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法供养品
一、概说
太虚大师说:“法供养“者,犹如世间之孝道,以能养志为上,色养次之。佛以弘通正法,觉救含灵为大悲愿,故能体行佛之此心,绍隆三宝,护持众生,则为第一孝顺于佛,报酬佛恩,所以说“诸供养中法供养为最“。
二、天帝发起
尔时释提桓因,于大众中,白佛言:“世尊,我虽从佛,及文殊师利,闻百千经,未曾闻此,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经典。
这一句是赞叹大乘不可思议佛法的话。并以随从佛和文殊听法作为表扬、推举这部经的基础,而且从时间上来讲,是听闻过了“百千经“。如此一来这本经的希有难得自然显现,使在会大众,对这部“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的经生起信心。
僧肇法师说,“此经言虽简约,而义包群典,坐不越日,而备睹通变。大乘微远之言,神通感应之力,一时所遇,理无不尽“。
湛然法师说:天帝在赞叹法的时候,先赞叹法的不可思议解脱之用,次赞叹实相之法,因为非法无以成人,非人无以显法,所以必须双双称叹。折衷疏说,法供养对财供养,在相比之下显示出法供养的殊胜。因为在上品中舍利弗广泛赞扬,信解受持等五种法与师的利益,所以天帝也深赞受持功德,发愿要弘扬守护。这一举动客观上起到了"策进小乘,弃小教之劣,信解受持此经之胜"的作用。
如我解佛,所说义趣,若有众生,闻是经法,信解、受持、读诵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况如说修行。斯人即为,闭众恶趣,开诸善门,常为诸佛,之所护念。降伏外学,摧灭魔怨。修治菩提,安处道场。履践如来,所行之迹。
罗什法师说,如果“累深信薄“的人,在生与死的磨砺中,能信解受持,最终也得善利;如果“善积而悟深“的人,随其所愿得以所就,不以劫数为限。更何况如经中所说,依法修行,其所获利益,更是勿须待言了。在此,“是法“,指自在神通实相法。
“斯人“,指依说修行的人;“闭众恶趣“,是说依经法而得离众多的过患,不但关闭了恶业之门,并能依经修善叫“开诸善门“。因为久植善本“佛种成立“,所以常为佛所守护,使其离过,使令增善。“降伏“,是初地所得利益,“摧魔“,是破邪显正,也可以说是利益他人。慧远大师说:“彼具正智,故破外道,彼具胜道,故能摧魔“。善学佛德,是修菩提,也有译成修治佛道的。“安处“,是八地以上菩萨所得的利益,在地前渐学,在地上成就相应,所以叫“安处“。“履践“,就是现在语中的实践,是十地以上菩萨所得的利益,即具备了一切智慧、三昧、神通、解脱、陀罗尼等,这些全都是“佛迹“。迹,事迹,迹象。十地菩萨对于这些佛迹是顺行,所以又叫“履践“。
通讲即是:如果依我所了解的,佛所说的义趣是这样的:如果有众生闻此经法,而能信解受持读诵的话,将来必得自在神通等实相法,这是不容置疑的。更何况依于经法而认真实践的人。这样的人就能关闭众恶之门,而开启众善之门,经常受到诸佛菩萨的护念。非但如此,他们还破魔显胜,安心修治菩提道品,安心于菩提道场。必将和我佛一样具备各种神通和智慧,并以此来成就众生。
三、发愿护持
佛陀的正法之所以能够长流,从过去到现在,乃至将来,就在于有发心菩萨的持之以恒的护持。持护又分为内护和外护二种:一、敬仰三宝、弘扬正法、摧破外魔等;二、修行证果、实践佛法、具足福慧等;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住持佛法者必须使护法者有正法可护,护法者必须具足福慧护持正法。其中互益的关系,实在是有志于佛法者善自思维。
世尊,若有受持、读诵、如说修行者,我当与诸眷属,供养给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旷野有是经处,我亦与诸眷属,听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当令生信。其已信者,当为作护。”
天帝值此胜会,生起前所未有的难得之想,欣庆之意,溢于言表。所不同的是,他在赞叹之余,发起护持之心,这是一般众生所不能的。天帝为什么对于这部经生发起如此信心呢?除过我们如前所说是智慧神通实相经典以外,还在于这部经是诸佛菩萨以及众生的法身慧命。天帝由于信佛之极,闻法得解,所以发起如是难有之大愿。在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有此经典,只要有人学修,他都要和他的眷属们前往守护,这是何等肯切的大愿。
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说,吾助尔喜。此经广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可思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僧肇法师说,三世菩提不可思议的道法,都陈述在这部经里,如果受持或者护养,则为供养三世诸佛,所以佛说“吾助尔喜“。玄奘本里译成:“汝今乃能,随喜如来所说,如是微妙法门“。佛门中人常说随喜,但是随喜的具体内容和意义,恐怕不是都能很明了。僧肇法师下定义说:“于喜为背,赞扬庆祝,是名随喜“。“此经“在佛国品中辩明佛的应身,在方便品中辩明佛的报身,在见阿閦佛品中辩明佛的法身,将过现未来诸佛成等正觉的道理全都包容其中,理所当然是在广说“菩提“。道生法师说:“经说佛慧,则慧在经,经苟有慧,则是佛的法身“。
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是经者,即为供养,去来今佛。
折衷疏说:此经是诸佛菩提之母,菩提之相不可限量,所以此经功德也不可限量。道液法师则说:教能显理,理能悟佛,所以受持读诵,则为供养三世诸佛。慧远法师解释供养二字说,行顺名供,即供佛真身,顺佛教化之意。
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来满中。譬如甘蔗、竹苇、稻麻、丛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以一劫,或减一劫,恭敬、尊重、赞叹、供养,奉诸所安,至诸佛灭后,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宝塔,纵广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刹庄严,以一切华香、璎珞、幢幡、伎乐,微妙第一。若一劫,若减一劫,而供养之,天帝,于意云何?其人植福,宁为多不?”释提桓因言:“多矣,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亿劫,说不能尽。”佛告天帝:“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不可思议,解脱经典,信解受持,读诵修行,福多于彼。所以者何?诸佛菩提,皆从是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缘,福不可量。”
舍利,梵语,译成“身“,或坚固子,诸佛或有全身舍利,身形如本,或复为其分身舍利,如似阿难般涅槃时,分身为四等。或复为其碎身舍利,如此释迦般涅槃时,焚烧骨身,碎如芥许。全身舍利供之最为殊胜,所以此段特地提出。
这段经文专表恭敬供养的具体事相。其一,从所用材料上讲,竹苇稻麻都可以,表以极其普遍的东西,营造如来形象的福德都不可限量,言外之意,更何况金银之类。其二,从时间上讲,长至无量劫,或一劫,或几分几秒,也有无量的福慧。意即不限时日。其三,从高度上讲,所起的七宝塔高至梵天。这些事相上的供养已经是非常殊胜了,所感生的福慧已经不能限量了,但是,以上对于供养事相的陈述只是铺垫而己。其深刻的用心在于显示,读诵受持此经的功德,更比事相上的供养,所感生的福慧的不可限量。
在《金刚经》及本经等大乘经典中,多处较量供养生身功德和法身功德,为什么要如此说呢?因为生身之福,不动不出,法身功德,能动能出,出离生死。所以说其福有二:一者,不趣菩提,二者,能趣菩提;道生法师进一步论证说:衣食供养,本来是以所施的功德而感生福德,不是求理之法,据此可生人天之中,经不得成佛。供养法身,是以佛所体证的为怀,与大悟智慧相比,又不可同日而语了。
四、以古为证
佛告天帝:“过去无量阿僧祗劫,时世有佛号曰,药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大庄严,劫曰庄严,佛寿二十小劫。其声闻僧三十六亿那由他,菩萨僧有十二亿。天帝,是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宝盖,七宝具足,主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敌。尔时宝盖,与其眷属,供养药王如来,施诸所安,至满五劫。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当如我,以深心供养于佛。于是千子,受父王命,供养药王如来。满五劫,一切施安。
如来,是一切成正等正觉者的通号,所以不是指那一个具体的佛,世俗有“如来佛“的称乎,是以盲导盲的具体表现。在此相对于如来这一通称,药王则是别称了。一切佛共有十名,这十名,每一名号,都是一个表法。一、如来,意是乘真如理,来成正觉,所以叫如来;二、应供,破魔度物,应供养故;三、正遍知,正觉诸法,不颠倒故;四、明行足,证三明果故;五、善逝,逝,是往义,直往菩提不退还故;六、世间解,大悲权智,解世间故;七、无上士,德业最胜,无能过故;八、调御丈夫,受化调伏,皆丈夫故;九、天人师,虽师范六道,天人益多故;十、佛陀,觉也,自觉觉他故;
七宝,是指轮宝、珠宝、女宝、象宝、马宝、藏臣宝、兵神宝;
四天下,是指东南西北四大部洲,文繁不述。
以此铺述,引出法供养之胜。
其王一子,名曰月盖,独坐思惟,宁有供养,殊过此者。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养,胜诸供养。”即问:“何谓法之供养?”天曰:“汝可往问药王如来,当广为汝说法之供养。”即时月盖王子,行诣药王如来,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供养中,法供养胜,云何为法供养?”佛言:“善男子!法供养者,诸佛所说深经,一切世间,难信难受,微妙难见,清净无染。非但分别思惟,之所能得。
僧肇法师说,“深经“指方等第一义经。诸佛所说深经就是佛的法身。所以“财供养四体,法供养法身“,如果能护持此经,令法身增广,这是供养之最。从此也可以看出月盖,因善根深厚,独以法供养启问,天人更是技高一筹,自已不说,引出佛说法供养的真义,更具有说服力了。
僧肇法师说:方等一类的经,…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六章 法供养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