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課文五篇
徐 均
引 子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禮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對于無法入睡的人,黑夜實在漫長;
對于疲憊的旅人,一由旬也非常的遙遠;
對于不知道正法的人們,生死輪回更加漫長。
但知道此身心如同水泡般無常,如海市般沒有實質。
他就將斬斷魔王之花,脫離死亡之魔的視線。
這就是我們的佛陀所教導我們的正法。
因此禮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佛 陀
禮敬佛陀!
拘薩羅國迦毗羅衛的王子。
在喜馬拉雅山麓旁的蘭毗尼園的出生。
在神聖恒河旁的菩提伽耶的樹下發現無常。苦。無我和涅磐的真理,
淨化了自己的心靈,證達究竟解脫的阿羅漢果,完成了人生的目的。
在鹿野苑向世界擊響真理的法鼓,並爲世界建立佛教的共修團體--僧伽。
在庫西那拉的皇家娑羅樹林間向世界的告別,在告誡衆比丘說:
“比丘們!我告訴你們,不要自負,觀察一切法都是無常變化的。大家應該各自精勤觀察,以徹底證取(解脫)道果。”後般涅磐而至于永恒。
他自悟成正覺、他是大阿羅漢、正等正覺者叁明和十五法行的具足者、
善逝者、世間實解者、無上的降伏者、人天的導師、佛陀、巴格瓦底,
他以卓絕的精進力和如實智慧親證世間和出世間的真理,並以此教導人天有情成就至善,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
他教導的法是善良的法, 自己可以檢驗,不受時空限製,是值得學習的,
可以清涼內心煩惱引起的熾熱,有明確的道路及次第,唯是自己證知的。
他所建立的僧伽是真理法義的實踐者,自己堅定的圓滿的梵行,並以此法利益人天。
他的後輩弟子是善行道的,是正直行道的,是真理行道的,也是正當行道的,
包括四雙八輩的佛陀弟子,是可供養者,可供奉者,可布施者,可禮敬者,
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慈 悲
佛陀說:“忍辱是最高的苦行,容忍是最上的涅磐。具有忍力的強軍,我說彼爲婆羅門。忍辱無有勝。”
以心遍察一切的方向, 不見有比自己的可愛;
他人都是愛他自己的,愛自己的不要害他人。
一切愛我的,一切怨恨我的,一切與我並無關系的有情,願他們遠離災難,
他們的喜悅就是我的喜悅,願他們與我一起證得慈心的禅悅,
常自享用沒有災難的無比歡樂。
一切愛我的,一切怨恨我的,一切與我並無關系的有情,願他們脫離身心的苦痛,
他們的喜悅就是我的喜悅,願他們與我一起證得慈心的禅悅,
常自享用沒有苦痛的無比歡樂。
一切愛我的,一切怨恨我的,一切與我並無關系的有情,願他們安樂無苦,
他們的喜悅就是我的喜悅,願他們與我一起證得慈心的禅悅,
常自享用自愛愛他的無比歡樂。
願一切有情、一切有息者、一切生物、一切人及一切有生命者常得愉悅。
佛陀的弟子應該常常醒覺,不論晝夜都樂於培育對一切衆生的慈愛。
身體不淨的真相
我們的身體是由下列諸物組合而成: 頭發、體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骼、骨髓、腎髒、心髒、肝髒、肋膜、脾髒、肺髒、腸道、腸間膜、胃中物、排泄物(糞便)、腦、膽汁、痰、膿、血液、汗液、脂肪、淚、膏脂、唾液、鼻涕、關節滑液、尿液等等如此而已。
假使這身體不注意刷牙、洗臉、沐浴、穿衣等,或者如生來一樣的蓬頭散發去從村至村,從國至國的遊行,則于國王、清潔垃圾者、乞丐等之間是同一厭惡之身,沒有什麼差異的。只是在此身上用牙刷和洗臉等清除其齒垢等,用各色的衣服遮蔽其羞部,塗以各種顔色的塗料,飾以花等各種裝飾品,然後執取“我”,或“我的”,如是作成其形式而得其地位。
所以男子喜愛女人,女人喜愛男人。依真理來說實在無少許值得喜愛之處。只因爲無明的黑暗所籠罩而生貪染,執取其身體爲喜、愛、常、樂、我而已。
所以有智慧的人,在死人、或活人的身上,除去淨性之想,當見汙穢之身的自性。
此身像糞一樣的臭,象屍體一樣的不淨,爲愚夫所喜愛,爲具眼者所呵棄。這個臭穢之身,那知是個濕皮囊,有九門的大瘡傷,常有不淨的奔放。若把此身的內部,翻過外面來,就要拿根棒,才能把烏鴉和野狗趕開。
無 常
晝夜的過去,生命的消逝,人壽的減少,如小川的流水。
如成熟的果實,怕早晨的脫落。生的人,常有死的懼怕。
人們的生命,猶如陶師所造的土器,無論大小、燒未燒,最後終至于毀滅。
猶如草尖的晨露,太陽上升而消失,人們的生命也是這樣。
在這世上,人生無歸屬,不可知,煩惱而短促,充滿痛苦。
幼者和長者,愚者和智者,所有的人都受死神控製,所有的人歸宿都是死亡。
當他們在死神控製下,前往另一世界時,父親救護不了兒子,親人救護不了親人。
親人嚎淘大哭,眼望著一個人、一個人被帶走,就像牛進屠場。
征服了整個的大地,施了一百俱胝的具福者,到了臨終的時候,只得半個庵摩羅果的權力。
便是那個同樣的身體,到了福盡的時候,也要去見死的面,無憂阿育王也有憂的境地。
譬如高聳入雲的大石山,周圍展轉,研碎四方,老死對于衆生類:
刹帝利與婆羅門,吠舍,首陀,旃陀羅與波孤沙,一切都粉碎,誰也不能逃。
老死的境域,沒有象車步兵用武的地方,或以咒語戰術及財賄,也無可能戰勝他。
因此我的死亡也是必然的,生命卻是不定,我生命的終點即是死亡。
無比真理
發現
圓月日,
在夜將消失時,
佛陀在菩提樹下達到了完美的覺悟。
古代的道者,
在佛陀智慧的引導下,
獲得無比的解脫。
今天,
我們也行在,
那古代的完美者所走過的大道上。
歸依處
無論是在虛空中、海洋裏、
山洞內或世上任何地方,
都無處可令人逃脫死亡。
當面對這一怖畏時,
人們尋求種種歸依處:
高山、森林、公園、樹木與寺院。
但這些都不是平安的歸依處,
不是最上的歸依處。
人們不能依此歸依處而解脫一切苦。
歸依佛法僧者,以道智得見四聖谛,
即苦、苦的起因、苦的止息與導向滅苦的八聖道。
誠然,這是平安的歸依處,
是最上的歸依處。
依此歸依處,人們得以解脫一切苦。
無比真理
世間和世間的生因
世間之滅的幸福和他的方便之道
未知真谛時
人是癡迷的
於諸道之中,八聖道最勝;
這是唯一的道路,
再無其他知見清淨之道。
實踐此道能令魔王迷惑。
實踐此道,你將能滅苦。
戒律
親近惡戒者不與持戒的爲友,
無知者不見犯事的過咎,
充滿邪見思維,諸根不防護,
此人必然生起“退分戒”。
悅于此世有戒的成就,
對于業處無意作精勤,
以戒自滿,更不向上努力,
這是比丘的“住分戒”成就。
圓滿了戒,更加爲定而努力,
這是比丘的“勝分戒”成就。
不以戒爲滿足,更爲出離而努力,
這是比丘“決擇分戒”的成就。
佛教給予善男子的住處,
除了戒,
更無別的了。
戒德的份量,誰能說的盡呢?
衆生的垢穢,
不是恒河、夜摩那河、沙羅婆河,
亦非沙羅伐地河、阿羯羅伐地河,
也不是摩喜河、瑪哈奈地河的流水,
所能洗得清淨的,
唯有戒水,能清淨有情的塵垢。
不是帶來有雨之雲的涼風,
亦非黃色的旃檀,首飾的明珠,
也不是明月照射柔和的光輝,
能使此界衆生熱惱的安甯,
唯有善護聖戒能使熱惱究竟的清涼。
戒香不但順風送,也得逆風熏
哪裏還能找到這樣的香呢?
爲升天的階梯,入涅磐的城門,
哪裏還有別的可以比擬戒的呢?
國王雖然盛飾摩尼珠,
不如行者以戒莊嚴的光輝。
戒能摧毀自責等的怖畏,
具戒常生名望與笑顔。
戒爲諸德的根本,一切罪惡的破壞者。
智慧的認識
世間一切的暴流,念是他們的防禦;
我說諸流的防護,他們當以慧來遮。
實際只是名與色,
沒有人和有情的存在;
空如造作的木偶,
一團苦,如草木。
諸行無常、諸行是苦、諸法無我。
當以智慧知見這點時,
他就會對苦(即五蘊)感到厭倦。
這即是朝向清淨之道。
色、受、想、行、識五蘊身心實在是無常、是苦、是病、是癰、是箭、是惡、是疾、是他、是毀、是難、是禍、是怖畏、是災患、是動搖、是壞、是不恒、是非保護所、是非避難所、是非皈依處、是非去皈依法、是無、是虛、是空、是無我、是無樂味、是過患、是變易法、是不實、是惡之根、是殺戮者、是不利、是有漏、
是有爲、是魔食、是生法、是老法、是病法、是死法、是愁悲苦憂惱法。
簡而言之,色、受、想、行、識五蘊身心實在是無常、苦、無我之法。
常念破除自我的見,
觀察世間的空,可以超越于死。
這樣的觀察世間者,
是不會給那死王看見的。
最後的成就
如恐怖的迅雷擊于石山,
如疾風的吹火燒去野林,
如光熱的日輪照破黑暗。
這樣修慧,摧破長時的隨纏
以及給與一切不利的煩惱之網。
當知這是現世可得的功德。
無滯著之行的比丘,
他不示自己于諸有之中,
養成于遠離之意,說那是他的涅槃
不安者安,涅槃爲所緣,唾棄世間樂,
是清淨寂靜最上的沙門果。
(沙門之果)甜如蜜,
以有食素淨樂可意極可意的甘露而滋潤。
這聖果之樂是無上樂,
因爲是智者修慧的所得,
所以才能嘗此聖果的樂味。
佛陀說:諸比丘!法只是有爲或無爲
與此諸等法者,離欲稱爲最勝
既驕的粉碎,渴的調伏
阿賴耶識的破滅
輪回的摧破
愛的除去
離欲、滅與涅磐
佛所示涅磐實爲真理.....彼岸.....極難見,不老、不變、無戲論、不死、
平安、安穩、未曾有、無災、無惱、清淨、洲渚、安全處及洞窟。
贊詞
我在這裏贊美純潔,
這個名詞歸于已逝的佛陀。
古代的道者走完了世間的道路,
離欲的城市是他的居所。
菩提樹下的智慧,
就象大地一樣無法超越,
勝利者在鹿野苑發出了獅子吼聲。
純潔者,
如皎潔的月亮在天空自由行走,
偉大的佛陀已經走完了全程。
智慧的流水,
從那天開始,在以後的時日裏,
帶動有福者進入無死的海域。
Buddha sasanam ciram titthatu。
願佛法長住於世
清涼有情的熱惱。
《基本課文五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