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道論·序品

  清淨道論·序品

  覺音造

  葉均譯

  南無婆伽梵·阿羅漢·叁藐叁菩陀

  序 論

  經中這樣說。

  住戒有慧人,修習心與慧, 

  有勤智比丘,彼當解此結。

  爲什麼要這樣說呢?據說:世尊在舍衛城時,于夜分中,來一天子,爲除自己的疑惑,提出這樣的問題:

  內結與外結,人爲結縛結,

  瞿昙我問汝,誰當解此結?

  這問題的大意是:“結”是締結,與愛網同義。因爲上下于色等所緣境界而屢屢生起愛著,猶如竹叢中的竹枝糾纏而稱爲枝網,故名爲結。因爲對于自物他物,或于自身他身,或于內處及外處而生愛著,故說“內結與外結”。以如是生起愛著,故說“人爲結縛結”。譬如竹叢爲枝結所纏,一切有情爲愛網所纏結,這便是人被結纏、纏縛、締結的意思。由于這個結的問題,所以“瞿昙我問汝”。瞿昙是稱呼世尊的姓。“誰當解此結”,是問誰能解此纏縛于叁界之內的堅牢之結。

  天子這樣問了之後,那位于諸法中得無礙智行者、天中之天、帝釋中之勝帝釋、梵天中之勝梵天、證四無畏、具十力、得無障智及慧眼的世尊,爲答此義而說此偈:

  住戒有慧人,修習心與慧,

  有勤智比丘,彼當解此結。

  大仙(佛)所說之偈的戒等種種義,

  現在我要如實的解釋:   

  對于那在勝者(世尊)教中已得難得的出家,

  不得如實而知包攝戒等安穩正直的清淨道,

  雖然欲求清淨而精進,

  可是不得到達清淨的瑜伽者;

  我今依照大寺住者所示的理法,

  爲說能使他們喜悅極淨決擇的清淨道。

  是故一切欲求清淨者,

  應當谛聽我的恭敬說。此中:“清淨”,是除了一切垢穢而究竟清淨的涅槃。到達清淨的道路爲清淨道。“道”,是至彼的方便。這便是我現在要解說的清淨道。

  有些地方,清淨道只是毗缽舍那(觀)的意思。所謂:

  一切行無常,若以慧觀見,  

  得厭離于苦,此乃清淨道。 

  有些地方,則作禅與慧的意思。所謂:

  禅慧兼有者,彼實近涅槃。

  有些地方,則爲業等的意思。所謂:

  業與明及正法,戒與最上活命,

  人依此等清淨,不由姓與財淨。

  有些地方,則爲戒等的意思。所謂:

  一切戒圓具,有慧善等持,

  精進勤勇者,渡難渡暴流。

  有些地方,是念住等的意思。所謂:“諸比丘,有情的清淨……作證涅槃的一乘之道,即四念住”。四正勤等亦然。

  但在這裏,佛陀解答天子的問題,是以戒等的意義來顯示的。現在來略釋本論最初的頌意:

  “住戒”,即安住于戒中。這裏指圓滿(受持)戒律的人而稱爲住戒者,所以圓滿戒律便是住戒的意義。“人”是有情。“有慧人”,是由業生叁因結生的慧,爲有慧者。“修習心與慧”,是修習叁摩地(定)和毗缽舍那(觀)的意思。這裏是用“心”字來顯示叁摩地,以“慧”字而名毗缽舍那。“有勤”,是有精進的人。因爲精進可以燒盡一切煩惱,故稱爲熱(勤),具此熱力的人稱爲有勤。“有智”,智名爲慧,即具有那智慧的意思。這句(有智的智)是指含藏慧。在解答問題的這個頌文裏,曾有叁次說到慧:第一(有慧人的慧)爲生慧(生來的慧),第二(修習心與慧的慧)爲觀慧,第叁(有勤智的智)是主導一切所作的含藏慧。見輪回而生怖畏者爲“比丘”。“彼當解此結”,“彼”,是具備此戒及由心字所顯示的叁摩地與叁種慧和勤等六法的比丘。譬如一人立于大地上,舉起最利的刀而斬除大竹叢一樣,他則站于戒地上,以精進力策勵于含藏慧之手,舉起由定石磨得很利的觀慧之劍,而解除斬斷及摧毀使他自己(的諸蘊)相續沈淪的一切愛結。他在修(四沙門)道的刹那叫做解結;在證(四沙門)果的刹那,他便是天界和人界最上應供的解結者。所以世尊說:

  住戒有慧人,修習心與慧,

  有勤智比丘,彼當解此結。

  頌中所說“有慧人”的慧,不是現在所能造作的,那是由宿世業力所成就的。“有勤”,是說常作精勤的人。“有智”,是有正智的行者。“心慧”,即止觀。這便是說有勤智的比丘,既持戒而又修止觀的意思。當知在這一頌,世尊是用戒定慧叁門顯示清淨道的。

  進一層說,這頌也是闡明叁學,叁種善教,爲叁明等的近依(強因),避二邊(極端)而行中道,超越惡趣等的方便,以叁相而斷煩惱,違犯等的對治,叁雜染的淨化,以及爲須陀洹等的原因。怎樣闡明的呢?

  一、(叁學) 這裏的戒是闡明增上戒學;定是增上心學;慧是增上慧學。

  二、(叁種善教) 戒是闡明初善;所謂:“何爲初善法?即是極淨戒”,又如“諸惡莫作”等語,都是說明以戒教爲首的;複次得無後悔之德故爲善。定則闡明中善;如“衆善奉行”等語,是說明定教爲中;又得有神變等德故爲善。慧是闡明後善教;如“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等語,是說明以慧爲最上及最後;又因那慧對于好惡的事物視爲平等故爲善。所謂:

  譬如堅石山,不爲風所動,

  毀譽不能動,智者亦如是。

  叁、(爲叁明等的近依) 戒是闡明爲叁明的近依(強因),因爲只有依于戒的成就而得通達叁明的。定是闡明爲六神通的近依,因爲只有依于定的成就而得六神通的。慧是闡明爲無礙解的近依,因爲只有依于慧的成就而得達四無礙解,不是由于別的原固所成就的。

  四、(避二邊而行中道) 戒是闡明回避稱爲沈溺欲樂的極端行爲。定是闡明回避稱爲自苦的極端行爲。慧是闡明行于中道之教。

  五、(超越惡趣等的方便) 戒是闡明超越惡趣的方便。定是超越欲界的方便。慧是超越一切有的方便。

  六、(以叁相而斷煩惱) 戒是闡明以彼分斷而斷煩惱,定是以鎮伏斷而斷煩惱,慧是以正斷而斷煩惱。

  七、(違犯等的對治) 戒是諸惑違犯的對治。定是纏的對治,慧是隨眠的對治。

  八、(叁雜染的淨化) 戒是闡明惡行雜染的淨化。定是愛雜染的淨化。慧是惡見雜染的淨化。

  九、(爲須陀洹等的原因) 戒是闡明爲須陀洹果及斯陀含果的原因。定是阿那含果的原因。慧是阿羅漢果的原因。用爲證得須陀洹的人稱爲戒圓滿者,斯陀含果亦然。證阿那含果的稱爲定圓滿者。證阿羅漢果的稱爲慧圓滿者。

  因爲這樣,故說此頌也是闡明叁學、叁種善教、爲叁明等的近依、避二邊而行中道、超越惡趣等的方便,以叁相而斷煩惱、違犯等的對治,叁雜染的淨化,以及爲須陀渲等的原因的九類並其他象這樣的叁德。

  這是序論。

  

✿ 继续阅读 ▪ 基本課文五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