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要義說▪P4

  ..續本文上一頁七、攝取平等意樂,即攝他爲自,自他平等,如是自既成佛,彼亦成佛。八、法性平等意樂,所證平等法性。九、約佛的變化身說,佛說我過去身中曾做過聲聞,現緣覺身,入般涅槃,現在仍然可以成佛。十、由佛乘爲最究竟。因爲這些理由,所以佛說一乘。此外《顯揚聖教論》卷二十,也有類似的解釋。

  《法華》、《涅槃》等經論依一實相建立一乘,又以能乘之人雖有叁,但都必須依佛疲乏而般涅槃,所以說一乘真實,叁乘方便。《深密》、《瑜伽》等經論,以爲叁乘所證法性雖一,而能證之人有叁,叁乘人種姓不同,決定了得果各異,因此說叁乘真實,一乘方便。

  

  十、五姓各別與一姓成佛

  學佛的最高目的是成佛,是否一切衆生都有資格呢?這個問題在經典翻譯未全的南北朝時曾經有過爭議。據說在法顯翻譯的六卷《泥洹經》中,有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一闡提人不能成佛的經文,當時的大德們都以爲一闡提決定不能成佛,唯有道生大師孤明獨發,唱出闡提也有佛性,遭到了當時教界的反對,後來大本《涅槃經》譯出後,果然說闡提也能成佛,因此一切衆生皆能成佛基本上已成爲中國佛教傳統的看法,教界的定論。沒想到,奘公所學所譯瑜伽唯識經論又出現五姓各別,無姓有情,定姓二乘不能成佛的說法,在中國佛教史上掀起軒然的波浪。

  關于一姓成佛的觀點,主要見于《大般涅槃經》。《經》中《如來性品》說: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斷無量億諸煩惱結,即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一切衆生都有佛性,因爲具有佛性的關系,衆生斷了煩惱,才能成就佛果。同《經》又說:善男子!我者即是如來藏,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如是我義從本以來常爲無量煩惱所覆,是故衆生不能得見。

  衆生具有佛性,只是被煩惱所覆藏,不得顯現,就如貧女寶藏,烈士額珠,本自具足。《涅槃經》思想,反映了衆生只有一姓,就是都有佛性,都能成佛。

  五性各別,無性有情不能成佛是奘公所譯瑜伽唯識經論的特色。瑜伽一系經論把一切有情分爲五種姓:一、菩薩種姓,二、緣覺種姓,叁、聲聞種姓,四、不定種姓,五、無種姓。其中無姓有情及趣寂聲聞不能成佛。如本經《無自性相品》說:非于一切有情界中,無有種種有情種姓,或鈍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別。善男子!若一向趣寂聲聞種姓補特伽羅,雖蒙諸佛施設種種勇猛加行方便化導,終不能令坐道場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以故?由彼本來惟有下劣種姓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衆苦故。

  《深密》提出了有情種姓差別,並說明趣寂聲聞不能成佛,但還沒有說到五姓名目,在唯識家另外一部經典,即魏譯《入楞伽經-集一切佛法品》說:複次,大慧!我說五種乘證法。何等爲五:一者聲聞乘性證法,二者辟支佛乘性證法,叁者如來乘性證法,四不定乘性證法,五者無性證法。

  這是五姓的明證,顯示了有情根機不同,有五種差別。

  繼承種姓思想有《瑜伽師地論》,該論在聲地緣覺地菩薩地中,建立叁乘行果時,都強調種姓的重要。如《瑜伽師地論-菩薩地》說:雲何種姓,謂略有二種:一本性住種姓,二習所成種姓。本性住種姓者,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從無始世展轉來,法爾所得,是名本性住種姓;習所成種姓者,謂先串習善根所得,是名習所成種。

  種姓又叫種子、或稱曰界。種姓有二種:一是本性住種姓,無始以來法爾而有;一習所成種,後天熏習而成。種姓的作用,如該《論》中《菩薩地》說:以諸菩薩自乘種姓,爲依止故,爲建立,有所堪任,有大勢力,能證無上正等菩提,是故說彼自乘種姓,爲諸菩薩堪任性持---。住無種姓補特伽羅,無種姓故,雖有發心,及修加行,爲所依止,定不堪任,圓滿無上正等菩提。

  《瑜伽》在聲聞地中說到聲聞行果時,也強調聲聞種姓的作用,以爲叁乘行果的建立,必須要具有叁乘種姓爲因,假如叁乘行者不具有種姓,即使修行也是枉然。

  五姓名別說自從《深密》、《瑜伽》提出後,經過十大論師的提倡,爲中國唯識宗所繼承,傳說玄奘大師將唯識教授慈恩的時候,即曾告訴他:五姓宗法,唯汝流通。慈恩果然不負師托,大大弘揚五姓說。如《樞要》說:

  若爾者,有無二姓,俱聖所說,更有何故,乍許有姓,不詳無姓?叁乘衆生,皆乘所被,更有何由,乍許有姓,不詳無姓?叁乘衆生,皆乘所被,更有何由,乍許大乘定姓,不許二乘定呢?此等教理,皆如磐石,誰人得動,若以法華等皆成說,爲其證者,我以深密等五姓說,爲其誠證;若以法華開叁顯一,爲其由者,我以深密,會五立一,爲其所由,若以法華說相嚴重,爲超過余教之德者,深密華藏世界所說,教主即是廬舍那佛,正機即是觀間、彌勒等,諸八地以上大士,一部五卷正宗七品,文文悉盡性相奧府,品品自稱究竟了義,在于十八圓滿報上,說了義教,是何耶?對于至極深位大士演淺法門,亦何用耶?何況法華雖會叁乘,未會五姓,深密分明和會一乘,法華未說大乘性相,深密說回向菩薩,聲聞成佛,兩教隱顯,思可知之。

  一姓成佛依《涅槃》、《法華》立論,爲叁論、天臺、華嚴諸宗所主張,它代表著傳統佛教,在中國有雄厚的勢力;五姓各別的觀點,與一姓成佛的思想,正好相反,在當時的教界要立住腳勢必很困難,所以窺基大師在這裏,進行了不厭其煩的比較說明。

  今天我們學習唯識,自然也沒有必要去和會它,兩個體系,兩種思想,本來就是不同,佛陀對機設教,教法豈能一概,學者根據任何一門修行,都能成就佛果,倘若對教法作比較,在是非上下功夫,不但無功,反而有過。

  

  十一、叁時判教

  判教,是對佛陀一代教法按其深淺及前後次第所作的分判,在中國佛教的幾教派中,都流行判教,且所見各異,如天臺判五時八教,賢首的五教,叁論宗辨叁種*輪。唯識宗則依本經,建立叁時判教。

  叁時判教的提出,是勝義生菩薩聽聞佛陀顯了說明一切法無性(叁無性)道理後,撫今追昔,回憶如來一生所說的言教,作了義不了義的區分。其內容如《無自性相品》說:

  爾時勝義生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初于一時在婆羅 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唯爲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谛相轉正*輪,雖是甚奇甚爲希有,一切世間諸天人等先無有能如法轉者,而于彼時所轉*輪有上有容,是未了義,是諸爭論安足處所。世尊在第二時中,唯爲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輪,雖是甚奇甚爲希有,而于彼時所轉*輪亦是有上有所容受,铖未了義,是諸诤論安足處所。世尊于今第叁時中,普爲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輪,第一甚奇,最爲希有,于今世尊所轉*輪無上無容,是真了義,非諸爭論,安足處所。

  叁時教理的區別就是隱密與顯了,了義與不了義的不同。在如來一代時教中:初時阿含偏說有,隱去了遍計所執的空無,第二時般若教偏說空,隱去依他、圓成之有,唯第叁時具顯空有,說叁性叁無性。因此,第叁時爲顯了說,而前二時是隱密說。

  又了不了義者,叁時中前二爲不了,第叁時爲了義。因爲第一*輪隱空說有,第二*輪隱空說有,第二*輪隱有說空,是爲不了;第叁*輪具足顯示了空有中道,是爲了義。這種了不了的分別,是根據教法顯現的全面不全面,並非說叁時教理有淺深的緣故。

  

  十二、瑜伽止觀

  從學習唯識理論到證得諸法唯識之理,這裏有一個必要過程,就是修習瑜伽止觀。

  如何修習止觀呢?佛陀告訴慈氏菩薩說;首先要有無上菩提之願,然後依止十二分教,如本經《分別瑜伽品》說:

  (十二分教)菩薩于此善聽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即于如是善思惟法獨處空閑,作意思惟,複即于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

  菩薩聽聞了十二分教,到寂靜處,專心一意,如理思惟,相續不斷,起身心輕安是名爲止。《經》上又說:

  如是菩薩求奢摩他,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爲所依故。即于如是所善思惟法內叁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舍離心相,即于如是叁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毗缽舍那。

  菩薩依教理作意思惟,製心一處,獲得了止,同時又對叁摩地中所緣境界,進行觀察抉擇則名爲觀。

  止觀種類很多,從對所緣境深淺觀察不同,建立叁觀:

  即于叁摩地中所緣似法似義之相分境,生起觀察,爲有相觀;爲善解了此觀境故起思量推察,是尋求觀;于此觀察解了已,如實緣之,爲伺察觀。依此叁觀施設叁止。從衆生根機不同止觀所獲處所各異:建立依法止觀與不依法止觀,即從十二分教的學習,依其義理修行,爲依法觀;從某善知識教誡教授修行,爲不依法止觀。又對十二分教總緣別緣的不同,建立總別止觀,即緣各別契經或契經中各別含義,修行止觀,是緣別法止觀。總緣一切法或緣諸法總相,作真如解,修行止觀,是緣總法止觀。又根據分別教法粗細有無,建立叁種止觀;即于法相粗顯分別領受,是有尋有伺止觀;微細憶念教法,領受觀察所有止觀,是無尋惟伺,于諸法相都無領受觀察,是無尋無伺止觀。

  止觀所緣境事有四種:一者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是觀的境界,可以分別抉擇:二者無分別影像所緣境界,是止的境界,止是心專注一處,不起分別;叁者事邊際所緣境界,有盡所有性和如所有性;盡所有性從外延觀察諸法,如緣五蘊等;如所有性從內函實質觀察諸法,如緣七真如等。四者所作成辨所緣境事,是修行成就時所緣境界。四種所緣在修行過程中,前二種通地前,進入地上則有叁種,成就佛果後,四種都能具備。

  修習止觀是依止十二分教,所以修止觀者必須知法知義,經中辨說了五相知法,十相知義,五相知義,四相知義,叁相知義及叁慧知義差別,幾乎概括了一代時教義理,值得注意的是,修行止觀者掌握教理已,在修習過程中還要逐漸遣除之,由真如作意除遣法相及義相又修空觀,依十七種空除去難遣之相,如是心境俱泯,能所雙亡,才能進入見道。

  修行止觀過程中主要的障礙有五擊、五蓋、五種散亂,及地上十一障。五擊,一、顧戀身,二、顧變財,叁、于諸聖教不得隨欲,四、樂相雜住,五、于少喜足。前二障止,第叁障後二俱障,五蓋:一、貪欲蓋,二、嗔恚蓋,叁、昏沈睡眠蓋,四、掉舉惡作蓋,五、疑蓋。掉舉惡作是奢摩他障;昏沈睡眠疑是毗缽舍那障;貪欲、嗔恚是俱障。五散亂:一、作意散動,二、外心散動,叁、內心散動,四、相散動,五、粗重散動,五種散動俱障止觀生起。又十一障是障十一地。

  修行止觀是爲了成就無上菩提,這一過程要先學習教理,樹立正知正見,積累資量,到加行位修真如觀,逐漸除遣諸法粗細相,證入見道,見道後,地上菩薩依以楔出楔的方法,遺除內相,由遣相故,除去相縛,進而斷粗重縛,如煉金法,淘練其心,乃至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十叁、如來法身

  依據唯識經論修證,能成就二轉依果,一是斷果,即涅槃;一是智果,即菩提。二果的功德總稱曰法身,它標幟著佛果的殊勝。

  法身又曰法性身,是如來依叁大阿僧祗劫修行所成。如本《如來成所作事品》說:若于諸地波羅密多,善修出離,轉依成滿,是名如來法身之相。當知此相二因緣故不可思議,無戲論故,無所爲故,而諸衆生計著戲論有所爲故。世尊聲聞獨覺所得轉依名法身不?善男子,不名法身。世尊,當名何身?善男子,名解脫身。由解脫身故,一切聲聞獨覺如來平等平等;由法身故,說有差別,無量功德最勝差別,算計所不能及。

  法身是如來通過漫長時間修習六度、真如觀、斷除二障已,所成就的身相,它沒有生滅,遠離戲論,與聲聞獨覺所證解脫身截然不同。

  如來依止法身能顯現無量化身,而解脫身不能。同《經》說:世尊,等無加行,何因緣故如來法身,爲諸有情放大智光,及出無量化身影像,聲聞獨覺解脫之身無如是事?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譬如等無加行,從日月輪,水火二種頗胝迦寶放大光明,非余水火頗胝迦寶,謂大威德有情所住持故,諸有情業增上力故---。如是緣于無量法界,方便般若,極善修習磨瑩,集成如來法身,從是能放大智光明,及出種種化身影像,而解脫身不能。

  如來法身是如來功德智慧所成,能顯現無量化身;聲聞解脫身但斷煩惱所顯,所以不能。

  化身依法身而起,但化身與法身又有區別,同《經》說:一切如來化身作業,如世界起一切種類,如來功德衆所莊嚴,住持爲相,當知化身相有生起,法身之相無有生起。

  化身是有生滅,法身是沒有生滅,釋迦牟尼的八相成道就是化身相,化身的作業與我們凡夫作業不同,它是無心的,如世界生起一切種類。

  本經祗說到法身、化身,後來唯識論典在這基礎上,提出了叁身說。如《攝大乘論-彼果智分》說:彼果智殊勝去何可見?謂由叁種佛身,應知彼果智殊勝:一、由自性身,二、由受用身,叁、由變化身。此中自性身,謂諸佛衆會所顯清淨國土,大乘法樂爲所受故。變化身者,亦依法身,從親更多天宮現沒、受生、受教、城出家---。

  叁身是智果,所以叁身又攝四智,叁身中受用身、變化身都是依止自性身而生起,這點與本經是一樣的;所不同者,經中沒有提到受用身的名稱。

  唯識宗的核心論典《成唯識論》對叁身有著更明確的說明,論中以佛果殊勝總稱法身,如是法身有叁相別:即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受用身又分二種:一、自受用身:是如來叁大阿僧祗劫所修福智資量無邊真實功德生起的色身,圓滿清淨周遍法界,湛然相續盡未來際;二、他受用身:是如來依平等智示現得淨微妙功德身,屬純淨土,爲住十地菩薩,現神通,轉*輪,決疑綱,令彼受用大乘法樂。《唯識論》的叁身比起《攝論》則又更爲詳盡了。

  

  十四、結說

  綜上所述,可以探知《解深密經》在唯識宗的重要地位。經中一切種子心識、諸法唯識、叁性、叁無性等明所觀境;瑜伽止觀辨能觀行;淨土莊嚴、如來法身顯所提果。唯識宗的教理行果幾乎盡攝其中了。今天人們研究唯識,除了學習各各時期論師們撰寫的論典,更應該探究本經,認識每種理論建立的背景和本義,只有這樣,學習唯識教理才不至于偏離佛陀設教的本懷。

  

  

《《解深密經》要義說》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