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五章 阿閦佛品▪P3

  ..续本文上一页“作男女“;如果从根本上说,心如幻师,幻作男女,是无所谓生与不生的。“幻无定实,故无生灭“。幻师,是指魔术师之类,以声、光、电,以及其他因缘,变现人物,从观者一方,仿佛是实有,实则是不实的。僧肇法师说:“生犹化存,死犹化往“,没有一样事物不是这样的。凡夫不明诸法实相,妄执虚狂,以为有没有生,如悟诸法真实,则知无生无灭。关于法的生灭,我们对于身边的事物,如果常作缘聚缘散观的话是不难领会的。但是,所不同的是,菩萨法中,虽观缘灭,但不舍善信善行,也就是明知如幻如化,但还是在梦幻中大作佛事,以成就众生,名“不尽善本“;虽生,但不是象凡夫一样造作各种恶业;二乘人观缘灭,灰身灭智,名“尽善本“;所以菩萨能在各种垢净的因缘下教化众生,但不增长垢净之处的善恶。

  是时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生此。”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净土,而来乐此多怒害处?”

  窥基大师说,东方有世界叫妙喜,其国种种庄严,令人见之生喜。佛号“阿閦“,汉译“无动“,八风不扰,四魔不侵,常安无动,所以叫无动。在以上经文中,舍利子问生意,维摩诘以“无生“而答。无生是法身,有生为应迹。又诸佛说法,常依二谛,无生就真,生则约俗。现在佛代其回答,维摩诘生于妙喜国,为“应物而唱“(肇语),现生于这娑婆世界,化现为中印一长者,示有家室,来教化众生。舍利子知道其来处后发出由衷的感叹说,这真是少有的事啊!舍利子的感叹是有几分道理的,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求佛力加被,礼佛念佛等是为了离此世界的烦恼和污秽生于他方净土,即离苦得乐,厌秽求净是众生之常情,而本在净国愿生于秽土之事当然是“未曾有也“。“怒害处“,即泛指五蕴炽盛,六毒并发的娑婆世界,从中也可以看出舍利子对娑婆世界的厌离之心是多么迫切。更可以反衬出菩萨不舍众生的愿力是多么的宏大。一小一大,相形之下,优劣自现。

  维摩诘语舍利弗:“于意云何?日光出时与冥合乎?”答曰:“不也。日光出时,即无众冥。”维摩诘言:“夫日何故行阎浮提?”答曰:“欲以明照,为之除冥。”维摩诘言:“菩萨如是,虽生不净佛土,为化众生故,不与愚暗而共合也。但灭众生烦恼暗耳。”

  冥,即黑暗。阎浮提,即娑婆世界的别称。维摩诘为破除舍利子的疑虑,用比喻说,太阳出来的时候和暗夜能在一起吗?太阳为什么要照耀世界?菩萨的思想、精神、心量、智慧、福报就象太阳,生于此世界,只是为了除去此世界的“愚暗“和“烦恼“。但这并不等于说菩萨就和众生同流合污,而恰恰是“同流而不合污“,“合光而不同尘“。用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来比喻形容菩萨在此世界的所作所为,是再也恰当不过的了。

  四:发迹显本

  (一)、大众欲见妙喜国:

  是时大众渴仰,欲见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及其菩萨声闻之众。佛知一切众会所念,告维摩诘言:“善男子,为此众会,现妙喜国无动如来,及诸菩萨声闻之众,众皆欲见。”

  大众们听了以上生而无生的至理,又知道了维摩诘生于妙喜国,当然想一睹为快,眼见为实。佛以他心通,知道众会所念,就请维摩以神力成办此事。罗什法师说,这一举动,是为下方秽土的众生“欲修净国,及往生者,现其刹也“。刹,即宝刹,原指佛塔塔顶最上部的金属顶。后对于佛寺以点代面的称呼,通称为宝刹。不从远方显现,而用神力接来,以显示维摩神力。“即事则情悦而悟深“,所以佛令维摩显现此事。如此一来,既满了大众所愿,同时也表彰了维摩诘不可思议的德行,这对于大众的信心无疑是最好的加持。

  吉藏法师将此段经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他说:现无动佛国有三因缘:

  其一,欲令此会,修净土行,故得往生;

  其二,欲显净名,不思议德;

  其三,将还妙喜,身本生处,舍兹净土,入斯秽国,明大士慈悲之缘;

  (二)、净名现土:

  于是维摩诘心念:“吾当不起于座,接妙喜国铁围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须弥诸山,及日月星宿,天龙鬼神,梵天等宫,并诸菩萨,声闻之众,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无动如来。

  在以上经文中,维摩诘讲说了许多不可思议的道理,现在以“不起于座“接妙喜国的人物来,正是用事实来证明不可思议的解脱德。

  及菩提树,诸妙莲华。能於十方,作佛事者。

  菩提树、妙莲花都是表法,不光是讲经说法、敲打唱念是作佛事。本来从阶级而论,菩萨是不能动无动如来之座的,但有言“一佛出世,千佛拥护“,以慈悲成就众生而论,当然无动如来也可以动。但是文中很尊重的运用“乃至“二字,来表示“屈尊为难“(僧肇语)。

  三道宝阶,从阎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宝阶,诸天来下,悉为礼敬无动如来,听受经法。

  三道宝阶,是指以宝石造成的三条阶梯,是连接此土与佛界的阶梯,常见于佛典中。忉利天,译作三十三天,是欲界六天中的第二,位在须弥山山顶,阎浮提之上八百由旬处。此段经文是描述妙喜世界人天相接的情景。如果是秽恶国土,诸天畏惧人间臭秽之气,故不敢来;世人望见诸天,光明刺目,故不敢去;天地之间的悬殊又是如此之远,去无所去,净佛国土,众生罪垢甚轻,人天相去无几,所以以宝阶使人天相接,上下通行。僧肇法师说,欲界天的人有“报通“,“足能凌虚,然彼土以宝阶严饰,为游戏之路,故同以往返也“。

  阎浮提人,亦登其阶,上升忉利,见彼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上至阿迦腻吒天,下至水际。以右手断取,如陶家轮。入此世界,犹持华蔓,示一切众。”

  阿迦腻吒天,译作色究竟天,是色界十八天的最上天,是有形体的究竟天处,故而得名,又名有顶天。宋、元、明三本“腻“译作“尼“。水际,指水轮。陶家轮,陶家,指作泥土初形的专家,即陶磁家。轮,是旋泥坯的一种轮形工具。在经文中的比喻意义是,四边不沾边,下也不沾地,从中央断取世界。罗什法师说,胡本是:“如断泥“。显珠在《讲义录》中说:世界安立,土轮下金轮,再下水轮,再下风轮,再下虚空,以水轮不便着手,故“下至水际“。以他方世界之重,持之如花蔓之轻,来表示维摩之神力。

  作是念已,入于三昧,现神通力,以其右掌,断取妙喜世界,置于此土。

  僧肇法师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非三昧之力,无以运神足之动。断取,表示佛世界的无量无边,没有全部拿来,只是一部分。

  彼得神通菩萨,及声闻众,并余天人,俱发声言:“唯然世尊,谁取我去,愿见救护。”

  得大神通的菩萨们是明知故问,或为大众而问,没有得大神通的天人,是不明出了什么事而问。恐惧未尽,但求救护。

  无动佛言:非我所为,是维摩诘神力所作。其余未得神通者,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虽入此土,而不增减。于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无异。

  无动佛说,不是我所作为,其用意是表彰菩萨的殊胜功德,而不是说佛的神通不如菩萨。不觉不知,是因为维摩神力,妙合虚空,没有往来的动静和迹象,所以其土中人,不复觉知,这也是不思议品中所论的神通。不增减,不迫隘,正表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在微尘里转大*轮“,又如“尺镜现千里之影“,是广狭无碍自在门。

  (三)、大众获益: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诸大众:“汝等且观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其国严饰,菩萨行净,弟子清白。”皆曰:“唯然已见。”佛言:“若菩萨欲得如是清净佛土,当学无动如来所行之道。”现此妙喜国时,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愿生於妙喜佛土。

  僧肇法师注说,十万为一那由他。又有说,千万为一那由他。显珠法师说,那由他,是第四大数,十万为洛叉,百洛叉为俱胝,即万万数,俱胝俱胝为阿逸多,阿逸多为那由他,又加等倍之数。

  佛请大众用心观之,大众应喏。即现妙果----“菩萨行净,弟子清白“,劝修净因----如来所行之道----尽无尽法门,或不二法门,即是净土因地之行。

  (四)、还归本处:

  释迦牟尼佛即记之曰:“当生彼国”时妙喜世界于此国土所应饶益,其事讫已,还复本处,举众皆见。

  记,是授记,即印证;彼国,指妙喜佛国,广义指净佛国土;慧远大师说,如来为到会的弟子们授记,“坚其去心,以斯验求“,明知此会也明是净土,不只是为了表明维摩的身份。在此当知如来和维摩“饶益事毕,还置本处“,也是一种表法,即虽教化众生,现种种方便,但不动本处,因为本处是动而不动的。

  佛告舍利弗:“汝见此妙喜世界及无动佛不?”“唯然已见。世尊,愿使一切众生得清净土如无动佛,获神通力,如维摩诘。

  以上观如来法身的理事都已完成了,接下来要陈述各位到会弟子的欣赞之情。窥基大师说,“愿“有三愿:

  一、愿诸众生皆居净土;

  二、愿成福慧如无动佛;

  三、愿获神通如无垢称;

  太虚大师总结这一段经文说,维摩诘现取佛国有十意:其一,大众欲见;其二,如来敕命;其三,净名取现,此中事理见于不思议品,先入观念,次入禅定,从禅定起神通力,将所观念者实现,然正定中唯自见之,神通所现则与众同观,此其不同之处;言断取者,世界无尽,如映珠网,互摄互入,得以成立,将彼世界与诸世界之关系者,划然绝其维纽,取之来此,故曰断取;其四,彼土惊异;其五,容通自在;其六,令众共观;其七,劝修净行;其八,发心生彼;其九,授记当生;其十,还复如本。

  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见是人,亲近供养。其诸众生,若今现在,若佛灭后,闻此经者,亦得善利。况复闻已,信解受持读诵解说,如法修行。若有手得是经典者,便为已得法宝之藏。若有读诵解释其义,如说修行,即为诸佛之所护念。其有供养如是人者,当知即为供养于佛。其有书持此经卷者,当知其室,即有如来。若闻是经,能随喜者,斯人即为趣一切智。若能信解此经,乃至一四句偈为他说者,当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正明菩萨之行。行应于内,护念于外,理会冥感,自然之数;从闻、思、修之行而成正觉,菩萨之通途。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五章 阿閦佛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