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瑜加師地論的攝抉擇分,是用種子識不一不異的不一之義爲根據。這是同一唯識的兩大分流。後世講唯識學者,多用世親之說,以爲世親才是唯識學的集大成者,無著的一流,在中國,則另成爲攝論學派的攝論宗。
故在未講世親之前,先介紹唯識的淵源,除了已在九章叁節解深密經的阿賴耶識條下,說到了唯識思想在部派思想中的根據,現在再參考法舫法師的“唯識史觀及其哲學”四五兩章之材料綜合分別如下:
一、叁法印是唯識根源:阿含聖典的要義不外叁法印,叁法印即是:叁觀—諸法無常觀諸法無我觀有漏皆苦觀—涅槃寂靜
涅槃靜,實是叁觀的結果,雖可稱爲四法印,其實仍是叁法印。此照唯識學,“諸行無常”,即是虛妄分別的心、心所法,以及其所變現的諸法。“諸法無我”,即是由人空法空所顯的人無我及法無我義,阿含中雖不分人法二義,實已含此二義。“有漏皆苦,涅槃寂靜”,也正是大乘發揮的勝義;大乘的“無住涅槃”亦由“涅槃寂靜”開出。二、蘊處界是唯識根源:爲了解釋叁法印的意義,阿含聖典即有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唯識法相的道理,就建立在這蘊、處、界上。
叁、四阿含中的唯心論:例如生死輪回說,業感緣起說,都是以心爲造作之主體的。
四、唯識學的功用是闡釋含經:百法論是釋阿含的“諸法無我”義;五蘊論是釋阿含中的五蘊義;大乘集論和瑜伽師地論的本地分、攝抉擇分後二卷、攝異門分及攝事分等二十卷,大都是解釋雜阿含經等的經意的。
世親及其著述 世親,就是婆薮豆法師,他是無著的胞弟,他的年代約在西元叁二至四年之間,根據世親傳的記載,他先佯裝瘋狂,潛入賓國,學有部論,十二年中聽毗婆沙論數遍,文義已熟之後,即還本土,造成阿毗達磨俱舍論叁十卷,雖在說明有部的教義,但在若幹地方卻用經部的教義,補充有部的教義,這在第六章中已經介紹過了。
世親尚未回入大乘之前,據說著有小乘論很多,俱舍論是其中的代表作,同時他也著了一部有名的“七十真實論”,用來功破數論外道的“僧論”,因此得到阿瑜(Ayodhya又譯作阿陀)國王柯羅阿秩多(Vikramaditya)的叁洛沙金之賞,世親即將此金分叁分,起叁寺,後又得到婆羅秩底也(Baladitya新日)王的歸依,並令太子就世親受戒,王妃出家亦爲世親的弟子。太子即位後,即與其母同請世親留住阿瑜國。
當無著晚年時,想到世親學小破大,心中不安,便遣人由北印度富婁沙富羅國(義爲丈夫城)到阿瑜國,請世親回去,說他病得很重。兄弟相見之後,無著即說:“我今心有重病,由汝而生……汝不信大乘,恒生毀謗,以此惡業,必永淪惡道。”世親因此回小向大。當無著殁後,他便廣造大乘論書,例如華嚴、涅槃、法華、般若、維摩、勝等諸大乘經的釋論。又造唯識論等。八十歲時,寂于阿瑜國,而且說他:“雖迹居凡地,理實難思議也。”以上參考“婆薮豆法師傳”)。
根據布頓的“佛教史”說,世親自無著處得到“十地經”及“阿差末經”之後而歸大乘,以後至尼泊爾,教化破戒僧辛陀(Handa)。又研究了十萬頌般若。
世親的著作極多,傳說有小乘論五百部,大乘論五百部,故有千部論師之稱。如今傳存的,在大正新修藏收有二十七部,西藏大藏經收有叁十叁部,其重要者有如下的十一種:
一、阿毗達磨俱舍論(叁十卷),玄奘譯。真谛別譯“阿毗達磨俱舍釋論”(二十二卷)
二、唯識叁十頌(一卷),玄奘譯。
叁、唯識二十論(一卷),玄奘譯,真谛別譯“大乘唯識論”(一卷)。般若流支別譯“唯識論”(一卷)。
四、佛性論(四卷),真谛譯。
五、攝大乘論釋(十卷),玄奘譯,真谛別譯“攝大乘論譯”(十五卷)。達磨笈多別譯“攝大乘論釋論”(十卷)。
六、辨中邊論(叁卷),玄奘譯。真谛別譯“中邊分別論”(二卷)。
七、十地經論(十二卷),菩拉流支譯。
八、妙法蓮華經優波提舍(二卷),菩提流支共昙林等譯。
九、無量壽經優波提舍(一卷),菩提流支譯。
十、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一卷),真谛譯。
十一、涅槃論(一卷),達磨菩提譯。
此外尚有五蘊論、百法明門論、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如實論、金剛般若論等。
世親的思想 “摩诃止觀”卷七,稱龍樹“作千部論”;“百論序疏”說世親被“時人呼爲千部論主”。這兩位在印度佛教史上的巨人,確有很多相似之處。著述之多,是第一點相似;涉獵之廣。是第二點相似;思想龐雜,是第叁點相似。如果論到大乘佛教的集大成者,世親比龍樹尤其當之無愧。正因如此,要想對世親的思想作系統一貫的整理,也是不易辦到的事。
世親有小乘及大乘的兩種立場。在大乘的範圍內,又分有好多不同的立場,他對法華、華嚴、涅槃般若、維摩、阿彌陀經等,均有注釋。他對阿賴耶識思想及如來藏思想,教有注及;在阿賴耶及如來藏之間,他雖更重于阿賴耶,但他不像無著那樣:因爲在無著的論書中,根本沒有發現如來藏、本有佛性、常樂我淨等的意趣,世親的“十地經論”及“佛性論”,就明白地在宣揚這些。
因此,木村泰賢將世親的大乘佛教,分成兩大系:①自無著到世親系的瑜伽佛教。②自如來藏經到世親系的如來藏佛教。若將此兩系來對照漢文世親論書的譯者,那末,玄奘一派是屬于瑜伽系,菩提流雙、般若流支、真谛等的立場,是屬于第二系。
唯識叁十論 現在僅討論繼無著而來的世親思想。那就是唯識二十論及唯識叁十論的立場。唯識叁十論,則爲世親唯識學的代表作。不過,世親僅作了唯識叁十頌,沒有親自爲頌作釋,後來所謂的唯識十大論師,便是爲此叁十頌作釋的人。中國的“成唯識論”,是玄奘應窺基的請求,將十大論師的釋論綜合而成。實際上因爲玄奘之師戒賢,是護法系的學者。所以,成唯識論的內容,也以護法的見解爲准;既不能說即是世親的思想,也不能代表十大論師的思想。
但是,從唯識叁十頌,仍可見到世親思想的輪廓。
依照唯識家的分科法,唯識叁十頌可分爲叁大綱:①唯識相,即頭上二十四頌,是對宇宙萬有之現象界的說明。②唯識性,即第二十五頌,是對一切事相之理性(本體)的說明。③唯識位,即末後五頌,是對修行證果之位別程序的說明。在此叁大綱目之中,以第一綱的唯識相最要緊。唯識相的說明,主要是在叁種能變相。
根據梵文的頌句:“假說種種我及法,是由識轉變故有。”在漢譯的頌句是:“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彼依識所變。”也就是說,宇宙萬有的現象界,都是由于識的轉變而出現。這識的轉變,有叁種能變之相:
一、異熟能變——第八阿賴書識
二、思想量能變——第七末那識
叁、了別能變——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識
以一切萬法爲八個識所變現,八個識有能變現一切萬法的功用,所以稱八個識爲能變識,八識分叁類,故稱叁能變。
異熟,是因與果的時間不同和性質不同的意思。例如在桃樹上接了杏樹枝,將來成熟的性質不同。阿賴耶識是衆生死的主體,他能生起一切法,故稱爲一切種子識,由阿賴耶識而展開根身(人生界)及器世間(物質界)。此識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等五偏行心所(心理活動)相應,心所影響到阿賴耶識的質量變換,即是一切種子識的內容的念念生滅,這生滅轉變的情形,猶如瀑布的水流,粗視之好像一匹不動的白布挂在山壁上,細究之它的內容卻是瞬息不停地在變換相續。由心所影響第八識時,即成爲它的種子(因),由種子而變爲現象時,即成爲它的現行(果),這因果的關系是異時而熟或異類而熟,故稱爲異熟能變。
思量,是思慮及量度之意。第七識常恒地思量第八識而計度爲我,依第八識、緣第八識、執持第八識爲我,所以生起我癡、我見、我慢、我愛,故稱爲思量能變。
前六識以意識爲主而各各了別粗顯之境象,故名爲了別境識。第六意識統一眼等前五識而與許多的心所相應,例如日常所現起的種種心理活動,即爲此了別境識的範圍,故稱爲了別能變,。
明白了一切現象界,皆由八識的轉變分別而起,便知其非爲真有,故稱爲一切法皆是唯識現。這就是阿賴耶識緣起的唯識觀,也即是以叁類分別識爲本而變現的唯識學。
第叁節 世親以後的諸論師
大乘直信論 世親以後,印度的大乘佛教,即進入後期。我們已知道,世親的思想中,尚有一系如來藏緣起的立場,雖然,世親的“佛性論”,在這方面尚未做到圓熟的程度,但到了西元五世紀末的堅慧所著的“究竟一乘實性論”、“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以及馬鳴的“大乘起信論”,便把它發展開了。
大乘起信論,從思想史的角度看,近人多有以爲它的著者馬鳴,可能是世親的弟子或與安慧同時,故在世親之後,予以介紹。
本論爲中國的天臺、賢首、禅宗等各家共同崇信,也可以說它是中國傳統佛教的一部重要論典,一向被視爲佛學的概論書。但到民國以來,由于梁啓超根據日本望月信亨等的說法而作了曆史的考證,說是中國人所作,並給予頌揚,說是人類智慧最高的産物。又有支那內學院的歐陽竟無師資,根據唯識學的立場起而非毀,王恩洋竟說是“梁陳小兒,無知偏計”而作,又說“膚淺模棱,劃盡慧命”,進而肯定是“非佛教論”。起來維護本論的人是太虛大師。其論戰的文字,可參考“大乘起信論真僞辯”一書。而順法師也有意見,可參閱他的“大乘起信論講記”之懸論。
不論如何,本論有其獨特的地位和不可忽視的價值。本書不作左右袒,僅願介紹它的大略:
由華嚴的淨心緣起,至如來藏經的如來藏說,再到本論的一心二門說,如來藏緣起觀,即達于圓熟。
本論以“法”爲“衆生心”法是大乘法,衆生心即是如來藏;換言之,如來…
《印度佛教史(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