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五章 阿閦佛品

  第十五章 阿閦佛品

  

  一、本品来由

  阿閦,含义是无动,又叫无怒。上面一品以菩萨法,即大乘法尽无尽立名,现在由阿閦佛这一圣名为称;也可以看成,菩萨行法是因,阿閦佛是果。前因后果,结构混然天成。前一品人法并举,菩萨是人,行尽无尽法,现在“境智双具“,佛为能观之智,阿閦为所观之境。

  此品的来由有四个理由:一、前一品为从他方来的菩萨们说娑婆国土的教化法门,显示释迦佛的无量智慧和方便,现在以此因缘令观此佛,虽然受悟的机缘不同,但所教化的目的是不二的。二、在上一品菩萨行品中辩明修行的要津,现在表明其行能成,能得见佛。三、上品说因,此品显明果法。四、从本经一开始,就大略的辩明了菩萨的智慧方便不可思议,从此品往后,广泛阐示“本迹难测”。

  文中说:“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是本不可思议;次移妙喜世界来入此土,表明迹不可思议。我们不禁要问,在上文中已经多次阐述不可思议,为什么现在又要再一次辩明不可思议呢?原来,不可思议有其非常具体的内容。一、以大入小不可思议,如借座灯王;二、以小充大不可思议,如请饭香积;三、以大入大不可思议,如运妙喜世界入此娑婆世界,二土共存,不增不减。四、以小入小不可思议。

  从以上所阐述的四个方面的理由,我们可以见出此品具有深化不思议事理,明因显果的作用,是任何一品所不能代替的。

  二、示观佛的方法

  尔时,世尊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

  佛问维摩诘有三个原因:

  1、开经以来,佛身光耀奇特,如此一来众人只见佛相,反而忽略忘失了法身。所以明知而故问,以引导众人得证真佛;

  2、佛见不破,不得见佛,所以借此因由,息灭能见之人和所见之佛,“息彼二观“,显现法身。

  3、表明佛佛相通,土土相同,无尊卑之分。

  妙喜世界的无动佛来到娑婆释迦国土,怕众人生起尊卑二心,故先辩明法身一观,使大众思维没有过失。

  维摩诘是助释迦弘化的好助手,释迦不问他人,唯问维摩,因为他深知,此一类甚深之法,只有维摩能如理如量作答。又,在本经开始,维摩曾告诉诸位菩萨说“共来见佛“,所以佛现在明知而有意致问,以显明法身,不要因为想要见佛,而不识法身真佛,湮灭自性。

  罗什法师说,如果自已有慧眼,那么便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即“玄照“。如果没有慧眼,就会被事物的形象阻隔,不能明了本然。因为观佛有三种,所以不得不问维摩,如果想要见佛,以什么方法来“观“佛。1、观形;2、观法身;3、观性空;言外之意,在三观中,你是以什么为观呢?

  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在此,维摩以诸法性空之义来回答,意为从实相上讲,心佛众生没有差别。观自身实相为什么会和观佛一样呢?佛身绝四句百非,众生实相也是绝四句百非,所以实相即是法身。《大品经》说:“如,无有来去,如,即是佛“。《华严经》说:“心佛及众生三无差别“。《正观论》中说:“亦名如,法性,涅槃,可言涅槃亦无知乎!故法身无知,无所不知,如义亦尔“。有人问说,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为什么叫见佛呢?回答是:说佛和身不同,这是二见,不是真正见佛,“得无二观,名为见佛“。

  《金刚经》上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可以作为这一句经文的旁证。实相无相,佛也是强名安立。释迦之身,权形世俗,有相可见,真佛之体,诸法性空,无形无相,都不可见,今观真佛,当然如同自身实相。

  玄奘本译成:“我观如来都无所见,如是而观“。

  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

  前后今,即常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如来,这一概念是表达诸法实相如如不动,不增不减的意思。经文中说有过去现在未来,完全是为了应和众生分别事物长短方圆,红绿黑白,东西南北的习性,从我佛悟证的实相来说:诸法之外既无如来,诸法自身亦非如来,所以在诸法的内外遍求如来是不可见的。湛然法师说:“此空理是法真性,名为法身,智证此理,名为报身,为他示现色相威仪,说法教化名应化身。不了性空颠倒,妄计我计法为实为常,造业受果,即是凡夫有漏身。故观于三际之体空,了达如来之非有,知非有者,见真佛“。

  折衷疏说,小乘认为佛从兜率天来,住世八十年,在双林间入于涅槃,而大乘教法观佛,即应即法,不来不去,过现未来即实相。

  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

  色,即所有存在的统称,在此指佛色身的种种差别相,也可以用“有“来表示。色如,即色性空之义,也可用“非有“来表示。即色受想行识五蕴,都具备三种观法:

  1、不观色是非有观;

  2、不观色如,是非空观;

  3、不观色性,遣非有非无观。

  因为法身超于四句,所以不观,即不是以分别所能达到。其通意为,不观佛的色身和性空有什么区别,也不观色性是非空非有等等。惟有不以分别心来观如来,才能见到如来的真身。乃至不以分别心,来观如来的心理活动,也就是不观受想行识等心理状况。也不观“识“及“识性“的有和非有,惟有灭除一切得失妄想心,才能真正见到如来。

  折衷疏说,凡夫的心著于有观色,二乘著空观色如,菩萨著中观色性。现在不观三法,因为三者融通就是不思议境界,其它四蕴也是一样的,这五蕴的当下便是诸法的实相。

  僧肇法师以逻辑推理的方法对此句进行推理,以证明用分别思量的心不可以见到“真佛“,即法身。他说,法身超绝三界,不是“蕴界入“所能包容摄受,所以不可以说有生住去来,也不可以用生住去来而观。……人佛,是五蕴合成的,如果有,便应该色即是佛,如果色不是佛,便应色外有佛。色外有佛又有三种可能:佛在色中,色在佛中,色属于佛。但是,如果色即是佛,那么不必有其它四个也就是佛了;如果色外有佛,就不必依赖于色而成佛;如果说色当中便有佛,那么佛便是无常了;如果佛中有色,佛便有了分别,如果色属于佛,那么佛就是一成不变的了;

  非四大起,同于虚空。

  地水火风四大是佛法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可以理解为构成物质世界的四个基本原素。它们既是构成形形色色物质世界的最基本的原素,同时,也是布满大千世界的一切物质,所以,以“大“来称呼它们一点也不为过。

  僧肇法师说,法身如虚空,不是四大所起,也不是四大所造。罗什法师说,上文虽然推理说没有“人相佛“,正表达出没有“实人佛“。……如果有人佛的话,便应从四大而生而有,但是如果从四大而生而有的话,就成了有生有死的凡人,而佛不然。所以说,“于应而有,佛常无也“。

  又,上文所说的色受想行识五阴是果,地水火风四大是因,既然果非佛,因也是一样的,“非因非果,故同于虚空“。

  总之,佛的应身和凡夫一样,是由四大而成的,但佛的法身却是由无量的功德智慧而生,是无形无象的,如虚空一样。

  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不在三界。三垢已离,顺三脱门。具足三明,与无明等。

  窥基法师对此一段经文总结成六条,以供我们理解,他说:一、不住四界,地水火风,非四成故;二、同虚空界,无所挂碍,以虚空为比喻故;三、非内六处起,性自常故,旧云“六入无积“,非积六尘为自性故;四、超世六根路,正智所证故;五、不杂三界,纯无漏故;六、远离三垢,远贪嗔痴垢为自体故;

  三明是:一天眼明;二宿命明;三漏尽明;《涅槃经》所说三明不同:一菩萨明--般若明;二诸佛明--即佛眼明;三无明明--即毕竟空;三明与无明等,其用心在于,体达无明即三界,不必破而后得,三脱、三明的当下便是实相。

  总结文意是:佛以正法为身,由无量功德智慧生,究竟寂灭;不是由六入的积聚在一起而有,已超越了眼耳鼻舌身心的认识范围,也不在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范围内,贪嗔痴三毒的垢秽已经除尽,常随顺于空无相无愿的三解脱门,圆满具备了三明,但又和无明平等无异,因为佛已经证得诸法空寂性,寂灭性中没有二相。

  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观于寂灭,亦不永灭。

  “一相“,是人生和宇宙的真谛之相,“异相“是俗谛之差别。诸法的实相非真非俗,所以也非一非异。走到别人的国家,即是不自相,叫他相,来到自已父母的门下叫自相。这是运用真修、缘修、自生、他生的道理,广破法身不是由自生由他生,而入于实相。“非无相“意即也不是涅槃;“非取相“意即也不是生死。不是俗谛,也不是真谛,但也不在真俗二者之间;不以此,也不以彼,即是观二谛之智,境智双明。

  慧远大师认为,“观于寂灭“有二个含义:一、遣相分别,虽化众生,观于寂灭;不取有为,为化导众生,导以入寂,故化众生,而观寂灭,灭而不取,义有二兼,是以言“虽“,“亦不永灭“,不著无相;二、显德分别,虽化观寂,是入寂行,而不永灭,是随有行;

  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

  法没有彼此之相,所以经中说“不此不彼“,圣人悟入至道,没有人我长短彼此之执,所以经中说“不以此,不以彼“。如果说有佛有众生,有此岸有彼岸,只能是佛的应化之举。而且这个彼此,也是在众生一边分别而出,佛并不有彼人我之想。法身究竟遍一切处,所以不可以用凡夫和二乘的智慧企图明了知道它的本来,当然也不能用凡夫和二乘的认识去认识它。可以以智来知,可以以识识的只能是生死俗谛,而绝言说绝思虑的法,怎么能用知和识呢?智和识从心理的形成和分析来说,源于有“相“,法身无相,怎么运用智和识呢?当我们运用智和识,通过有形的“相“,而认识无相的时候,已经是第二义了。…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五章 阿閦佛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