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經與律部中的阿波陀那
第一節 阿含經中的阿波陀那
一、十二分教與四阿含
所謂九分教、十二分教是就經典的文學形式,或教法的分類而言,且是逐漸形成而後組成的。日人前田惠學博士,將九分教,十二分教發展的階段分爲叁:
〈1〉九分教之前五支〈修多羅、祇夜、記說、伽陀、自說〉
〈2〉九分教之後四支〈如是語、本生、方廣、未曾有經〉
〈3〉十二分教之叁支〈因緣、譬喻、論議〉
可知是先有九分教,再加上叁支而有十二分教的。但是“因緣、譬喻、論議”這十二分教中的叁支,也並不是九分教以後才有的,它們的形式應已隱含其中,只是沒有獨立成支,由九分而十二分,應是覺得九分教的分類還不夠詳盡,因此加以補充細分,而成十二分教。(2)
至于九分教與四阿含的關系,印順法師認爲二者應是同時發展的(3)。四阿含中最早結集成書的雜阿含,全經是由叁大部類組成,此叁大部類即相當于九分教中的“修多羅”、“祇夜”、“記說”叁部分。至于九分教中“本事”、“本生”、“方廣”、“希法”的次第成立,則是編入長、中、增壹阿含中。因此,九分教成立,四部阿含不久也集成了(4)。至于屬于十二分教中的後叁支〈因緣、譬喻、論議〉,則在第二結集後,部派的分化、律部的集成、論部的成立時,因叁藏聖典的實際情況,已不是九分教所能該攝,于是成立“因緣”、“譬喻”、“論議”叁分,完成十二分教最後定論。
然現存四阿含皆已不是成立當時的原型,且其中皆有十二分教的名稱。現存四阿含應是在部派時代,受部派不同傳持的影響而有不少變更的四阿含(5)。此四阿含依成立時間的早晚是;《雜阿含》、《中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6)。《雜阿含》包含了“修多羅”、“祇夜”、“記說”叁部分,《中阿含》之編纂則攝收很多失去十二分教獨立的形態,而“阿波陀那”即初攝收于“中阿含”中(7)。長阿含中唯有“本行經”與“大本經”是阿波陀那,至于最晚成立的《增一阿含》,除已含有大乘思想外,並編入了衆多的“阿波陀那”(8)。
由于十二分教在四阿含的文句中,並沒有明文可證其是屬于十二分教之某一分。因此吾人只宜就論書中所舉四阿含中阿波陀那的例子,以及就四阿含的內容,推測出含有阿波陀那性質的部分。茲分述于下:
二、論書中四阿含中的阿波陀那
《大毗婆沙論》及《大智度論》中所舉阿波陀那的例子,在前一章有關阿波陀那的定義時,均已分別討論。共有屬于《長阿含經》中的〈大本經〉、〈遊行經〉;屬于《中阿含》的 〈長壽王本起經〉、〈中本經〉;至于沙門二十億修行的故事,則在《中阿含》卷二九〈一二叁〉經;《雜阿含》卷九〈二五四〉經;《增壹阿含》卷十叁〈3〉經中,皆可見到。這些阿含中的阿波陀那,都是〈1〉:言現世之事爲主,且是對某一行爲做故事性、情節性的描述。〈2〉:多有教化作用,且除了《中阿含》中本經中阿那律本生溯及前生業行外,沒有因果業報之說。
叁、〈雜阿含〉中的阿波陀那
《雜阿含》經雖是由〈修多羅〉、〈祇夜〉、〈記說〉叁部分組成(9)然仍有穿插一些簡短故事 ,再就故事闡發佛理,形式似“阿波陀那”者。如:
〈一〉卷五○〈一叁叁○〉經中,敘述有一山鬼,趁尊者舍利弗新剃須靜坐入定時,以手打舍利弗之頭,此山鬼以此惡行即時墮地獄中;尊者大目連聞舍利弗被山鬼打頭,即來慰問,並贊歎舍利弗之大德大力,因爲山鬼若以手打山,山即碎如糟糠,而舍利弗被打竟能無有損傷大苦。爾時世尊即就此事,而以偈教化比丘們,言舍利弗因心如剛石,是以能無苦痛。做爲一經主旨所在,而結束全經(10)。
〈二〉卷四十六〈一二叁二〉〈一二叁叁〉經,是波斯匿王向佛敘說舍衛國長者摩诃男,家財巨富,卻對人對己異常悭吝的種種舉止行爲;並于摩诃男死後,向佛問摩诃男何以巨富而悭吝,且無子息之因。佛爲波斯匿王訴說摩诃男過去世所作業行,並言摩诃男死後已入 地獄受苦的今世惡行;佛說畢後並以偈言罪福之業,做爲一經之主旨(11)。
〈叁〉卷四○〈一一○七〉經,敘述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一醜陋夜叉鬼坐于帝釋空座上 ,叁十叁天見之,鹹各嗔怒,隨諸天嗔愈盛,夜叉鬼貌即漸轉端正,帝釋因知此鬼是嗔恚對治鬼,乃合掌恭敬呼此夜叉,隨帝釋的恭敬謙虛,夜叉鬼漸漸隱沒,終至消失。佛以此故事告知比丘帝釋行慈之事,並勉諸比丘應效法帝釋慈心不嗔之德(12)。
四、《增一阿含》中的阿波陀那
北傳《增一阿含》共五一卷,四七二經,是大衆部經師所傳的聖典,東晉時瞿昙僧伽提婆所譯。《增一阿含經》中已含有大乘的思想,經中並編入了衆多的“譬喻”(13)。這衆多的“譬喻”〈avadana〉 ,包括了有關佛生平的事迹;及與佛有關的事件;佛弟子的事迹;居士的事迹,諸天的事迹等等。茲述于下:
〈一〉成佛之道:卷二叁〈八〉經中,敘述佛告諸弟子昔未成佛前,嘗以六年行種種苦行,至形神勞瘁然不得開悟,後舍苦行依聖賢四法──戒律、叁昧、智慧、解脫,終成無上正 等正覺,自識無始劫來之宿命。最後佛並訓誡諸比丘當勤修聖賢四法。此經主旨在佛以自己修行的經曆爲例證,來指示比丘苦行的徒勞無益,以及正確的修行方法(14)。
〈二〉降魔:卷叁八〈五〉經中,佛以自己未成佛時坐于菩提樹下降魔的經過做爲例證, 對諸比丘闡明“法猶尚滅,何況非法”之意旨(15)。
〈叁〉毗舍離城:卷叁二〈十一〉經,敘述毗舍離城人民爲鬼神所害,死亡不可稱計,于是毗舍離城人民共推其城聲名最大的長者,往王舍城請世尊前來,然世尊已先受阿阇世王結夏 安居供養之邀,若非阿阇世王肯首,諸佛世尊言無有二,不克前往毗舍離城。然慈悲的世尊仍教導焦慮的最大長者勸說阿阇世王之法,最大長者如佛所教,告知阿阇世王世尊授記其未來久遠世時,當得成辟支佛,阿阇世王歡欣踴躍,遂允最大長者的請求。世尊入毗舍離城時,有二千五百寶蓋懸空供養,世尊因阿難之請,遂說明一段得寶蓋供養的過去因緣,並訓勉阿難“當求方便,供養諸佛世尊”。佛入了毗舍離城,一切惡鬼羅刹皆悉自動離去,人民悉得病愈安樂。此時六師外道欲與佛競,佛弟子輸盧尼比丘尼于六師前現神通變化,黜斥六師,爲佛贊歎。
此經純是敘述佛由王舍城至毗舍離城的經過,然中間穿插一段本生故事,做爲教訓的作用,全經可說是“譬喻”〈本生〉的形式(16)。
〈四〉佛將涅槃:卷叁七〈叁〉經,敘述佛離開毗舍離城,至拘屍那竭國,將入涅槃的經 過。其中著重在世尊最後度化衆生的經過(17)。
〈五〉琉璃王滅釋種之事:卷〈二〉經,詳述琉璃王滅釋種的前因、過程,以及後果。諸比丘並問佛琉璃王滅釋迦族,佛無法挽救並頭痛的因緣。佛遂說明自己、琉璃王與釋迦族本生因緣之事。最後並訓勉諸比丘當慎護身口意行。此是“譬喻本生”的形式(18)
〈六〉提婆達多欲害佛事:卷九〈五〉經,敘述提婆達多勸誘阿阇世王以五百醉象蹋蹈害 佛,然佛以大威德神力降服群象之事。卷四七〈九〉經,則先敘述提婆達多向佛及諸大弟子求學神通之事,中間亦敘述提婆達多嗾使阿阇世王以五百醉象害如來,複又十指塗毒欲害如來,以此罪業即身入地獄。阿難悲泣,佛爲阿難說提婆達多未來劫中之經曆,及最後 身當成辟支佛事。目連並持佛語往地獄撫慰提婆達多,提婆達多並請目連代己向世尊、阿難請安。是非常生動的“譬喻授記”故事(19)。
〈七〉佛生忉利天,又從天而降之事:卷〈二八〉〈五〉經,敘述帝釋請佛至忉利天爲母 說法,時有二惡龍興嗔恚,不樂沙門在其上飛行,遂放大火風燒世界,佛允目連前往降服二惡龍;後佛見弟子放逸遂往忉利天爲母說法叁月,阿那律以天眼遍尋佛不著,人間弟子異常思念佛,遂有優填王,波斯匿王恭塑如來形像,爲世間有如來像之始。後阿那律終觀見佛在叁十叁天,目連代表弟子們前往請佛回世,佛返世時,四衆弟子群集僧迦屍國大池水側爭睹見佛,時優缽華色比丘尼化爲轉輪聖王身,並以爲自己是最先見到佛者,佛則告訴她須菩提已以空性先見如來(20)。
〈八〉阿耨達池大會:卷二九〈二〉經;敘述目連,舍利弗二人展現神通力,目連不及舍 利弗。因舍利弗智慧神通力,是目連所不如的。于時,與會大衆比丘立即對目連産生輕慢之心,佛知大衆心意,遂囑目連展現神通之力,前往東方七恒河沙奇光如來國土,將彼佛國五百比丘持來人間阿耨達池,複再將此五百比丘送回奇光如來佛土。佛複于大衆中稱贊目連是佛聲聞弟子中神足第一(21)。
〈九〉目連、舍利弗先佛而取滅度之事:卷一八經〈九〉經,敘述大目犍連,舍利弗不忍 見世尊涅槃,而先行自取涅槃;其中並敘述大目犍連因宿世業報,被外道梵志打得骨肉糜爛,苦痛不堪;以此示衆生因果必報(22)。
〈一○〉屍利掘長者欲害佛事:卷四一〈七〉經。敘述屍利掘長者聽六師外道之計,欲借供 養佛及衆僧之名,以飯食毒世尊,以大火坑燒世尊,然皆被世尊以神通力化解,並感化屍利掘長者(23)。
〈一一〉難陀登天堂、遊地獄:卷九〈六〉、〈七〉經。描述佛堂弟難陀,出家後仍喜身 穿光耀鮮豔的好衣,腳著繡有金線的好鞋,複抆飾兩目;且不能忘情于俗家妻子,幾度想還俗,佛遂帶難陀上登天堂、下遊地獄,見到自己未來果報,終使難陀有所警惕而精進修行得阿羅漢(24)。
〈一二〉屍婆羅比丘:卷二五〈二〉經,敘述屍婆羅是大富豪月光長者,遍求天地山川鬼 神方得一子,其子生時相貌端正呈桃華色,兩手執無價摩尼寶珠,並能…
《阿含經與律部中的阿波陀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