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教史(圣严法师)▪P6

  ..续本文上一页,有很多这样的问答:

  佛陀问比丘:“五蕴等是无常否?”

  比丘答云:“是无常。”

  佛陀又问:“无常是苦否?”

  比丘答云:“是苦。”

  佛陀再问:“若是无常、苦,变易法,是我我所否?”

  比丘答:“非我我所。”

  佛陀随即开示:就是如此的观察五蕴(有漏法),乃是无常的、无我的,当下即是解脱(涅槃)。用三句话来标明,便是:

  一、诸行无常。

  二、诸法无我。

  三、涅槃寂静。

  什么叫做五蕴,诸法又是什么?这是为了便于对三法印的解释,而将生死门中的有漏法,分别用五蕴之名来予以说明。

  五蕴 凡夫均以为世间是永恒常住的,身心是我及我所保有的,在此既见为常又执为我的情形下,就要为着“我”而追求快乐、逃避苦难,追求名利、逃避毁损。实际上,世间之物,无一刹那不在变易所,我人的身心也无一刹那不在变易,所以是无常的;再大的欢乐和名利,世间却无不散的筵席、无不凋的花朵、无不死的人!所以,好戏收场,终必是苦;既是无常又是苦,又到何处去找真实的我,以及永恒的我所有的精神和物质呢?

  佛教即借用五蕴来分析此精神和物质。五蕴即是:

  一、色蕴:即是人类的生理和外在的物理;即是由人的眼、耳、鼻、舌、身,及其所对的色、声、香、味、触。所以,色蕴含摄一切物质,包含了形色、彩色、极微色(如电子、原子)迥远色(如远距离的星球)。

  二、受蕴:以领纳为其功用,近于感觉的状态。

  三、想蕴:以取像为其功用,近于知觉及想像作用。

  四、行蕴:有迁流及造作的功用,含有时间、空间、思想、行为的状态;即是对于外境,生起贪等善恶功能的心理活动。

  五、识蕴:以分辨为功用,近于知识之义;以眼、耳、鼻、舌、身、意,为其所依而称为六识身,负责对于物境的了解分别和记忆等作用,也就是心的本体之异名。

  五蕴即是物与心的配合。第一色蕴是物理和生理的分析,后四蕴是心理的分析。以物理、生理、心理的分析,即说明了人生界及宇界的一切现象,无一不是无常的、无我的、苦的。若能证得此中道理,正作如是观察之时,即是涅槃境界。

  众生的流转生死,是由于十二因缘的因缘促成;众生的身心世界,是由于五蕴的因缘假合。离了十二因缘,没有生死流转;离了五蕴假各,没有身心世界。生死也好,身心也好,无非是因缘所生的,暂有幻现的虚妄法。如何勘破它?请用三法印。如何断绝它?请修八正道。

  第四节 释尊的教团及行化

  罗汉弟子们 释尊在鹿野苑度了陈如等五比丘,自此即有了教主、教法、教团的(佛、法、僧)三宝具足。接着又度了耶舍(Yasa)及其亲友数十人;满慈子、大迦旃延、婆毗耶等,亦舍外道法而进入佛法。他们都成了离欲的阿罗汉。

  在鹿野苑度过第一个雨季的安居生活,释尊便嘱咐弟子们各各游化人间,宏扬佛陀的教义,乃至要弟子们不应两个人同走一条路。佛陀自己也单独去到优类频罗聚落,化度了事火外道优娄频罗迦叶(Urubilva-Kasyapa)和他的两个弟弟那提迦叶(Nadi-Kasyapa)、伽耶迦叶(Caya-Kasyapa),以及他们三人的弟子共一千人。

  释尊为了履行成道之后去度频毗娑罗王(Bimbisara)的诺言,便率领迦叶三兄弟及其弟子们到了王舍城(Rajagrha)。国王亲率臣民迎于郊外,见到闻名于当时的迦叶三兄弟,均已成了佛的弟子,信心益加恳切,闻法之下,即得法眼净(见道)。另有迦陀(Kalanda)长者将他在舍城外的竹园施佛,王即为佛陀在此园中建造精舍,这是第一所大规模的佛教道场。

  佛陀成道第四年,六师外道之一的诡辩派的名匠舍利弗(Sariputra)偶而在路上听到阿说示向他说了两句:“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便于言下得法眼净,这是佛陀的根本教义,无怪舍利弗急忙把这从未听过的妙法,转告了他的同门知友大目犍连(Maha-maudgayana),于是,各率弟子共二百五十人,诣佛出家,证罗汉果。

  又有摩诃迦叶(Maha-Kasyapa),早已出家修厌离行,素为摩羯陀国的国人宗仰,他自己也说:“若不值佛,亦当独觉”(增一阿含一二·六),但他在王舍城多子塔前遇到了佛陀,相形之下,自觉渺小,便心进入了释尊的法海。

  佛经中常见的“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的教团,到此便已形成。

  佛陀成道第五年,即受到拘萨罗国(Kosala)首都舍卫城(Sud-atta)的礼请,那就是须达多(Sud-atta)长者以重价购了一座祗树给孤独园奉施佛陀,作为弘法的中心。

  同年,释尊也应父王之召,回到祖国迦毗罗卫省亲,父王预建精舍于尼拘律园,以接待释尊。这次回国的场面很庄严,弟子们也都随从而来,释尊为父王说法,净饭王即在听法之际得法眼净,宫人也多受了戒法,并度了异母弟(摩诃娑波提所生的)难陀,以及佛陀的亲子罗目侯罗出家。这次回国一共住了七天,便辞别父王返至王舍城,但却在释尊的座下,因此而增加了许多由释迦王族来出家的弟子们。其中著名的,就有阿那律(Aniruddha)、阿难(Ananda)、金毗罗(Kumbhira)、提婆达多(Devadatta)等的追踪而至,为王子们理发的贱民优波离(Upali),亦于此时赶来出家,并且得到佛陀的特别优遇,让他出家,在诸王子之先,一则为表佛法的平等,一则为抑制诸王子的骄傲的习气。

  后世传称的佛陀的十大弟子,除了须菩提(Subhuti)似乎出家较迟而外,到此为止,其他的九位,均已出现了。

  佛陀的僧团 僧团就是僧伽(Sangha),当五比丘得度时,僧伽即已成立,但是,佛教的僧伽虽以比丘为中心,它的内容却含有七众。

  由于频毗娑罗王的归依佛教。在家的男女信徒即日渐增加。由于少年罗罗的出家,僧中即有了沙弥。由于摩诃婆波提以及释种五百女子的出家,便有了比丘尼。由于女子之中尚有未成年的,便增加了沙弥尼。又有一些曾经嫁了丈夫却不知是否受孕便来出家的女子,不久生了孩子,招致俗人的诽谤,便设置了一个为时两年式叉摩那,以验有孕无孕。顺着次序等位来说,佛教的僧团就有了如下的七众:

  一、比丘(bhiksu)

  二、比丘尼(bhiksuni)

  三、式叉摩那(Siksamana)

  四、沙弥(Sramaueraka)

  五、沙弥尼(sramanerika)

  六、优婆塞(Upasaka)

  七、优婆夷(Upasika)

  到佛灭之时,佛为七众弟子们,均已完成了戒律的制定,通常所谓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式叉摩那六法,沙弥及沙弥尼十戒,优婆塞及优婆夷即是在家的男女弟子,有三归五戒。七众的界别,即是根据所受持的戒法而定,至于戒法的内容,则请参阅拙著“戒律学纲要”。

  佛陀的传记 自释尊成道第六年后,即没有详细的年月及活动的地点可考,仅从有限的资料中,得知其历年的雨安居处。因为在佛陀的传记文学,例如:方广大庄严经、佛本行集经、佛所行集经、过去现在因果经、本生经等的记述,类皆叙述至佛成道数年即行终止,未有一种能串佛陀一生事迹的传记可稽。

  今谨依据“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下,列记佛陀历年雨安居的所在如下:

  第一年在波罗奈国。第二、三、四年在王舍城附近的灵鹫山顶。第五年在脾舒离(毗舍离)。第六年在摩拘罗山(即王舍城附近近的Pandava山)。第七年在三十三天(即上忉利天为母说法)。第八、十一、十三年在鬼神界(赏弥国之一部,即是婆祗国的恐怖林)。第九年在拘苦毗(赏弥)国。第十年在枝提山中(此山位置不祥)。 第十二年在摩伽陀(摩羧陀)闲居处。第十四年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第十五、十六年在迦毗罗卫国。第十七、十八、二十年在罗阅城(王舍城)。第十九、二十一年在拓梨山(舍卫城附近的Calya山)。往后则又在鬼神界四回,舍卫城十九回,最后第四十五年则在跋祗(跋耆Vrji)境界的毗将村安居。

  释尊晚年,不太顺意。在王舍城方面,由提婆达多要求释尊将领导僧团的权力交卸给他,未能如愿,即蓄意掀起反佛害佛的风潮,并且以神通的变化和极端的苦行作号召,争取到了阿世王(Ajat-asatru)的拥护,所以佛陀在最后十多年,宁愿久留舍卫城而不去王舍城。

  可是,在舍卫城方面,到最后也不安宁,南面的阿世王幽禁谋杀了父王频毗娑罗而做了摩羧陀国的第六代王,北面的拘萨罗国舍卫城的琉璃王子(Virudhka),也在佛陀入灭之前不多几年,驱逐了他的父亲波斯匿王(Prasnajit),夺得了王位,举大军袭击了佛陀的祖国迦吡罗卫,那是一次灭族灭 城的大屠杀,释迦族人几乎因此绝种。

  虽然,经过教内的分裂及祖国的灭亡之后,提婆达多死了,琉璃王被阿世王击败,拘萨罗国归入了摩羯陀国的版图,阿世王也皈依了佛陀。但是,释尊在数十年来的苦行、风霜、奔走、教化之后,他的五蕴色身,也在垂垂地老了。

  最后的遗教 经过四十五年的化度,终于,佛陀自知舍寿的时间快要到了,但他仍要把握最后的时光。首先召集了全体比丘们在毗舍离的大林精舍会齐,作了最后一次重要的教诲。接着便从毗舍离城向拘尸那城(Kusingara),一程一程地步行而去,经过每一个村落,都停下脚来休息,利用休息的时间,向村民说法,最后到了拘尸那城外的娑罗(Sala)树林,释尊就选择了在这样一个僻野的小国家野外的树林中,作为他入灭的处所。

  释尊在阿难铺好的僧伽梨(大衣)上,右胁卧下时,已经疲倦不堪…

《印度佛教史(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