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言語。月光長者將此現象問于外道尼犍子,尼犍子言此子不祥應殺之。月光長者複問于佛,佛告以此小兒極有大福,將來當爲佛聲聞弟子中福德第一,並爲此小兒取名屍婆羅。後屍婆羅果出家學道得阿羅漢,所到之處諸天人民皆恭敬供養,福德之大,佛弟子中無人能及。諸比丘因問佛屍婆羅比丘有大福德的因緣,佛敘說屍婆羅過去生中,曾至心以珠寶、四事〈布施、愛敬、利人、讀誦經法〉供養毗婆屍如來、式诘如來、毗舍羅婆如來、拘屢孫如來、及諸比丘,並以此誓願常生富貴家,值佛說法,出家作沙門得解脫,全經可謂是“譬喻本生”(25)。
〈一叁〉二十億沙門:卷一叁〈叁〉經,敘述沙門二十億精進修行,乃至腳破流血盈滿路 側,然仍未得解脫開悟,心生退轉。佛知二十億之心意,乃喻以彈琴之譬喻,後終得阿羅漢(26)。
〈一四〉阿那律比丘:卷叁一〈五〉經,敘述阿那律于世尊說法時,在大衆中睡眠受世尊呵責, 阿那律遂向世尊忏悔,並發誓言:永不在世尊前坐睡。後阿那律日夜精進不眠,眼根將壞 ,世尊慰之勸其睡眠,阿那律終是不聽從,續複精進,眼根雖壞然得天眼神通(27)。
〈一五〉鴦掘魔比丘:卷叁一〈六〉經,敘述鴦掘魔殺人無數,後爲佛所降伏披剃出家, 證羅漢果並得六神通。諸比丘問佛原因。佛告諸比丘鴦掘魔過去世中的行業;末了並稱贊鴦掘魔是佛弟子中第一聰明捷疾智者。是“譬喻本生”的形式(28)。
〈一六〉彌勒國土:卷四四〈叁〉經,敘述佛因阿難之請求,請細描述彌勒國土的勝境, 人民壽命福報,以及彌勒佛叁會度化的衆生數日,及彌勒佛本身壽限及遺法流傳壽限;佛並囑四大聲聞弟子──大迦葉、君屠缽、賓頭盧、羅雲不得入涅槃,應護持如來正法,直至法滅盡乃可涅槃,尤其囑咐大迦葉要待彌勒出世,與彌勒會面後方可滅度(29)。
〈一七〉記佛名號經:卷四五〈四〉,佛因諸比丘之問,而敘說過去七佛的姓字名號、壽 命、坐于何樹下而成道,弟子之數等(30)。
〈一八〉鬼打舍利弗:卷四五〈六〉經,此經敘述惡鬼打舍利弗事,與《雜阿含》所述相類(31),唯情節加長描述更加仔細,其中佛贊舍利弗金剛叁昧的威力時,複舉過去世時有二比丘得金剛叁昧,遭人火燒未損毫發之例以證金剛叁昧的可貴。末了佛並感歎舍利弗如樹之花,能莊嚴佛樹。此則由《雜阿含》至《增一阿含》,吾人可發現“譬喻”的成分加重了,更趨向故事性情節性的敘述(32)。
〈一九〉須摩提女:卷〈二二〉〈叁〉經,敘述須摩提女,嫁與事外道的大富豪滿財長者 子,後燒香乞求佛至夫家受供養,佛遂與大弟子們各各展現大神通變化,使一城之人皆歡喜向佛。佛並敘述此須摩提女過去世中供養迦葉如來之宿業福德;末了並訓誡比丘們當成就四法。全經是“譬喻本生”的形式,且譬喻部分描寫充滿神奇變幻,具有非常生動的故事性(33)。
〈二○〉提婆長者:卷十叁〈四〉經,此經內容敘述提婆長者的今生與過去世中事,均與 《雜含經》卷四六〈一二叁叁〉經摩诃男長者相類似;唯最後結尾不同,在摩诃男長者中,佛 以偈語說恭敬布施的福德勉波斯匿王;而提婆長者最後一段,則增加了波斯匿王告釋尊其不願布施諸外道異學,佛則勸波斯匿王不應生分別心,應廣行布施,因一切衆生皆由食得存,波斯匿王聞佛所說,告佛今後當廣行布施,無所吝惜,是譬喻本生(34)。
〈二一〉羅刹鬼國:卷四○〈一〉經,敘述婆羅門以貌美玉女送佛,佛予婉拒,有一爲佛 執扇長老比丘見此女貌美,遂起欲心請佛將玉女給其使喚。佛說女人有九惡法不可受納,遂舉本生故事作說明。敘述佛昔爲馬王,舍利弗爲商主,玉女爲羅刹,長老爲梵摩達王,商主入海采寶遇羅刹女,險遭殺食,後幸得馬王救之。羅刹女複來人間找商主,商主拒斥,梵摩王爲美色所迷,納羅刹女爲妃而爲女所食。佛以此例告誡長老比丘宜戒女色,全經可謂“譬喻本生”(35)。
〈二二〉長壽王:卷一六〈八〉經,此敘述與《中阿含》長壽王譬喻內容類似,且亦是做爲例 證之用,是佛因比丘爭鬥而說,可謂“譬喻本事”(36)。
〈二叁〉叁十叁天之天子:卷廿四〈六〉經,敘述叁十叁天有一天子,命將終時自知將墮畜牲道豬胎受生,憂愁苦惱,後聽帝釋之勸皈依世尊,死後轉生人道,生大富長者家,遇佛出家修行得道(37)。
〈二四〉嗔恚對治鬼:卷四一〈五〉經,佛訓誡比丘們當行慈心,所有嗔恚之心自當消除 ,複舉帝釋與嗔恚對治鬼的故事爲例證,來說明不嗔之德。與《雜阿含經》中所述相類,都是 以帝釋的慈心不嗔爲例,來訓示比丘當行慈道(38)。
〈二五〉波斯匿王作福之事:卷一叁〈一〉經,敘述波斯匿王供佛及比丘叁月,自以功德 不可稱計,功德已辦。佛告波斯匿王生死長遠不可稱計,作福當覺無厭足,遂舉自己過去 生中事迹告之。佛敘述自己昔日爲王,名地主,地主王太子出家成佛號燈光佛,地主王遂 發心于七萬歲中供養佛與比丘,然其供佛功德只在生死中求福,不求解脫,昔日之福今已 不在。佛說完此故事後,複勉勵波斯匿王,要作福無厭並以此福業求解脫生死,勿求生死 中的福業。此時衆中有一迦旃延比丘尼從座中起,贊佛所說,並以自己過去生中,爲使人 名純黑,曾以食物供養飯式诘如來,並發願持此功德,將來之世得佛求解脫;果于今世遇 世尊出家修道證阿羅漢果。波斯匿王聞佛及比丘尼所說,虔誠忏悔改往修來,佛並對大衆 贊美迦旃延比丘是佛聲聞弟子中,第一得信解脫者。全經是“譬喻本生”形式,且“本生 ”有二則(39)。
五、《中阿含經》中的阿波陀那
北傳漢譯的《中阿含》只六十卷、二二二經,是上座系說一切有部經師所傳的聖典,東晉 時瞿昙僧伽提婆漢譯。
《中阿含》中的阿波陀那,除《大智度論》中所述及的“長阿波陀那”──長壽王阿波陀那;及 〈說本經〉中阿那律自敘前生事,並佛爲彌勒授記事外;亦有如下諸經具有阿波陀那的性 質:
〈一〉瞿昙彌經:卷二八〈一一六〉經,敘述佛的阿姨瞿昙彌大愛道,叁次向佛請求出家 學道,佛皆不允,大愛道憂傷憔悴爲阿難所睹,阿難乃代其母大愛道向佛請求,動之以情 ,言大愛道曾親自鞠育世尊,佛遂訂立諸種女人出家學道應禮敬比丘的戒律,允大愛道及 女子出家;後大愛道修行有成年高德邵,複央阿難代她向佛請求,凡是年少新學晚後出家 的比丘,應向比丘尼頂禮承事;爲佛所诃止,佛並向阿難敘說允許女人出家對佛教的種種 損害(40)。
〈二〉賴吒惒羅經:卷叁一〈一二八〉經,敘述賴吒惒羅欲出家學道,父母不舍百般勸慰 ,然賴吒惒以絕食抗之,終得出家學道證得阿羅漢,過十年而返家見父母,父母初不識而 以禿頭沙門斥逐之,後知是賴吒惒,則以錢財女色百般誘其還俗,賴吒惒終不爲所動;後 賴吒惒並以佛法開示拘牢婆王(41)。
〈叁〉沙門二十億經:卷二九〈一二叁〉經,敘說二十億精進修行,不得開悟遂生退心, 佛告以彈琴之喻,教示其修行之法。二十億受教修行得阿羅漢;來到佛前自說境界,蒙佛印可。(42)
〈四〉鹦鹉經:卷四四〈一七○〉經,敘述佛至鹦鹉摩納子家乞食,鹦鹉家有白狗在大床 上金槃中食,見佛即向佛吠叫,佛斥白狗,白狗即生大恚下床不飲不食,鹦鹉回家見狗如 此,即怒氣沖沖來質問佛,並問佛白狗前世與其關系;佛告鹦鹉白狗前世是其父;鹦鹉回 家詢問白狗,白狗以動作告示確是其父,並示鹦鹉寶藏之處,鹦鹉得寶歡欣踴躍來見佛, 並向佛請問因果業報之事,佛詳細爲其開示(43)。
〈五〉郁伽長者經:卷九〈叁八〉經,敘述郁伽長者見佛其醉自醒,從佛受戒之事(44)。
〈六〉蜱肆經:卷一六〈七一〉,敘述蜱肆王以邪見“無有後世,無衆生生”來詢問鸠摩 羅迦葉,在迦葉不斷舉各種善巧比喻爲王開示之後,王終于放棄對“見取、欲取、恚取、 希取、癡取”的執著,而歸依佛法僧爲優婆塞,然蜱肆王以不至心行布施,施以極粗惡的 飲食衣物,命終後生爲樹林中神,方生慚愧懊悔之心,請天帝告閻浮提衆生當誠心自手布施 ;勿如其所爲。此在阿波陀那的故事中,含有許多的譬喻〈upamay〉。(45)
〈七〉降魔經:卷叁○〈一叁一〉經;敘述魔王波旬化作細形入大目犍連腹中,爲目連識 破,波旬遂出來立于目連面前。目連告波旬,過去世時,己亦是魔,名惡;而波旬是其妹 名黑之子;目連敘述己爲惡魔時,令梵志居士將覺礫拘荀如來的大弟子打得頭傷衣裂缽破 ;而己于彼時即身陷地獄受無量苦。目連以己身受苦之事告波旬,波旬聞之心悸恐怖,身 毛皆豎,即向目連忏悔告退,是“譬喻本生”的形式(46)。
《長阿含》中之阿波陀那
《長阿含經》中唯有論書中所舉的〈大本經〉、〈遊行經〉是阿波陀那的形式,余皆不是。
六、小 結
由上述四阿含的研究中可知,《雜阿含》中的阿波陀那,只是粗具阿波陀那的雛型,而其 內容所強調的重點在今世之惡業招感來世的惡果墮入惡道中,如提婆達多、瞿迦梨比丘、 摩诃男長者,山鬼等皆是。
《中阿含》中敘述佛弟子現世的行事,及居士現世行事及本生。《中阿含經》對業報思想的闡 明極爲強調(47),其中符合阿波陀那形式的〈蜱肆經〉、〈鹦鹉經〉等,皆是論 述死後業報的可信。
《長阿含經》的阿波陀那,依論書所言,應是指七佛傳記及佛入涅槃之事,特色在著重諸 佛光輝事迹的描述。
《增壹阿含經》中是四阿含中具有“阿波陀那”最多的一部經,印順法師認爲《增壹阿含經 》,含有大乘思想,且有衆多譬喻的編入,其風格與《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的雜事、藥 事、破僧事時代也大略相近(48)。
《增壹阿含》中的阿波陀那,多敘述佛生平之行迹行事,以及佛弟子、居士的生平行事及 本生。其強調的重點在言前世行業必感今世之果報。往昔所造善惡業,今世必定受善惡果 報。有許多“譬喻本生”的形式出現。
所以,四阿含中的阿波陀那,實已具備了前節在論述論書中的阿波陀那的原始類型及 發展類型兩種形式。也就是展現了阿波陀那的兩大特質:〈1〉聖賢的事迹與風範。〈2 〉因果業報的強調。
注釋
(1)見日人,前田惠學博士《原始佛教聖典成立史
研究》第二編,結論,第 五四九頁。
(2)印順法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五四九頁。
(3)前揭書第七章第二節“四阿含與九分教”。
(4)前揭書第八章第六節“結論”,第六二五頁。
(5)見佛光大藏經阿含藏附錄上冊,日人今津洪嶽先生《阿含經解題》,第叁七八頁。
(6)前揭書,增谷文雄《阿含經總論》,第二叁九頁。
(7)前揭書,第叁七六頁、第叁七七頁。
(8)同胞2)第七六四頁。
(9)同(2),第六二叁頁。
(10)《大正藏》二冊,第叁六七頁中。
(11)《大正藏》二冊,第叁叁七頁中|第叁叁八頁上。
(12)《大正藏》二冊,第二九一頁上|下。
(13)見印順法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十章第叁節第二項“增一依本事 而集成”,第七六四頁。
(14)見《大正藏》二冊,第六七○頁下|第六七二頁上。
(15)見《大正藏》二冊,第七五九頁下|第七六一頁中。
(16)同右,第七二五頁中|第七二八頁上。
(17)同右,第七四八頁下|第七五二頁下。
(18)同右,第五九○頁上|第五九一頁上。
(19)同右,第八○二頁中|第八○六頁上。
(20)同右,第七○叁頁中|第七○八頁下。
(21)同右,第七○八頁下|第七一○頁下。
(22)同右,第六叁九頁上|第六四一頁上。
(23)同右,第七七叁頁下|第七七五頁中。
(24)同右,第五九一頁上|第五九二頁下。
(25)同右,第六八叁頁上|第六八六頁下。
(26)同右,第六一二頁上|第六一二頁中。
(27)同右,第七一八頁下|第七一九頁中。
(28)同右,第七一九頁下|第七二二頁下。
(29)同右,第七八七頁下|第七八九頁下。
(30)同右,第七九○頁上|第七九一頁中。
(31)參考《雜阿含》卷五○〈一叁叁二〉經。
(32)《大正藏》二冊,第七九叁頁上|第七九叁頁下。
(33)《大正藏》二冊,第六六○頁上|第六六五頁中。
(34)同右,第六一二頁下|第六一叁頁上。
(35)同右,第七六九頁上|第七七○頁下。
(36)同右,第六二六頁上|第六二九頁下。
(37)同右,第六七七頁上|第六八○頁中。
(38)同右,第七七二頁下|第七七叁頁中。
(39)同右,第六○九頁上|第六一一頁下。
(40)《大正藏》一冊,第六○五頁上|第六○七頁中。
(41)同右,第六二叁頁上|第六二八頁上。
(42)同右,第六一一頁下|第六一叁頁上。
(43)同右,第七○叁頁下|第七○六頁中。
(44)同右,第四七九頁下|第四八一頁中。
(45)同右,第五二五頁上|第五叁二頁中。
(46)同右,第六二○頁中|第六二叁頁上。
(47)印順法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十章第二節“中長二部分的集成及 其特性”。
(48)前揭書,第十章第二節〈增一依本事而集成〉,第七○五頁。
《阿含經與律部中的阿波陀那》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