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基本课文五篇

  基本课文五篇

  徐 均

  引 子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

  对于无法入睡的人,黑夜实在漫长;

  对于疲惫的旅人,一由旬也非常的遥远;

  对于不知道正法的人们,生死轮回更加漫长。

  但知道此身心如同水泡般无常,如海市般没有实质。

  他就将斩断魔王之花,脱离死亡之魔的视线。

  这就是我们的佛陀所教导我们的正法。

  因此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

  佛 陀

  礼敬佛陀!

  拘萨罗国迦毗罗卫的王子。

  在喜马拉雅山麓旁的兰毗尼园的出生。

  在神圣恒河旁的菩提伽耶的树下发现无常。苦。无我和涅磐的真理,

  净化了自己的心灵,证达究竟解脱的阿罗汉果,完成了人生的目的。

  在鹿野苑向世界击响真理的法鼓,并为世界建立佛教的共修团体--僧伽。 

  在库西那拉的皇家娑罗树林间向世界的告别,在告诫众比丘说: 

  “比丘们!我告诉你们,不要自负,观察一切法都是无常变化的。大家应该各自精勤观察,以彻底证取(解脱)道果。”后般涅磐而至于永恒。

  他自悟成正觉、他是大阿罗汉、正等正觉者三明和十五法行的具足者、

  善逝者、世间实解者、无上的降伏者、人天的导师、佛陀、巴格瓦底,

  他以卓绝的精进力和如实智慧亲证世间和出世间的真理,并以此教导人天有情成就至善,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他教导的法是善良的法, 自己可以检验,不受时空限制,是值得学习的,

  可以清凉内心烦恼引起的炽热,有明确的道路及次第,唯是自己证知的。

  他所建立的僧伽是真理法义的实践者,自己坚定的圆满的梵行,并以此法利益人天。

  他的后辈弟子是善行道的,是正直行道的,是真理行道的,也是正当行道的,

  包括四双八辈的佛陀弟子,是可供养者,可供奉者,可布施者,可礼敬者,

  是世间无上的福田。

  慈 悲

  佛陀说:“忍辱是最高的苦行,容忍是最上的涅磐。具有忍力的强军,我说彼为婆罗门。忍辱无有胜。”

  以心遍察一切的方向, 不见有比自己的可爱;

  他人都是爱他自己的,爱自己的不要害他人。

  一切爱我的,一切怨恨我的,一切与我并无关系的有情,愿他们远离灾难,

  他们的喜悦就是我的喜悦,愿他们与我一起证得慈心的禅悦,

  常自享用没有灾难的无比欢乐。

  一切爱我的,一切怨恨我的,一切与我并无关系的有情,愿他们脱离身心的苦痛,

  他们的喜悦就是我的喜悦,愿他们与我一起证得慈心的禅悦,

  常自享用没有苦痛的无比欢乐。

  一切爱我的,一切怨恨我的,一切与我并无关系的有情,愿他们安乐无苦,

  他们的喜悦就是我的喜悦,愿他们与我一起证得慈心的禅悦,

  常自享用自爱爱他的无比欢乐。

  愿一切有情、一切有息者、一切生物、一切人及一切有生命者常得愉悦。

  佛陀的弟子应该常常醒觉,不论昼夜都乐於培育对一切众生的慈爱。

  身体不净的真相

  我们的身体是由下列诸物组合而成: 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骼、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肠道、肠间膜、胃中物、排泄物(粪便)、脑、胆汁、痰、脓、血液、汗液、脂肪、泪、膏脂、唾液、鼻涕、关节滑液、尿液等等如此而已。

  假使这身体不注意刷牙、洗脸、沐浴、穿衣等,或者如生来一样的蓬头散发去从村至村,从国至国的游行,则于国王、清洁垃圾者、乞丐等之间是同一厌恶之身,没有什么差异的。只是在此身上用牙刷和洗脸等清除其齿垢等,用各色的衣服遮蔽其羞部,涂以各种颜色的涂料,饰以花等各种装饰品,然后执取“我”,或“我的”,如是作成其形式而得其地位。

  所以男子喜爱女人,女人喜爱男人。依真理来说实在无少许值得喜爱之处。只因为无明的黑暗所笼罩而生贪染,执取其身体为喜、爱、常、乐、我而已。 

  所以有智慧的人,在死人、或活人的身上,除去净性之想,当见污秽之身的自性。

  此身像粪一样的臭,象尸体一样的不净,为愚夫所喜爱,为具眼者所呵弃。这个臭秽之身,那知是个湿皮囊,有九门的大疮伤,常有不净的奔放。若把此身的内部,翻过外面来,就要拿根棒,才能把乌鸦和野狗赶开。 

  无 常

  昼夜的过去,生命的消逝,人寿的减少,如小川的流水。

  如成熟的果实,怕早晨的脱落。生的人,常有死的惧怕。

  人们的生命,犹如陶师所造的土器,无论大小、烧未烧,最后终至于毁灭。

  犹如草尖的晨露,太阳上升而消失,人们的生命也是这样。

  在这世上,人生无归属,不可知,烦恼而短促,充满痛苦。

  幼者和长者,愚者和智者,所有的人都受死神控制,所有的人归宿都是死亡。

  当他们在死神控制下,前往另一世界时,父亲救护不了儿子,亲人救护不了亲人。

  亲人嚎淘大哭,眼望着一个人、一个人被带走,就像牛进屠场。

  征服了整个的大地,施了一百俱胝的具福者,到了临终的时候,只得半个庵摩罗果的权力。

  便是那个同样的身体,到了福尽的时候,也要去见死的面,无忧阿育王也有忧的境地。

  譬如高耸入云的大石山,周围展转,研碎四方,老死对于众生类:

  刹帝利与婆罗门,吠舍,首陀,旃陀罗与波孤沙,一切都粉碎,谁也不能逃。

  老死的境域,没有象车步兵用武的地方,或以咒语战术及财贿,也无可能战胜他。

  因此我的死亡也是必然的,生命却是不定,我生命的终点即是死亡。

  无比真理

  发现

  圆月日,

  在夜将消失时,

  佛陀在菩提树下达到了完美的觉悟。

  古代的道者,

  在佛陀智慧的引导下,

  获得无比的解脱。

  今天,

  我们也行在,

  那古代的完美者所走过的大道上。

  归依处

  无论是在虚空中、海洋里、

  山洞内或世上任何地方,

  都无处可令人逃脱死亡。

  当面对这一怖畏时,

  人们寻求种种归依处:

  高山、森林、公园、树木与寺院。

  但这些都不是平安的归依处,

  不是最上的归依处。

  人们不能依此归依处而解脱一切苦。

  归依佛法僧者,以道智得见四圣谛,

  即苦、苦的起因、苦的止息与导向灭苦的八圣道。

  诚然,这是平安的归依处,

  是最上的归依处。

  依此归依处,人们得以解脱一切苦。

  无比真理

  世间和世间的生因

  世间之灭的幸福和他的方便之道

  未知真谛时

  人是痴迷的

  於诸道之中,八圣道最胜;

  这是唯一的道路,

  再无其他知见清净之道。

  实践此道能令魔王迷惑。

  实践此道,你将能灭苦。

  戒律

  亲近恶戒者不与持戒的为友,

  无知者不见犯事的过咎,

  充满邪见思维,诸根不防护,

  此人必然生起“退分戒”。

  悦于此世有戒的成就,

  对于业处无意作精勤,

  以戒自满,更不向上努力,

  这是比丘的“住分戒”成就。

  圆满了戒,更加为定而努力,

  这是比丘的“胜分戒”成就。

  不以戒为满足,更为出离而努力,

  这是比丘“决择分戒”的成就。

  佛教给予善男子的住处,

  除了戒,

  更无别的了。

  戒德的份量,谁能说的尽呢?

  众生的垢秽,

  不是恒河、夜摩那河、沙罗婆河,

  亦非沙罗伐地河、阿羯罗伐地河,

  也不是摩喜河、玛哈奈地河的流水,

  所能洗得清净的,

  唯有戒水,能清净有情的尘垢。

  不是带来有雨之云的凉风,

  亦非黄色的旃檀,首饰的明珠,

  也不是明月照射柔和的光辉,

  能使此界众生热恼的安宁,

  唯有善护圣戒能使热恼究竟的清凉。

  戒香不但顺风送,也得逆风熏

  哪里还能找到这样的香呢?

  为升天的阶梯,入涅磐的城门,

  哪里还有别的可以比拟戒的呢?

  国王虽然盛饰摩尼珠,

  不如行者以戒庄严的光辉。

  戒能摧毁自责等的怖畏,

  具戒常生名望与笑颜。

  戒为诸德的根本,一切罪恶的破坏者。

  智慧的认识

  世间一切的暴流,念是他们的防御;

  我说诸流的防护,他们当以慧来遮。

  实际只是名与色,

  没有人和有情的存在;

  空如造作的木偶,

  一团苦,如草木。

  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无我。

  当以智慧知见这点时,

  他就会对苦(即五蕴)感到厌倦。

  这即是朝向清净之道。

  色、受、想、行、识五蕴身心实在是无常、是苦、是病、是痈、是箭、是恶、是疾、是他、是毁、是难、是祸、是怖畏、是灾患、是动摇、是坏、是不恒、是非保护所、是非避难所、是非皈依处、是非去皈依法、是无、是虚、是空、是无我、是无乐味、是过患、是变易法、是不实、是恶之根、是杀戮者、是不利、是有漏、

  是有为、是魔食、是生法、是老法、是病法、是死法、是愁悲苦忧恼法。

  简而言之,色、受、想、行、识五蕴身心实在是无常、苦、无我之法。

  常念破除自我的见,

  观察世间的空,可以超越于死。

  这样的观察世间者,

  是不会给那死王看见的。

  最后的成就

  如恐怖的迅雷击于石山,

  如疾风的吹火烧去野林,

  如光热的日轮照破黑暗。

  这样修慧,摧破长时的随缠

  以及给与一切不利的烦恼之网。

  当知这是现世可得的功德。

  无滞着之行的比丘,

  他不示自己于诸有之中,

  养成于远离之意,说那是他的涅槃

  不安者安,涅槃为所缘,唾弃世间乐,

  是清净寂静最上的沙门果。

  (沙门之果)甜如蜜,

  以有食素净乐可意极可意的甘露而滋润。

  这圣果之乐是无上乐,

  因为是智者修慧的所得,

  所以才能尝此圣果的乐味。

  佛陀说:诸比丘!法只是有为或无为

  与此诸等法者,离欲称为最胜

  既骄的粉碎,渴的调伏

  阿赖耶识的破灭

  轮回的摧破

  爱的除去

  离欲、灭与涅磐

  佛所示涅磐实为真理.....彼岸.....极难见,不老、不变、无戏论、不死、

  平安、安稳、未曾有、无灾、无恼、清净、洲渚、安全处及洞窟。

  赞词

  我在这里赞美纯洁,

  这个名词归于已逝的佛陀。

  古代的道者走完了世间的道路,

  离欲的城市是他的居所。

  菩提树下的智慧,

  就象大地一样无法超越,

  胜利者在鹿野苑发出了狮子吼声。

  纯洁者,

  如皎洁的月亮在天空自由行走,

  伟大的佛陀已经走完了全程。

  智慧的流水,

  从那天开始,在以后的时日里,

  带动有福者进入无死的海域。

  Buddha sasanam ciram titthatu。

  愿佛法长住於世

  清凉有情的热恼。

  

  

《基本课文五篇》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缘起法之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