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藏便是大乘法。衆生心含攝一切法,故名“一心”由此一心向清淨界、光明界,悟界看,便是真如門;由此一心向雜染界、無明界、迷界看,便是生滅門。真如門是自性清淨心,生滅門是雜染虛妄心,由無明而有虛妄生滅,妄由虛妄生滅的現實而修習向上,即可至究竟的果位,稱爲一心法界。這一心法界在本體、功能、作用的叁方面,即稱爲叁大:①體大(本體),即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減的真如實性。②相大(功能),即是真如含有無限的德相。③用大(作用),即是能生世出世間之無漏有漏的一切善法。
一心、二門、叁大,乃是起信論的綱骨。
真如,是古人對于宇宙本體的命名,它是遠離了一切妄念後的實在心,一切法無不是真如。本論對于真如的界別,分有離言真如及依言真如、空真如不空真如,著眼點是在不空真如之含攝無量功德,那就是常樂我淨的一心,也是我們修學佛法的目標。但此一心,衆生本具,悟時即可見此自性清淨的真如心了。
生滅,是由衆生心開展出來的現象界,它與真如對立,稱清淨的如來藏爲真如,呼“不生滅”及“生滅和合”的最初狀態爲阿黎耶識(新譯爲阿賴耶識)。因了阿賴耶識而有無明,因了根本無明而有枝末無明,此無明的相狀即是心的活動。本論將無明的流轉,立叁細六粗之說,所謂叁細六粗,是統括生滅門的九種心的活動程序,稱爲九相,此九相合攝了十二緣起的內容,也就是十二緣起的新的特別解釋法。不過,十二緣起是就外在的、是明此一身流轉叁界的順序而說,本論的九相是專就內部的、是明此一心變化所行的順序而說。約衆生心識的次第開展而說,分爲心、意、意識。約衆生心的惑障而說,又分爲無明與染心。
總之,本論所強調的是一心,這個心要比唯識家的識,更加堅強,迷悟不離一心,大乘法即是衆生心。換言之,信佛、學佛、成佛,也都是信仰我們自己的心,學習我們自己的心,成就我們自己的心;我們的現象界是由我們的心所促成,我們的本體界也要由我們對自己的心來開發。所以這在哲學上說,乃是絕對的唯心論。
華嚴經開出淨心緣起的花,起信論是最後結成的果;中國的傳統佛教,就是沿著這一條路在走,無怪乎覺得起信論是如此的重要。
兩大派系 龍樹系下的中觀派,到了佛護、清辨,即分成兩個派的叁大流。幾乎也在同時代中,世親下的瑜伽派,也分裂爲安慧系的無相唯識和陳那系的有相唯識,其情形大致如下表:
世親
(320-400)-安慧
(470-550)-德慧(?)-調伏天
(630-700)
陳那
(400-600)-無性
(450-530)-戒賢
(520-645)-玄奘
(600-664)
親光
(561-634)
商羯羅主
(450-530)-法稱
(630-700)
難陀
(450-530)--勝軍
(590-645)
以上表中所附各師的年代,系用西元計算,同時也僅是大致如此,未必即已確定。
世親以後,爲其唯識叁十頌作釋的,通常稱爲十大論師,與中觀派作空有之爭的,也就是這些人或他們的關系人,在晚期的大乘佛教,論師輩出,頗有百家爭鳴的景象。
在安慧的無相唯識系下,至調伏天,便影響了中觀經量派的師子賢;在陳那的有相唯識系下,至戒賢,便影響了瑜伽中觀自立派的寂護。終于空有兩流,均被密教攝受而消失了他們原來的立場,這是西紀第七第八世紀頭的事了。
所謂十大論師,據法舫法師的“唯識史觀及其哲學”一篇五章四節所介紹的世親後共有十一位論師:陳那、德慧、安慧、護法、難陀、淨月、親勝、火辨、勝友、最勝子、智月。其中除了陳那,即是通常所說的釋唯識叁十論的十大論師。
其中的除了陳那、安慧、德慧、是世親的弟子(德慧又有人把他算作安慧系下)。難陀在世親系下,因唱種子新薰說,異于古來的種子本有說,故別出一派親勝、火辨爲世親同時代人,火辨是一居家的隱士。勝友、最勝子、智月,皆爲護法的弟子,大都出現于西元五六一至六叁四年之間。
現在我們要介紹其中最偉大的幾位論師。
陳那 陳那(Dignaga 大域龍)是南印度人,先在小乘犢子部出家,後隨世親學唯識及因明,他著有“集量論”、“觀所緣緣論”、“掌中論”、“入瑜伽”、“俱舍論注要義燈”、“因明正理門論”等。
對于唯識學方面,他在觀所緣緣論中成立了根塵唯識義,又在集量論中立心體爲相分、見分、自證分的叁分義。這心體的叁分之說,給後世的影響很大,所謂“安、難、陳、護,一、二、叁、四”,就是指的四位論師對心體的分析觀。安慧主張自證分的一分說,難陀主張相分及見分的二分說,護法則主張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的四分說。
不過陳那對于因明的成就,更在唯識學之上,他的集量論(藏譯)及正理門論,改革了印度的舊因明而集印度論理學的大成。尤其是“集量論”,不但在佛教有無上的價值,即在印度哲學史上也有極高的地位。
因明,先于論辨法之名,出現于聖德格耶奧義書。又植根于以究理著名的外道勝論派及尼夜耶(正理)派,因明的創始人,傳說即爲尼夜耶派的足目。尼夜耶派的“正理經”,立“量”等十六句義,約爲西元二叁世紀之間的事。
佛教的論法,最初即采用正理派的量義而略加修改,到了笈多王朝時代,百家兢相論爭義理之長短得失,非善用論術不足取勝,所以佛教諸師幾無不深研論法而卓然成家,稱之爲因明。世親對于此學,即有“論軌”、“論式”、“論心”之作,可惜今已無傳。
陳那的著述中有關因明者,計有八論,而以“因明正理門論”及“集量論”最著。前者“立破真實”,以詳正確的論式;後者“釋成量義”、以詳正確的知識。一重于悟他,一重自悟。陳那的論式,是以與敵共诤之宗支爲所成立,以與敵共許之因喻爲能成立。“因”是基于九句因而立叁相,此即是叁支作法的新因明;所謂叁相,即是①偏是宗法性。②同品定有性。③異品偏無性。“喻”是因的叁相的一分,即在“同品”、“異品”之二相,舉出“同喻”及“異喻”,自正反兩方面來證明所立論點的正確性。
因明不易懂,初學者不妨參閱慈航法師全集相宗十講之八九兩講。
繼承陳那之因明學的是商羯羅主(Samkaravamin),他作有因明學的入門書“因明入正理論”,現存有梵、藏、漢叁種本子。
另外,學于世親及陳那門下的叁寶尊。著有“一切如來贊”,陳那系統下的無性,著有“攝大乘論釋”。此外下即爲護法。
護法 (Dharma-pala)是印度後期乘佛教史上的一顆彗星,他是南印度的達羅維荼國人,本爲王子,極其聰慧,據稱他的:“學乃淵于海FDC0解,又朗于曦明,內教窮于大小,聲論光于真俗。”他成名很早,曾任中印那爛陀寺的住持,二十九歲即退居于佛陀成道的菩提伽耶附近,叁十歲(唯識述記則謂叁十二歲)即死于大菩提寺。他對唯識學理,闡發精詳。著有大乘廣百論釋、成唯識寶生論、成唯識論等。成唯識論即是唯識叁十頌的釋論,玄奘大師漢譯成唯識論,即以此論爲依據,而略參入其他九師之說。
護法站在道理世俗谛的立場,宣說唯識的“真有俗空”,恰好與中觀派的“真空俗有”觀對立起來。他認爲蘊、處、界的一切法皆是有,即以此立場來釋唯識叁十頌。他的弟子是戒賢,再傳弟子即爲我國的唐玄奘,到玄奘第子窺基,唯識學在中國成爲一大學派的唯識法相宗。所以,護法在唯識學史上的地位,不在世親之下。
德慧及安慧 德慧(Gunamati)是南印度人,一般以爲他是世親的弟子,並以安慧爲門師。他曾于摩伽陀降伏外道,後來住于那爛陀寺及伐臘毗等處,著有俱舍論釋、隨相論、唯識叁十頌釋(此書今已不見,玄奘是見到的),他在他的“攝大乘論釋”中,主張種子的本有與新薰之合一論,即所謂“本性住種”與一習所成種說。
安慧(Sthiramati)是南印度羅羅國人,他的著作很多,重要者辯中邊論疏、唯識叁十頌釋、五蘊論釋、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寶積經論、大乘中觀釋論、俱舍論實義疏等。其中唯識叁十頌釋,漢文未譯,現存梵文本,則爲法國巴梨烈維博士的校本。安慧的立場與護法完全不同,他以阿賴耶識爲一切雜染法種子的住,一切法爲阿賴耶識所藏的果,阿賴耶識是一切法的因,故說一切法是即阿耶識;由此阿賴耶識而生起思量識及了別識,結果又歸于阿賴耶識。
窺基的唯識述記,對于安慧的介紹說:“妙解因明,善窮內論。扇徽猷于小運,飛蘭蕙于大乘。神彩至高,固難提議。”一代宗匠,于此可見了。
第十一章 笈多王朝及其後的佛教
第一節 笈多王朝的佛教
王朝的興替 笈多王朝(Gupta)系于西元叁二○年,由陀羅笈多一世(正勤日王)所建,都于華氏城,領有中印度。第二主沙姆陀羅(西元叁叁○至叁七九)即是新日王,征服印度之東部及南部。第叁主陀羅二世(西元叁八○五至四一四),又功略印度的西部及北部,領有印度平原及旁遮普之一部,並含加底阿烏爾半島的地域,這是笈多王朝的全盛時代。
然在另一方面,自西元第五世紀以來,北方的白匈奴族(即是笈哒Fphtahal),蠶食西北印度,先占犍陀羅國。自笈多朝的佛陀笈多(Budha-gupta)王死後,至西元五百年頃,白匈奴族的吐拉摩耶(Tormana),即乘笈多朝的內亂而占據了中印度,笈多王朝因此崩潰,吐拉摩 那之子摩笈邏矩羅(Mihirakula)西元五○二至五四二),即成爲中印度之王。當時有摩臘婆國的耶輸陀爾曼(Yasodha-rman)王,于西元五二八年征伐醯邏矩羅,並以之退到迦濕彌羅。中印地方,即由笈多王統的支裔,一個摩羯陀地方很小的候國,繼續了後期的笈多王朝(西元…
《印度佛教史(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