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六章 法供养品▪P2

  ..续本文上一页其义旨深玄,以的所得心是很难悟入的,微妙无像,不是明达之士是难以探知其本源的,“超绝尘境,无染若空“,所以说难信难受,微妙难见,清净无染。

  折衷疏说:难信难受难见,是说凡夫不能见,二乘不能窥,权乘菩萨不能知。清净无染是说,离四过,绝百非,举念即乖,开口即错。

  菩萨法藏所摄,陀罗尼印印之,至不退转,成就六度,善分别义,顺菩提法,众经之上。

  凡是菩萨说的法,能成就菩萨德行的,都是菩萨法藏。此句也有以区别权小之意。所摄,所包容,或包含之义。陀罗尼,梵语,佛法中有无量陀罗尼。将无语说,无形象,非言语能表,非事物能证的实相的总持法门称为陀罗尼。印,是印可,证明,在此是不退转之义。合解其义,也可以叫一实相印。所以圣天王说:“总持无文字,文字显总持。般若大悲力,离言文字说“。僧肇法师说:“总持所印,所印必真,法藏所摄,所摄必宝“。

  玄奘本译成:“佛印所印,分别开示,不退转轮。六到彼岸,由斯而起,善摄一切,所应摄受。”此明本经之用的经句共有三十句,旧译有二十五句,此中四句:一、佛印所印,无相真如名为佛印。旧译陀罗尼印。二、能分别能开示四不退轮。三、六到彼岸由斯而起;四、善摄所摄,所应摄者;折衷疏说:菩萨法藏对声闻藏,陀罗尼印即实相印,实相为万法总持,非小乘三法印所印故。

  入大慈悲,离众魔事,及诸邪见;顺因缘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空无相无作无起,能令众生,坐于道场,而转*轮。

  深经,即实相经典,能使学修者入于大慈大悲的平等法中,即明见法理,并开示诸不达者。离众魔,即离八魔或十魔等,也是离三种之爱,天魔虽生死,为爱流转,菩萨离此,所以叫离魔。邪见,即六十二种邪见。僧肇法师说:“正教既弘,众邪自息“。道生法师总结这句经文说:八魔十魔,六十二种邪见,都是起于有惑,如果体证此经深义,自然远离众惑了。顺,是承顺,悟真理之义。因缘法,是佛法认识人生和宇宙的法宝,运用缘起法来对待我人众生寿者,则必然体达“空无相无作“的三脱。僧肇法师说:法从因缘生,缘则无自性,无自性则无主,无主则无我人寿命,只有空、无相、无作、无起是深经的真实义趣。众生依于十二因缘法思维,悟知生命的实相而得成佛,并由此自觉觉他,所以说“转*轮“。转正法之轮,而不是邪法。

  折衷疏说:凡夫小乘不能通达大乘之因缘法,所以横生邪见,顺随因缘,则能永离四相,顺三脱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因缘之法无自性故,不可思议故。

  诸天、龙神、乾闼婆等,所共叹誉。能令众生,入佛法藏,摄诸贤圣,一切智慧。说众菩萨所行之道。依于诸法实相之义,明宣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法。

  佛教将所有的宇宙间的存在,分成十法界,将众生的生存生产方式分成胎卵湿化四类,诸天龙神等属于天人类,我们常说的八部天龙即是。在此,从佛教的宇宙观来看,他们只是不同于人类的一类众生,是修行正法的护法神而己,他们是存在的,但他们的存在并不影响和主宰我们的生活。现代人由于受近代科学的影响,对于三千大千世界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此我们我们对此问题暂且存疑,因为我们认为随着人类对于宇宙存在的不断发现,迟早会证明地球之外有其它生命,以有别于人类的生活方式而存在。或者,可能将来的命名会和佛经不同。

  罗什法师说:因为“深经“能成佛道转*轮,天人得以蒙恩而得度,所以群圣共叹深经的不可思议。僧肇法师说:既有此能,故有此誉。

  折衷疏则说:成道即佛宝,入法藏即法宝,摄贤圣智即僧宝,总结起来讲,以上三者,都是以深经为三宝的本源。

  又,依于实相真理的原则,再来讲解苦空无常等,才是如法的,不然则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不依于实相的最终目的,来讲解无常苦空等义的话,容易“破常而著于无常“,如果依于实相而说无常,那么就会“破常“,但不著于“无常“,这样才能表示出人生宇宙的真理而行于中道,福利于人生社会。

  能救一切,毁禁众生,诸魔外道及贪著者,能使怖畏。

  有四重五逆罪的众生,在小乘看来全是蕉芽败种,是不能救度的,也是不能成佛的。而大乘法则认为一阐提也能成佛,这正表现了大乘法“能救一切“,无所不济的精神风貌。又,小乘戒法中,若有重犯是不能忏除的,大乘戒法中有“实相正观“,使“毁禁众生“得以除涤罪垢。外道主要是邪知与邪见,贪著的主因是爱欲,深经的正理能转魔众的邪见和众生的爱欲,逆于它们的性情,所以它们见到深经便有“怖畏“。

  玄奘本译作:“最胜无碍,由斯而起“,旧译没有此句。

  诸佛贤圣,所共称叹。背生死苦,示涅槃乐,十方三世诸佛所说。若闻如是等经,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是名法之供养。

  湛然法师说,如果闻说了实相法,就能在闻的同时而理解,对于方便及实相在思维、讲说的时候通达无碍,就叫“信行供养“;但是虽然听闻,并不以闻法为最终,并能依于实相法去行解,“观因缘空,断诸妄见,见实相理“,证得无生法忍,就叫做“法行供养之心“。在此明列五种行为是法供养:一者,信解;二者,受持;三者,读诵;四者,方便解说;方便解说的关系是,悟入实相是根本,是原则,而方便是方法,是手端。因为众生无量数,根性千差万别,时节因缘也千差万别,如果法无方便,则佛法成了死法,成了失去效力的药。但是,如果在讲经的时候一味为了动听,讨他赏心,则贱卖了佛法,不能增长众生的智慧和福德,甚至会使其悟入歧途。五者,护法;护法是护持正法,正法即实相法。以口宣法,以身示法,都可以说是护法。因为一个是以行为表现了佛法的正确性,一个是以行为护持了佛法的存在,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依此五条不断学修,其法供养的功德是不可限量的。

  又于诸法,如说修行。随顺十二因缘,离诸邪见,得无生忍。决定无我,无有众生。而于因缘果报,无违无诤,离诸我所。

  此品从上以来阐明“奉顺经典“是真正的法供养。在此,如说修行,概指六度法门,因为以上关于六度的内容及意义已经说得很多了,所以,在此再不必祥尽阐述。随顺十二因缘,明了了十二因缘之理,可以正思维,“以实智慧,随顺实法“,而得无生法忍。道生法师注释说:情智与十二因缘之理不相违背,就是随顺十二因缘。僧肇法师说,不悟十二因缘之理,所以才有邪见之迷,人我之惑,如果能如说修行,就会证得明慧,“明见十二因缘根源所由,得无生忍“,当然没有我人众生之想。见缘如缘,不违因缘,即叫顺缘。明了“有与无“的二个方面,有不定有,而是假有,无不定无,待缘方生,就叫“决定“,这也是智慧的别名。虽然对自对他深明性空之理,但不废因果,不违世法。也有法师从生和无生的道理来阐明此段说,前文虽然叫我人观无生,但是如果住于无生之中,不能出假,就是小乘辟支佛行,现在说和果报不违不争,是说,虽然明了无我无作无受,而又善恶果报不忘,从空出假,不坏因果,此了无生也是相对于有生而提出的因缘法。“我所“,指五受阴身及家属和所有因缘果报。

  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依于法不依人;

  后世末法,对于发明善根的学修者来讲,明了四依法的具体内容和互动关系非常重要。

  罗什法师说,佛说:我涅槃后当依止四法以为大师,所谓四依法也。明此四法可依止,可信受也。依法不依人,即是说,法是经教,当依经法,不可背法依人。法有二种:一、文字语言;二、义法,莫依语也。复此,如佛说:佛是人中第一,涅槃是法中第一,如是等,皆名了义也。

  道液法师引《大集经》说:“语“者说生死,“义“者说生死无性;“语“者说涅槃味,“义“者说涅槃无性;“语“者说诸乘随所安止,“义“者说诸乘入一智相门等。“识“者识四大,“智“者住四大无性;“识“者识六根六识,“智“者住内外寂灭等;了义经说,生死涅槃一相,不了义经,说生死苦恼;不了义经说我人诸法,了义经说三空无我;

  依折衷疏说,为什么要依于义而不要依于语呢?因中“语“,即语言,是“能诠之文“,“义“,即思想内容,即“所诠之义“。语言是手指头,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如天空明月,因指应当见月,所以应当依于义,而不要依于语。俗话说,听话听音,锣鼓听声,也是这个道理。世界语言有成千上万,常用的有英语、法语、汉语、德语、日语,可以说不胜枚举,佛法在这些国家的传播,其基本教义也没有因为语言的不同而蜕变。更深一步讲,“义通智识,识有分别,智无分别,识能别义,智能照义,别义是妄,照义是真,应依智也“。又,智能照义分二点来理解:一、大乘决了显了之了义;二、小乘不决不显之了义。不了义是权,了义是实,所以应依于了义。了义实相大乘经典,迥超心思口议,所以应须善知识的呵护,千万不要依人的好坏胜劣,来分别法的优劣。如“披沙拣金“,众生的烦恼中隐藏着成佛的智慧,凡夫僧的袈裟下蕴藏着无量的福报。总之,学修佛法,要深明义理,不要老在文字上绕圈子;要依智慧的体认,而不要依自我情识的分别;要依第一义的实相经典,而不要依于权巧方便的经典;佛法中有佛亲口说的,也有菩萨天人说的,甚至有祖师们诠释的,要依于他们所说的法,即真理,是不是揭示了人生和宇宙的真理,而不在于是谁说的

  随顺法想,无所入,无所归。无明毕竟灭故,诸行亦毕竟灭,乃至生毕竟灭故,老死亦毕竟灭。作如是观,十二因缘,无有尽相。

  菩萨法中名相很多,为什么不举其它,而唯举十二因缘法呢?《大经》上说:十二顺缘无有二相,下智观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者得菩萨菩提,上上智观者得佛菩提;十二因缘当体即空,“横遍三际“,当然可以说是无有尽相。又,十二因缘无法不摄,无教不该,三世因果无不映现其中,所以说如说修行是最上的法供养。

  不复起见,是名最上法之供养。

  如果于法起见,不是最上法供养,如果于法不起见,才是最上的法供养。

  五、闻法获益

  佛告天帝:“王子月盖,从药王佛,闻如是法,得柔顺忍。即解宝衣严身之具,以供养佛。

  柔顺忍,柔是无力的样子,罗什法师解释说,软钝,于实相法未能深入,软智软信,但又顺随不违,故说“柔顺“。得此忍,则能折伏刚强烦恼。得法而意解心开,有此心,必有此行,所以无价宝衣以供养佛。心行相应,而不是口是心非。慧远法师说:荷恩供养,白佛以后,修行法供,于中有三:一者,自表自心,于如来灭后修法供养,请佛加护;二者,如来为记;三者,月盖蒙记,正法行供;湛然法师说:天子月盖,解衣有二个意思:一、供养;二、发愿行供养,请诸佛加被,宣通大法。

  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我当行法供养,守护正法。愿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伏魔怨,修菩萨行。”

  魔怨,是将四魔合并为三怨,即烦恼、天魔、外道;如来灭后,月盖道力没有那么坚固,如不加威神,则为魔所坏,不能降伏,所以请“威神“,然后“建立“。

  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记之曰:“汝於末後,守护法城。”天帝!时王子月盖,见法清净,闻佛授记,以信出家。修集善法,精进不久,得五神通,逮菩萨道。得陀罗尼,无断辩才。於佛灭後,以其所得神通总持辩才之力,满十小劫,药王如来,所转*轮,随而分布。

  教戒二法有守护之功用,所以在经中常以城为喻。佛在之时以修养自已的道德为法供养,佛灭度后以经化他为法供养。

  月盖比丘,以守护法,勤行精进。即于此身,化百万亿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转。十四那由他人,深发声闻辟支佛心。无量众生,得生天上。

  月盖天子初利益菩萨,次利益声闻辟支佛,再次利益众生,上中下皆得蒙益。

  天帝!时王宝盖,岂异人乎?今现得佛号,宝焰如来。其王千子,即贤劫中千佛是也。从迦罗鸠孙驮,为始得佛。最後如来,号曰楼至。月盖比丘即我身是。如是天帝!当知此要。以法供养,于诸供养为上,为最第一无比!

  慧远法师说,会古通今,明供多益,悉得作佛,令人修学。

  是故天帝:“当以法之供养,供养于佛。”

  佛成正觉全凭法供养,以此可知,法供养在众供养中为最。施人一物,不如施人一理,物有穷尽之时,而理无枯竭之日。综上所述,药王所说供养有二:一、弘宣佛法;二、如说修行。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六章 法供养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