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教史(聖嚴法師)▪P6

  ..續本文上一頁,有很多這樣的問答:

  佛陀問比丘:“五蘊等是無常否?”

  比丘答雲:“是無常。”

  佛陀又問:“無常是苦否?”

  比丘答雲:“是苦。”

  佛陀再問:“若是無常、苦,變易法,是我我所否?”

  比丘答:“非我我所。”

  佛陀隨即開示:就是如此的觀察五蘊(有漏法),乃是無常的、無我的,當下即是解脫(涅槃)。用叁句話來標明,便是:

  一、諸行無常。

  二、諸法無我。

  叁、涅槃寂靜。

  什麼叫做五蘊,諸法又是什麼?這是爲了便于對叁法印的解釋,而將生死門中的有漏法,分別用五蘊之名來予以說明。

  五蘊 凡夫均以爲世間是永恒常住的,身心是我及我所保有的,在此既見爲常又執爲我的情形下,就要爲著“我”而追求快樂、逃避苦難,追求名利、逃避毀損。實際上,世間之物,無一刹那不在變易所,我人的身心也無一刹那不在變易,所以是無常的;再大的歡樂和名利,世間卻無不散的筵席、無不凋的花朵、無不死的人!所以,好戲收場,終必是苦;既是無常又是苦,又到何處去找真實的我,以及永恒的我所有的精神和物質呢?

  佛教即借用五蘊來分析此精神和物質。五蘊即是:

  一、色蘊:即是人類的生理和外在的物理;即是由人的眼、耳、鼻、舌、身,及其所對的色、聲、香、味、觸。所以,色蘊含攝一切物質,包含了形色、彩色、極微色(如電子、原子)迥遠色(如遠距離的星球)。

  二、受蘊:以領納爲其功用,近于感覺的狀態。

  叁、想蘊:以取像爲其功用,近于知覺及想像作用。

  四、行蘊:有遷流及造作的功用,含有時間、空間、思想、行爲的狀態;即是對于外境,生起貪等善惡功能的心理活動。

  五、識蘊:以分辨爲功用,近于知識之義;以眼、耳、鼻、舌、身、意,爲其所依而稱爲六識身,負責對于物境的了解分別和記憶等作用,也就是心的本體之異名。

  五蘊即是物與心的配合。第一色蘊是物理和生理的分析,後四蘊是心理的分析。以物理、生理、心理的分析,即說明了人生界及宇界的一切現象,無一不是無常的、無我的、苦的。若能證得此中道理,正作如是觀察之時,即是涅槃境界。

  衆生的流轉生死,是由于十二因緣的因緣促成;衆生的身心世界,是由于五蘊的因緣假合。離了十二因緣,沒有生死流轉;離了五蘊假各,沒有身心世界。生死也好,身心也好,無非是因緣所生的,暫有幻現的虛妄法。如何勘破它?請用叁法印。如何斷絕它?請修八正道。

  第四節 釋尊的教團及行化

  羅漢弟子們 釋尊在鹿野苑度了陳如等五比丘,自此即有了教主、教法、教團的(佛、法、僧)叁寶具足。接著又度了耶舍(Yasa)及其親友數十人;滿慈子、大迦旃延、婆毗耶等,亦舍外道法而進入佛法。他們都成了離欲的阿羅漢。

  在鹿野苑度過第一個雨季的安居生活,釋尊便囑咐弟子們各各遊化人間,宏揚佛陀的教義,乃至要弟子們不應兩個人同走一條路。佛陀自己也單獨去到優類頻羅聚落,化度了事火外道優婁頻羅迦葉(Urubilva-Kasyapa)和他的兩個弟弟那提迦葉(Nadi-Kasyapa)、伽耶迦葉(Caya-Kasyapa),以及他們叁人的弟子共一千人。

  釋尊爲了履行成道之後去度頻毗娑羅王(Bimbisara)的諾言,便率領迦葉叁兄弟及其弟子們到了王舍城(Rajagrha)。國王親率臣民迎于郊外,見到聞名于當時的迦葉叁兄弟,均已成了佛的弟子,信心益加懇切,聞法之下,即得法眼淨(見道)。另有迦陀(Kalanda)長者將他在舍城外的竹園施佛,王即爲佛陀在此園中建造精舍,這是第一所大規模的佛教道場。

  佛陀成道第四年,六師外道之一的詭辯派的名匠舍利弗(Sariputra)偶而在路上聽到阿說示向他說了兩句:“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便于言下得法眼淨,這是佛陀的根本教義,無怪舍利弗急忙把這從未聽過的妙法,轉告了他的同門知友大目犍連(Maha-maudgayana),于是,各率弟子共二百五十人,詣佛出家,證羅漢果。

  又有摩诃迦葉(Maha-Kasyapa),早已出家修厭離行,素爲摩羯陀國的國人宗仰,他自己也說:“若不值佛,亦當獨覺”(增一阿含一二·六),但他在王舍城多子塔前遇到了佛陀,相形之下,自覺渺小,便心進入了釋尊的法海。

  佛經中常見的“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的教團,到此便已形成。

  佛陀成道第五年,即受到拘薩羅國(Kosala)首都舍衛城(Sud-atta)的禮請,那就是須達多(Sud-atta)長者以重價購了一座祗樹給孤獨園奉施佛陀,作爲弘法的中心。

  同年,釋尊也應父王之召,回到祖國迦毗羅衛省親,父王預建精舍于尼拘律園,以接待釋尊。這次回國的場面很莊嚴,弟子們也都隨從而來,釋尊爲父王說法,淨飯王即在聽法之際得法眼淨,宮人也多受了戒法,並度了異母弟(摩诃娑波提所生的)難陀,以及佛陀的親子羅目侯羅出家。這次回國一共住了七天,便辭別父王返至王舍城,但卻在釋尊的座下,因此而增加了許多由釋迦王族來出家的弟子們。其中著名的,就有阿那律(Aniruddha)、阿難(Ananda)、金毗羅(Kumbhira)、提婆達多(Devadatta)等的追蹤而至,爲王子們理發的賤民優波離(Upali),亦于此時趕來出家,並且得到佛陀的特別優遇,讓他出家,在諸王子之先,一則爲表佛法的平等,一則爲抑製諸王子的驕傲的習氣。

  後世傳稱的佛陀的十大弟子,除了須菩提(Subhuti)似乎出家較遲而外,到此爲止,其他的九位,均已出現了。

  佛陀的僧團 僧團就是僧伽(Sangha),當五比丘得度時,僧伽即已成立,但是,佛教的僧伽雖以比丘爲中心,它的內容卻含有七衆。

  由于頻毗娑羅王的歸依佛教。在家的男女信徒即日漸增加。由于少年羅羅的出家,僧中即有了沙彌。由于摩诃婆波提以及釋種五百女子的出家,便有了比丘尼。由于女子之中尚有未成年的,便增加了沙彌尼。又有一些曾經嫁了丈夫卻不知是否受孕便來出家的女子,不久生了孩子,招致俗人的誹謗,便設置了一個爲時兩年式叉摩那,以驗有孕無孕。順著次序等位來說,佛教的僧團就有了如下的七衆:

  一、比丘(bhiksu)

  二、比丘尼(bhiksuni)

  叁、式叉摩那(Siksamana)

  四、沙彌(Sramaueraka)

  五、沙彌尼(sramanerika)

  六、優婆塞(Upasaka)

  七、優婆夷(Upasika)

  到佛滅之時,佛爲七衆弟子們,均已完成了戒律的製定,通常所謂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式叉摩那六法,沙彌及沙彌尼十戒,優婆塞及優婆夷即是在家的男女弟子,有叁歸五戒。七衆的界別,即是根據所受持的戒法而定,至于戒法的內容,則請參閱拙著“戒律學綱要”。

  佛陀的傳記 自釋尊成道第六年後,即沒有詳細的年月及活動的地點可考,僅從有限的資料中,得知其曆年的雨安居處。因爲在佛陀的傳記文學,例如:方廣大莊嚴經、佛本行集經、佛所行集經、過去現在因果經、本生經等的記述,類皆敘述至佛成道數年即行終止,未有一種能串佛陀一生事迹的傳記可稽。

  今謹依據“僧伽羅刹所集經”卷下,列記佛陀曆年雨安居的所在如下:

  第一年在波羅奈國。第二、叁、四年在王舍城附近的靈鹫山頂。第五年在脾舒離(毗舍離)。第六年在摩拘羅山(即王舍城附近近的Pandava山)。第七年在叁十叁天(即上忉利天爲母說法)。第八、十一、十叁年在鬼神界(賞彌國之一部,即是婆祗國的恐怖林)。第九年在拘苦毗(賞彌)國。第十年在枝提山中(此山位置不祥)。 第十二年在摩伽陀(摩羧陀)閑居處。第十四年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第十五、十六年在迦毗羅衛國。第十七、十八、二十年在羅閱城(王舍城)。第十九、二十一年在拓梨山(舍衛城附近的Calya山)。往後則又在鬼神界四回,舍衛城十九回,最後第四十五年則在跋祗(跋耆Vrji)境界的毗將村安居。

  釋尊晚年,不太順意。在王舍城方面,由提婆達多要求釋尊將領導僧團的權力交卸給他,未能如願,即蓄意掀起反佛害佛的風潮,並且以神通的變化和極端的苦行作號召,爭取到了阿世王(Ajat-asatru)的擁護,所以佛陀在最後十多年,甯願久留舍衛城而不去王舍城。

  可是,在舍衛城方面,到最後也不安甯,南面的阿世王幽禁謀殺了父王頻毗娑羅而做了摩羧陀國的第六代王,北面的拘薩羅國舍衛城的琉璃王子(Virudhka),也在佛陀入滅之前不多幾年,驅逐了他的父親波斯匿王(Prasnajit),奪得了王位,舉大軍襲擊了佛陀的祖國迦吡羅衛,那是一次滅族滅 城的大屠殺,釋迦族人幾乎因此絕種。

  雖然,經過教內的分裂及祖國的滅亡之後,提婆達多死了,琉璃王被阿世王擊敗,拘薩羅國歸入了摩羯陀國的版圖,阿世王也皈依了佛陀。但是,釋尊在數十年來的苦行、風霜、奔走、教化之後,他的五蘊色身,也在垂垂地老了。

  最後的遺教 經過四十五年的化度,終于,佛陀自知舍壽的時間快要到了,但他仍要把握最後的時光。首先召集了全體比丘們在毗舍離的大林精舍會齊,作了最後一次重要的教誨。接著便從毗舍離城向拘屍那城(Kusingara),一程一程地步行而去,經過每一個村落,都停下腳來休息,利用休息的時間,向村民說法,最後到了拘屍那城外的娑羅(Sala)樹林,釋尊就選擇了在這樣一個僻野的小國家野外的樹林中,作爲他入滅的處所。

  釋尊在阿難鋪好的僧伽梨(大衣)上,右脅臥下時,已經疲倦不堪…

《印度佛教史(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