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子、莊子的年月,也未弄清;西洋人對于耶稣的生月日,至今也不曾確定。此可謂是東西中外,無獨而有偶了
釋尊以大悲大智的襟懷,奮勇精進的精神,在樹下宴坐了四十九日,克服了內外的魔障,遂于二月八日之夜,明星將升之際,悟透了一切法無非是緣起,緣起的一切法畢競是無我的道理,于是:“生知生見,定道品法,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中阿含經第五十六羅摩經)。郎然圓悟,成等正覺,自覺、覺他、覺圓,所以自稱爲無上的佛陀(Buddha)歸依他的弟子們,則稱佛陀爲世尊(Bhagavat)、爲釋迦牟尼(Sakyamuni),“牟尼”是聖者、證得寂默(了諸種煩惱之)法的聖者,本爲印度對于內外道仙人的通稱,即是久在山林修心學道的人,皆可稱爲牟尼(muni),釋迦族出身的聖者,故稱釋迦牟尼。
成道後的釋尊,喜悅無量,即在四七日間,于附近樹下,自己受用解脫之樂。
第一七日,在菩提樹下。就是那棵畢缽羅樹之下,因佛在此樹下成道,而被叫做菩提樹(Bodhivrksa)了。
第二七日,在阿波羅(Ajapala)樹下。此期有魔王波旬(Marah papiyau)來請佛入滅而未果。
第叁七日,在日真鄰陀(Mucalinda)樹下,遇暴風雨,目真鄰陀龍見而即以已身護佛。此龍即受歸依,乃爲旁生中的第一弟子。
第四七日,在羅耶恒那(Raiavatana)樹下。有二商主,一名提謂,一名婆梨迦,道經佛處,以麥少蜜供佛,並歸依佛、法而去。此二人乃爲最早的優婆塞(Upasaka親近而奉事叁寶的淨信男)。
第叁節 轉 法 輪
赴鹿野苑 釋尊在樹下自受其證悟的法悅之後,決意教化衆生,先向波羅奈斯(Varanasi)城的鹿野苑(Mrgadava現名薩爾奈德Sarnath)行去,因爲他知道,先前伴侍了他六年的五侍者,舍離釋尊之後,就到了那裏,佛陀爲了報答他們,所以先要度他們。那五位侍者,就是後來最有名的五比丘:阿若忄喬陳如(AjnataKaundiny)、跋提(Bhadrika)婆沙波(Baspa)、摩阿男(Mahanama)、阿說示(Asvajit)。
這是釋尊成道之後的初轉*輪,向五比丘說了佛陀親證的妙法。他們聞法之後,隨即證了小乘解脫的羅漢果。
*輪(DharmaCakra),可譯爲正法之輪,這是將佛法比作轉輪聖王輪寶。寶王出世,輪寶自現,輪寶引導輪王轉向四天下,諸小國王無不心悅誠服,兵不血刃而統一天下,實行仁政。這是印度人向往天下太平的傳說。同時,輪爲兵器之一,亦以破敵爲主、釋尊則用其所證的正法之輪,公布天下,利益群生,破碎異論邪說,所以取喻稱爲*輪。
*輪的內容 *輪的內容,即是釋尊成等正覺時所得的成果。推動宏揚釋尊親證的正法,便是轉*輪。
正法(Saddharma)是什麼?根據原始聖典阿含經而言,佛陀最初說法,是四聖谛、八正道,後來的大小乘經律論的內容,也都是由四聖谛、八正道的開展而來。
在未介紹正法的內容之前,先應明白佛陀說法的目的。佛陀的教化,是在使得人人能與佛陀一般地同得解脫,不在增加世界及人生的理論,而來滿足人們對于科學及哲學的興趣。此可參閱中阿含經六○·二二一的箭喻經。
可是,佛陀也不要求人們對他作盲目的崇拜,也不以麻醉式的安慰作爲信仰的寄托。佛陀既是實際的宗教家,也是極富于批判精神的思想家,但他重視實際的倫理生活,反對空談的玄理,凡無助以解脫之實現者,均不其爲佛陀所注意。
佛陀考察的對象,無疑的是整個宇宙,可是,佛陀最大的努力,是在對于人生的成立及其活動而加以說明,若離人生本位而考察世界,那不是佛的本懷。此可參閱木村泰賢“原始佛教思想論”一篇叁章。
因爲佛陀化世的宗旨,是在使得有情衆生達成解脫的願望。換言之,佛法是以有情衆生(主要是人生)爲中心,若離有情衆生的著眼而考察佛法,必會導致誤解。佛陀所證悟的四聖谛、八正道,便是爲人生的解脫而施設。
四聖谛 佛初說法,稱爲叁轉四谛*輪,現在分述如下:
甲、四谛:
(一)苦谛:人生如苦海,苦的內容有七種—生活、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
(二)集谛:集是苦的原因,由煩惱而造業,由造業而招感苦的果報。
(叁)滅谛:滅是解脫苦果的可能,明了集谛之理,斷除煩惱之業,即可解脫衆苦。
(四)道谛:道是滅苦的方法,修持八正道,即可滅除衆苦而獲涅槃解脫之果。
乙、叁轉四谛:
(一)示轉:說明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
(二)勸轉:說明苦應知、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
(叁)證轉:說明苦者我已知、集者我已斷、滅者我已證、道者我已修。
這是佛陀初轉*輪的一個綱要。對于苦、集二谛的解釋,是緣生法,也就是十二因緣法。
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乃是從佛陀的大悲智海中所流露出來的一種獨特的“創造論”,神教的信仰者無不假宇宙是來自神的創造,佛陀則以十二因緣說明宇宙的根源。
現在先介紹十二因緣的釋義如下:
一、無明:即是無智慧,是貪欲恨愚癡等的煩惱,也是種種蠢動心裏的迷惑之源。
二、行:即是前生造作的善惡諸業—身心的行爲。
叁、識:即是由過去世的業力,感受果報之初起妄念而托母胎,投爲今生的神識。
四、名色:即是入胎後胎兒的身心狀態。
五、六入:即是在胎中長成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感覺器官—六根。
六、觸:即是出胎後,自己的六根與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塵相對接觸。
七、受:即是由接觸外境所感知的苦及樂的心境。
八、愛:即是厭苦欣樂而貪染財、色、名、食、睡等五欲的心理活動。
九、取:即是因欲愛旺盛而對于貪染諸境起取心。
十、有:即是由于今生造作了有漏之因,要導致感受未來世的生死之果。
十一、生:即是因了今生造作的業種,所感受來生的色、受、想、行、識的五蘊之身。
十二。老死:來生既有了五蘊假各之身的出生,必將衰老而至死亡。
由十二因緣,說明了人生的由來和生命的流轉,自前生今生而到後生之間的因果關系,即稱爲叁世兩重因果。但在此十二因緣的還,生又可用惑、業、苦的叁連鎖來說明它。
惑業苦 由于無始以來的無明之惑的蠢動,所以造作了前生的善惡諸業;由于前生的善惡諸業的引導,所以感得了今生的苦受之果;又由于今生的繼續因了惑而造作諸業,所以要感受來生的生死之果。這就是十二因緣生死流轉的連鎖法則。以十二因緣分配惑、業、苦叁類的隸屬關系如下:
一、惑:過去世的無明,現在世的愛及取。
二、業:過去世的行,現在世的有。
叁、苦:現在世的識、名色、六入、觸、受,未來世的生及老死。
十二因緣的說明,目的是在使人明了四聖谛中的苦集二谛的內容,人生是苦海,此苦由何而來?是由無明乃至老死的叁世因果而來,爲了便于記憶,再將其各各的關系列表如下:
既已知苦,以及知苦之集(由來),接著就當設法斷絕這一苦海的根由,斷此苦根的方法,便是修行八正道。
八正道 八正道分是四聖谛中的道谛,它們的內容如下。
一、正見:即是正確的見解,何爲正見?則應以叁法印來鑒定,什麼叫做叁法印,到下面再介紹。
二、正思惟:即是以正見爲基礎,而來思量熟慮此正見的內容,這是“意”業的實踐工夫。
叁、正語:基于正確的意念,表達于“口”業的實踐工夫,不得對人妄言欺騙、绮語淫詞、兩舌挑拔、惡口罵辱,而且要作善言勸勉、愛語安慰。
四、正業:即是正當的身業,不作殺生、偷盜、淫亂、麻醉物等的惡業。配合意語二業,即是“身語意”的叁業清淨。
五、正命:即是正當的謀生方法,除了不作惡業,更應以正當職業,謀取生活所須。不得以江湖術數等的伎倆,騙取不義之財。
六、正精進:即是策勵自己,努力于道業。惡之尚有未斷者,立即求其斷,善之有未修者,立即求其修,未起之惡令不起,已修之善令增長。
七、正念:既已有了策勵精進之心,即應攝心製心,以不淨觀等的方法,使心住于一境,不起物我之思。
八、正定:循著前面的七階段來修持,必可進入四禅八定,最後再以空慧之力,優入滅受想定,便是涅槃的解脫境界。
由八正道,開演出叁十七道品,又歸納演化爲六波羅密多(六度),但其均屬于戒、定、慧的叁無漏學的範圍。
戒定慧 我們從雜阿含經見到八正道,從長阿含經見到叁十七道品,從增一阿含經見到了六度,這是漸次發展的曆程。現存漢譯的增一阿含經,出自大衆都,由大衆部而傳出了大乘思想。所以修道的內容隨著時代而漸次開張,唯其基本原則,皆不出乎戒定慧的要求,現在 製成兩表,以資說明如下:
由此表可見,八正道已含于叁十七道品之中,至于叁十七道品的七類分科之排列及其解釋,可以另檢佛學大辭典查閱。
六度——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行善止惡—戒
—禅定——不落善惡—定
—智慧—鑒慧善惡—慧—叁無漏學
惑、業、苦的叁連鎖,是生死門的定律,在此戒、定、慧的叁無漏學 ,乃是解脫門的定律。戒定慧的相互關系,也是連鎖形的或稱是螺旋形的。由持戒清淨之後,修禅才能得正定,由正定的定力;可以産生無漏的慧力;再由慧力來指持戒。唯有籍著空慧或無漏慧的正見,持戒才會恰如其分,修禅才不致歧入魔境。
正見的最先確立,是靠佛陀所示的叁法印。
叁法印 叁法印,即用叁句話來印證諸法,合乎這叁句話的標准,便印可它是合于佛法的正見,否則更是魔外偏妄的邪見。在阿含經中…
《印度佛教史(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