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法,有漏法的世間因果是正確之後,同理推得出世間因果亦是正確無誤的。因爲此有故彼有,集的因有了,便有苦的果;由世間集苦的因果(此有故彼有),導致出世間滅道的因果(此無故彼無)。研究四聖谛這種解脫出世間的正見要建立在緣起,何謂緣起?苦、集是緣起和合,滅、道亦是起和合,用此有故彼,此無故彼無的觀念便能融合四聖谛的緣起。只要是正常人就能感受世間八苦,阿含經即是談每個人身心所面臨的問題。
從宗教的生命解脫來看,人類愈來愈墮落,道德亦趨沒落,古代的人之生命價值觀較有追求生命永恒不朽的觀念。希臘哲學亦有追求永恒的想法,但它到最終卻以爲只用思辨法便可解決生命問題;中國春秋以前的士大夫亦有安身立命的哲理,生命不朽的肯定。近代科學的發達便用來解決一切的問題,此稱爲泛科學,但以科學帶動的人文學、宗教學不談論價值觀,而是價值中立的,即不談生命意義。故前說的沒落指人人以科學觀而將生命局限在短暫的一生,不同于古代人類對生命死後留有很大的空間。事實上,目前科學尚無法觸及宗教的某些境界。近來歐美學者提倡人文研究不能再只用考證文獻的科學方法來研究之,實因發現從前的方法有缺失,不見得能真正表現出人文研究的價值,故須停止目前發展已趨完全的考證工作,轉而向人文價值的探究,簡言之就是探討生命最初及最後的意義。阿含經中雖有太多了生死的觀念,但在今日的我們最好以同情的眼光來看二千多年前古印度人的生命觀,因爲他們的觀念全在追求生命的不朽及永恒。基本上,佛教對生命的解脫仍與其他宗教站在相同的出發點上,認爲生命要快樂宗美,則需解脫,所以涉及了生死問題,但不同的是條件和法。佛法是肯定六道中的人道,肯定我們所處的娑婆世界就是個修行的好地方,無需另覓天堂,而阿含經中修行的方法就是肯定人間及“人身難得”。
雜阿含(七六六)經當舍利弗尊者向佛陀請問聖賢所得到的禅定叁昧是如何得來時,佛陀答道:有七種正確的修道是聖賢得叁昧禅定的根本,即有了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精進)、正念之後才能進入正定,故前七項不正確的話,正定亦將有誤,更不可能證果。何謂正見?破除那些邪見、煩惱之後才可謂得初果或得正見?得正見者會表現那些行爲?在阿含經裏對這些均有清楚的描述,甚至從初禅到四禅的現象,從初果到四果的境界亦都詳述。所以若將四阿含研讀一番的話,則清晰的概念,同時更能發現大乘經典、論典大多從四阿含的觀念而來,例如,大智度論是四阿含經的衍伸,連典故都一樣。得正見者,爲阿含經中所謂的四證淨,即對四種現象、四種境界是清淨不疑不惑的,此四證淨爲對佛、法、僧、戒證悟到清淨的信心,這種人叫須沱洹向,是將進入初果(須沱洹)的人。證初果的人能斷叁結: (1)身見:即自性見、我見。
(2)戒禁取:錯誤的宗教行爲。(有些宗教儀式或表征物,只是方便引導,不可當修行的了義。)
(3)疑:對佛、法、僧、戒彷徨困惑。
現在說明佛、法、僧的真義。“佛”非偶像、權威、依賴,但爲何又要歸依佛?實因佛爲先知先覺、功德圓滿、福慧具足,是人天導師,人間因佛出世才有佛法,我們今日享受釋迦佛遺留下來的佛法,更要懷有感念的心情。“法”是指從此岸到彼岸,煩惱的解脫,得到清涼。從早期來看法是四聖谛、八正道,但後來的翻譯愈來愈多,有八萬四千法、了義不了義,究竟與方便...,那麼到底法是什麼?要歸依何種法門?事實上法“不生不滅、法爾如是”。佛出人間、佛不出人間,佛已離開人間,法本來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法性常在、法爾如是,如此才真正契入實相正知正見。“僧”意爲衆,應包含七衆弟子,故近來有人以爲在家人亦可稱爲僧伽,不專屬出家人之稱,這樣才能避免像婆羅門教的階級觀念。事實上,以崇拜僧人的心態去歸依、禮拜他們的觀念的確是錯誤的,但若拜居士爲師而代替叁寶,則在今天來說仍屬謗叁寶,因拜師雖可,但不能完全取代叁寶的角色。此意非指僧尊俗卑,而是在緣起的世俗谛之中,仍要有倫理觀,宗教的倫理觀是遵循叁個道德原則的:
(1)自增上:歸依佛。
(2)法增上:歸依法。
(3)世間增上:歸依僧。
七衆之中真可爲歸依師的共有比丘、比丘尼,而未受具足戒的沙彌、沙彌尼不論出家多久或年歲多大,都無資格當歸依師,且非一旦成爲比丘就可馬上當歸依師,而是要懂佛法、有戒、定、慧、有知見者才堪爲依止師,故不會說法的比丘、比丘尼亦不可爲依止師。至于居士能否講經說法,能否成立居士林?印老的說法是在二種條件下是可允許的:
(1)從人來看:需是有德有望的居士,如李炳南居士。
(2)從財來看:弘法所需的錢財需合乎佛製,因爲其屬四方僧物,故不能取回家當私用。出家人亦如,此除了叁衣一缽外,信徒供養的財物均屬常住的,只能取幾百元買日用品及車費。另外,居士講經說法之前要先稱念叁寶,功德回向一切衆生,且在爲僧人講經說法時需依佛教倫理與僧人平座或坐下座。所以歸依佛是對生命人格完美的認同、歸屬,歸依法是對真理解脫的不二法門之認同歸屬,歸依僧是對一清淨和合的群衆組合之認同歸屬。
再來是論出家、在家的色角分別:出家人的正業正命應是勤修戒、定、慧、經律、論。弘法爲家務、利生爲事業,隨緣托缽、受供養才是本分清淨的出家人,而非放棄修習,參與在家人即可做的社會福利事業爲最終目標。在家人的正業正命有四點:
(1)方便具足:即正當的謀生之道、一技之長。
(2)守護具足:守護所賺的財富,按佛陀所示的四分製善處理之。
(3)善知識具足:人一輩子中最好的寶物非財産,而是良師益友。因人的本性非惡,只受環境、朋友的影響,故不可不慎。
(4)正命具足:居士過活養家的經濟來源要正。嚴格說來、捕魚、賣酒、騙術等職業在佛家的觀點是非正命的。
修行人一定要具備正見、正業、正命,若不合乎叁者,不可能有正定,更不可能證初果,其中最重要的爲正見。就世間正見來說是信因果、信業報、信善惡、信聖凡,由世間正見中肯定叁寶及戒律而得清淨的信心。阿含經雲:若一在家人對叁寶得清淨信心,則求福得福,求壽得壽,所願皆得。就出世間正見來說是觀緣起。真正證得緣起能破叁見,破叁見者即證初果。破自性見的方法緣起: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離有無二邊而求中道,是爲破自性見。凡是有均爲因緣有,無均爲因緣無,沒有斷滅的無,也沒有實體的有。經雲: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緣起即性空,性空即緣起;空性即真谛。阿含經雲:緣起是俗谛,是五蘊、十二處的有爲法,有爲法必是生滅法、生滅法必是染汙、有漏,但有爲法的生滅可導入不生不滅的無爲法,故有雲“色即是空”。
讀阿含經可強烈感受到人間佛教的真實性,因其所載之地點、人物均是真實的當代史實。人間的佛陀事實上亦每天托缽、乞食過日子,是人格化的佛陀,阿含經記載人間佛陀曰:“世尊是否爲代天行道者?”佛答:“我亦是數。”,由此更能表現阿含經肯定佛出人間,諸佛非在天上成佛。增一阿含經雲:“人間于天,則是善處。”人間到底是比天上適合修行的。
《阿含經與人間佛教》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