大作佛事,以成就衆生,名“不盡善本“;雖生,但不是象凡夫一樣造作各種惡業;二乘人觀緣滅,灰身滅智,名“盡善本“;所以菩薩能在各種垢淨的因緣下教化衆生,但不增長垢淨之處的善惡。

  是時佛告舍利弗:“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是維摩诘于彼國沒而來生此。”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淨土,而來樂此多怒害處?”

  窺基大師說,東方有世界叫妙喜,其國種種莊嚴,令人見之生喜。佛號“阿閦“,漢譯“無動“,八風不擾,四魔不侵,常安無動,所以叫無動。在以上經文中,舍利子問生意,維摩诘以“無生“而答。無生是法身,有生爲應迹。又諸佛說法,常依二谛,無生就真,生則約俗。現在佛代其回答,維摩诘生于妙喜國,爲“應物而唱“(肇語),現生于這娑婆世界,化現爲中印一長者,示有家室,來教化衆生。舍利子知道其來處後發出由衷的感歎說,這真是少有的事啊!舍利子的感歎是有幾分道理的,我們娑婆世界的衆生求佛力加被,禮佛念佛等是爲了離此世界的煩惱和汙穢生于他方淨土,即離苦得樂,厭穢求淨是衆生之常情,而本在淨國願生于穢土之事當然是“未曾有也“。“怒害處“,即泛指五蘊熾盛,六毒並發的娑婆世界,從中也可以看出舍利子對娑婆世界的厭離之心是多麼迫切。更可以反襯出菩薩不舍衆生的願力是多麼的宏大。一小一大,相形之下,優劣自現。

  維摩诘語舍利弗:“于意雲何?日光出時與冥合乎?”答曰:“不也。日光出時,即無衆冥。”維摩诘言:“夫日何故行閻浮提?”答曰:“欲以明照,爲之除冥。”維摩诘言:“菩薩如是,雖生不淨佛土,爲化衆生故,不與愚暗而共合也。但滅衆生煩惱暗耳。”

  冥,即黑暗。閻浮提,即娑婆世界的別稱。維摩诘爲破除舍利子的疑慮,用比喻說,太陽出來的時候和暗夜能在一起嗎?太陽爲什麼要照耀世界?菩薩的思想、精神、心量、智慧、福報就象太陽,生于此世界,只是爲了除去此世界的“愚暗“和“煩惱“。但這並不等于說菩薩就和衆生同流合汙,而恰恰是“同流而不合汙“,“合光而不同塵“。用蓮花出于汙泥而不染來比喻形容菩薩在此世界的所作所爲,是再也恰當不過的了。

  四:發迹顯本

  (一)、大衆欲見妙喜國:

  是時大衆渴仰,欲見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及其菩薩聲聞之衆。佛知一切衆會所念,告維摩诘言:“善男子,爲此衆會,現妙喜國無動如來,及諸菩薩聲聞之衆,衆皆欲見。”

  大衆們聽了以上生而無生的至理,又知道了維摩诘生于妙喜國,當然想一睹爲快,眼見爲實。佛以他心通,知道衆會所念,就請維摩以神力成辦此事。羅什法師說,這一舉動,是爲下方穢土的衆生“欲修淨國,及往生者,現其刹也“。刹,即寶刹,原指佛塔塔頂最上部的金屬頂。後對于佛寺以點代面的稱呼,通稱爲寶刹。不從遠方顯現,而用神力接來,以顯示維摩神力。“即事則情悅而悟深“,所以佛令維摩顯現此事。如此一來,既滿了大衆所願,同時也表彰了維摩诘不可思議的德行,這對于大衆的信心無疑是最好的加持。

  吉藏法師將此段經文從叁個方面進行了總結,他說:現無動佛國有叁因緣:

  其一,欲令此會,修淨土行,故得往生;

  其二,欲顯淨名,不思議德;

  其叁,將還妙喜,身本生處,舍茲淨土,入斯穢國,明大士慈悲之緣;

  (二)、淨名現土:

  于是維摩诘心念:“吾當不起于座,接妙喜國鐵圍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須彌諸山,及日月星宿,天龍鬼神,梵天等宮,並諸菩薩,聲聞之衆,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無動如來。

  在以上經文中,維摩诘講說了許多不可思議的道理,現在以“不起于座“接妙喜國的人物來,正是用事實來證明不可思議的解脫德。

  及菩提樹,諸妙蓮華。能於十方,作佛事者。

  菩提樹、妙蓮花都是表法,不光是講經說法、敲打唱念是作佛事。本來從階級而論,菩薩是不能動無動如來之座的,但有言“一佛出世,千佛擁護“,以慈悲成就衆生而論,當然無動如來也可以動。但是文中很尊重的運用“乃至“二字,來表示“屈尊爲難“(僧肇語)。

  叁道寶階,從閻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寶階,諸天來下,悉爲禮敬無動如來,聽受經法。

  叁道寶階,是指以寶石造成的叁條階梯,是連接此土與佛界的階梯,常見于佛典中。忉利天,譯作叁十叁天,是欲界六天中的第二,位在須彌山山頂,閻浮提之上八百由旬處。此段經文是描述妙喜世界人天相接的情景。如果是穢惡國土,諸天畏懼人間臭穢之氣,故不敢來;世人望見諸天,光明刺目,故不敢去;天地之間的懸殊又是如此之遠,去無所去,淨佛國土,衆生罪垢甚輕,人天相去無幾,所以以寶階使人天相接,上下通行。僧肇法師說,欲界天的人有“報通“,“足能淩虛,然彼土以寶階嚴飾,爲遊戲之路,故同以往返也“。

  閻浮提人,亦登其階,上升忉利,見彼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無量功德。上至阿迦膩吒天,下至水際。以右手斷取,如陶家輪。入此世界,猶持華蔓,示一切衆。”

  阿迦膩吒天,譯作色究竟天,是色界十八天的最上天,是有形體的究竟天處,故而得名,又名有頂天。宋、元、明叁本“膩“譯作“尼“。水際,指水輪。陶家輪,陶家,指作泥土初形的專家,即陶磁家。輪,是旋泥坯的一種輪形工具。在經文中的比喻意義是,四邊不沾邊,下也不沾地,從中央斷取世界。羅什法師說,胡本是:“如斷泥“。顯珠在《講義錄》中說:世界安立,土輪下金輪,再下水輪,再下風輪,再下虛空,以水輪不便著手,故“下至水際“。以他方世界之重,持之如花蔓之輕,來表示維摩之神力。

  作是念已,入于叁昧,現神通力,以其右掌,斷取妙喜世界,置于此土。

  僧肇法師說,重爲輕根,靜爲躁君,非叁昧之力,無以運神足之動。斷取,表示佛世界的無量無邊,沒有全部拿來,只是一部分。

  彼得神通菩薩,及聲聞衆,並余天人,俱發聲言:“唯然世尊,誰取我去,願見救護。”

  得大神通的菩薩們是明知故問,或爲大衆而問,沒有得大神通的天人,是不明出了什麼事而問。恐懼未盡,但求救護。

  無動佛言:非我所爲,是維摩诘神力所作。其余未得神通者,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雖入此土,而不增減。于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無異。

  無動佛說,不是我所作爲,其用意是表彰菩薩的殊勝功德,而不是說佛的神通不如菩薩。不覺不知,是因爲維摩神力,妙合虛空,沒有往來的動靜和迹象,所以其土中人,不複覺知,這也是不思議品中所論的神通。不增減,不迫隘,正表示“于一毛端現寶王刹,在微塵裏轉大*輪“,又如“尺鏡現千裏之影“,是廣狹無礙自在門。

  (叁)、大衆獲益: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諸大衆:“汝等且觀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其國嚴飾,菩薩行淨,弟子清白。”皆曰:“唯然已見。”佛言:“若菩薩欲得如是清淨佛土,當學無動如來所行之道。”現此妙喜國時,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皆願生於妙喜佛土。

  僧肇法師注說,十萬爲一那由他。又有說,千萬爲一那由他。顯珠法師說,那由他,是第四大數,十萬爲洛叉,百洛叉爲俱胝,即萬萬數,俱胝俱胝爲阿逸多,阿逸多爲那由他,又加等倍之數。

  佛請大衆用心觀之,大衆應喏。即現妙果----“菩薩行淨,弟子清白“,勸修淨因----如來所行之道----盡無盡法門,或不二法門,即是淨土因地之行。

  (四)、還歸本處:

  釋迦牟尼佛即記之曰:“當生彼國”時妙喜世界于此國土所應饒益,其事訖已,還複本處,舉衆皆見。

  記,是授記,即印證;彼國,指妙喜佛國,廣義指淨佛國土;慧遠大師說,如來爲到會的弟子們授記,“堅其去心,以斯驗求“,明知此會也明是淨土,不只是爲了表明維摩的身份。在此當知如來和維摩“饒益事畢,還置本處“,也是一種表法,即雖教化衆生,現種種方便,但不動本處,因爲本處是動而不動的。

  佛告舍利弗:“汝見此妙喜世界及無動佛不?”“唯然已見。世尊,願使一切衆生得清淨土如無動佛,獲神通力,如維摩诘。

  以上觀如來法身的理事都已完成了,接下來要陳述各位到會弟子的欣贊之情。窺基大師說,“願“有叁願:

  一、願諸衆生皆居淨土;

  二、願成福慧如無動佛;

  叁、願獲神通如無垢稱;

  太虛大師總結這一段經文說,維摩诘現取佛國有十意:其一,大衆欲見;其二,如來敕命;其叁,淨名取現,此中事理見于不思議品,先入觀念,次入禅定,從禅定起神通力,將所觀念者實現,然正定中唯自見之,神通所現則與衆同觀,此其不同之處;言斷取者,世界無盡,如映珠網,互攝互入,得以成立,將彼世界與諸世界之關系者,劃然絕其維紐,取之來此,故曰斷取;其四,彼土驚異;其五,容通自在;其六,令衆共觀;其七,勸修淨行;其八,發心生彼;其九,授記當生;其十,還複如本。

  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見是人,親近供養。其諸衆生,若今現在,若佛滅後,聞此經者,亦得善利。況複聞已,信解受持讀誦解說,如法修行。若有手得是經典者,便爲已得法寶之藏。若有讀誦解釋其義,如說修行,即爲諸佛之所護念。其有供養如是人者,當知即爲供養于佛。其有書持此經卷者,當知其室,即有如來。若聞是經,能隨喜者,斯人即爲趣一切智。若能信解此經,乃至一四句偈爲他說者,當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

  正明菩薩之行。行應于內,護念于外,理會冥感,自然之數;從聞、思、修之行而成正覺,菩薩之通途。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十五章 阿閦佛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