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言语。月光长者将此现象问于外道尼犍子,尼犍子言此子不祥应杀之。月光长者复问于佛,佛告以此小儿极有大福,将来当为佛声闻弟子中福德第一,并为此小儿取名尸婆罗。后尸婆罗果出家学道得阿罗汉,所到之处诸天人民皆恭敬供养,福德之大,佛弟子中无人能及。诸比丘因问佛尸婆罗比丘有大福德的因缘,佛叙说尸婆罗过去生中,曾至心以珠宝、四事〈布施、爱敬、利人、读诵经法〉供养毗婆尸如来、式诘如来、毗舍罗婆如来、拘屡孙如来、及诸比丘,并以此誓愿常生富贵家,值佛说法,出家作沙门得解脱,全经可谓是“譬喻本生”(25)。
〈一三〉二十亿沙门:卷一三〈三〉经,叙述沙门二十亿精进修行,乃至脚破流血盈满路 侧,然仍未得解脱开悟,心生退转。佛知二十亿之心意,乃喻以弹琴之譬喻,后终得阿罗汉(26)。
〈一四〉阿那律比丘:卷三一〈五〉经,叙述阿那律于世尊说法时,在大众中睡眠受世尊呵责, 阿那律遂向世尊忏悔,并发誓言:永不在世尊前坐睡。后阿那律日夜精进不眠,眼根将坏 ,世尊慰之劝其睡眠,阿那律终是不听从,续复精进,眼根虽坏然得天眼神通(27)。
〈一五〉鸯掘魔比丘:卷三一〈六〉经,叙述鸯掘魔杀人无数,后为佛所降伏披剃出家, 证罗汉果并得六神通。诸比丘问佛原因。佛告诸比丘鸯掘魔过去世中的行业;末了并称赞鸯掘魔是佛弟子中第一聪明捷疾智者。是“譬喻本生”的形式(28)。
〈一六〉弥勒国土:卷四四〈三〉经,叙述佛因阿难之请求,请细描述弥勒国土的胜境, 人民寿命福报,以及弥勒佛三会度化的众生数日,及弥勒佛本身寿限及遗法流传寿限;佛并嘱四大声闻弟子──大迦叶、君屠钵、宾头卢、罗云不得入涅槃,应护持如来正法,直至法灭尽乃可涅槃,尤其嘱咐大迦叶要待弥勒出世,与弥勒会面后方可灭度(29)。
〈一七〉记佛名号经:卷四五〈四〉,佛因诸比丘之问,而叙说过去七佛的姓字名号、寿 命、坐于何树下而成道,弟子之数等(30)。
〈一八〉鬼打舍利弗:卷四五〈六〉经,此经叙述恶鬼打舍利弗事,与《杂阿含》所述相类(31),唯情节加长描述更加仔细,其中佛赞舍利弗金刚三昧的威力时,复举过去世时有二比丘得金刚三昧,遭人火烧未损毫发之例以证金刚三昧的可贵。末了佛并感叹舍利弗如树之花,能庄严佛树。此则由《杂阿含》至《增一阿含》,吾人可发现“譬喻”的成分加重了,更趋向故事性情节性的叙述(32)。
〈一九〉须摩提女:卷〈二二〉〈三〉经,叙述须摩提女,嫁与事外道的大富豪满财长者 子,后烧香乞求佛至夫家受供养,佛遂与大弟子们各各展现大神通变化,使一城之人皆欢喜向佛。佛并叙述此须摩提女过去世中供养迦叶如来之宿业福德;末了并训诫比丘们当成就四法。全经是“譬喻本生”的形式,且譬喻部分描写充满神奇变幻,具有非常生动的故事性(33)。
〈二○〉提婆长者:卷十三〈四〉经,此经内容叙述提婆长者的今生与过去世中事,均与 《杂含经》卷四六〈一二三三〉经摩诃男长者相类似;唯最后结尾不同,在摩诃男长者中,佛 以偈语说恭敬布施的福德勉波斯匿王;而提婆长者最后一段,则增加了波斯匿王告释尊其不愿布施诸外道异学,佛则劝波斯匿王不应生分别心,应广行布施,因一切众生皆由食得存,波斯匿王闻佛所说,告佛今后当广行布施,无所吝惜,是譬喻本生(34)。
〈二一〉罗刹鬼国:卷四○〈一〉经,叙述婆罗门以貌美玉女送佛,佛予婉拒,有一为佛 执扇长老比丘见此女貌美,遂起欲心请佛将玉女给其使唤。佛说女人有九恶法不可受纳,遂举本生故事作说明。叙述佛昔为马王,舍利弗为商主,玉女为罗刹,长老为梵摩达王,商主入海采宝遇罗刹女,险遭杀食,后幸得马王救之。罗刹女复来人间找商主,商主拒斥,梵摩王为美色所迷,纳罗刹女为妃而为女所食。佛以此例告诫长老比丘宜戒女色,全经可谓“譬喻本生”(35)。
〈二二〉长寿王:卷一六〈八〉经,此叙述与《中阿含》长寿王譬喻内容类似,且亦是做为例 证之用,是佛因比丘争斗而说,可谓“譬喻本事”(36)。
〈二三〉三十三天之天子:卷廿四〈六〉经,叙述三十三天有一天子,命将终时自知将堕畜牲道猪胎受生,忧愁苦恼,后听帝释之劝皈依世尊,死后转生人道,生大富长者家,遇佛出家修行得道(37)。
〈二四〉嗔恚对治鬼:卷四一〈五〉经,佛训诫比丘们当行慈心,所有嗔恚之心自当消除 ,复举帝释与嗔恚对治鬼的故事为例证,来说明不嗔之德。与《杂阿含经》中所述相类,都是 以帝释的慈心不嗔为例,来训示比丘当行慈道(38)。
〈二五〉波斯匿王作福之事:卷一三〈一〉经,叙述波斯匿王供佛及比丘三月,自以功德 不可称计,功德已办。佛告波斯匿王生死长远不可称计,作福当觉无厌足,遂举自己过去 生中事迹告之。佛叙述自己昔日为王,名地主,地主王太子出家成佛号灯光佛,地主王遂 发心于七万岁中供养佛与比丘,然其供佛功德只在生死中求福,不求解脱,昔日之福今已 不在。佛说完此故事后,复勉励波斯匿王,要作福无厌并以此福业求解脱生死,勿求生死 中的福业。此时众中有一迦旃延比丘尼从座中起,赞佛所说,并以自己过去生中,为使人 名纯黑,曾以食物供养饭式诘如来,并发愿持此功德,将来之世得佛求解脱;果于今世遇 世尊出家修道证阿罗汉果。波斯匿王闻佛及比丘尼所说,虔诚忏悔改往修来,佛并对大众 赞美迦旃延比丘是佛声闻弟子中,第一得信解脱者。全经是“譬喻本生”形式,且“本生 ”有二则(39)。
五、《中阿含经》中的阿波陀那
北传汉译的《中阿含》只六十卷、二二二经,是上座系说一切有部经师所传的圣典,东晋 时瞿昙僧伽提婆汉译。
《中阿含》中的阿波陀那,除《大智度论》中所述及的“长阿波陀那”──长寿王阿波陀那;及 〈说本经〉中阿那律自叙前生事,并佛为弥勒授记事外;亦有如下诸经具有阿波陀那的性 质:
〈一〉瞿昙弥经:卷二八〈一一六〉经,叙述佛的阿姨瞿昙弥大爱道,三次向佛请求出家 学道,佛皆不允,大爱道忧伤憔悴为阿难所睹,阿难乃代其母大爱道向佛请求,动之以情 ,言大爱道曾亲自鞠育世尊,佛遂订立诸种女人出家学道应礼敬比丘的戒律,允大爱道及 女子出家;后大爱道修行有成年高德邵,复央阿难代她向佛请求,凡是年少新学晚后出家 的比丘,应向比丘尼顶礼承事;为佛所诃止,佛并向阿难叙说允许女人出家对佛教的种种 损害(40)。
〈二〉赖吒惒罗经:卷三一〈一二八〉经,叙述赖吒惒罗欲出家学道,父母不舍百般劝慰 ,然赖吒惒以绝食抗之,终得出家学道证得阿罗汉,过十年而返家见父母,父母初不识而 以秃头沙门斥逐之,后知是赖吒惒,则以钱财女色百般诱其还俗,赖吒惒终不为所动;后 赖吒惒并以佛法开示拘牢婆王(41)。
〈三〉沙门二十亿经:卷二九〈一二三〉经,叙说二十亿精进修行,不得开悟遂生退心, 佛告以弹琴之喻,教示其修行之法。二十亿受教修行得阿罗汉;来到佛前自说境界,蒙佛印可。(42)
〈四〉鹦鹉经:卷四四〈一七○〉经,叙述佛至鹦鹉摩纳子家乞食,鹦鹉家有白狗在大床 上金槃中食,见佛即向佛吠叫,佛斥白狗,白狗即生大恚下床不饮不食,鹦鹉回家见狗如 此,即怒气冲冲来质问佛,并问佛白狗前世与其关系;佛告鹦鹉白狗前世是其父;鹦鹉回 家询问白狗,白狗以动作告示确是其父,并示鹦鹉宝藏之处,鹦鹉得宝欢欣踊跃来见佛, 并向佛请问因果业报之事,佛详细为其开示(43)。
〈五〉郁伽长者经:卷九〈三八〉经,叙述郁伽长者见佛其醉自醒,从佛受戒之事(44)。
〈六〉蜱肆经:卷一六〈七一〉,叙述蜱肆王以邪见“无有后世,无众生生”来询问鸠摩 罗迦叶,在迦叶不断举各种善巧比喻为王开示之后,王终于放弃对“见取、欲取、恚取、 希取、痴取”的执着,而归依佛法僧为优婆塞,然蜱肆王以不至心行布施,施以极粗恶的 饮食衣物,命终后生为树林中神,方生惭愧懊悔之心,请天帝告阎浮提众生当诚心自手布施 ;勿如其所为。此在阿波陀那的故事中,含有许多的譬喻〈upamay〉。(45)
〈七〉降魔经:卷三○〈一三一〉经;叙述魔王波旬化作细形入大目犍连腹中,为目连识 破,波旬遂出来立于目连面前。目连告波旬,过去世时,己亦是魔,名恶;而波旬是其妹 名黑之子;目连叙述己为恶魔时,令梵志居士将觉砾拘荀如来的大弟子打得头伤衣裂钵破 ;而己于彼时即身陷地狱受无量苦。目连以己身受苦之事告波旬,波旬闻之心悸恐怖,身 毛皆竖,即向目连忏悔告退,是“譬喻本生”的形式(46)。
《长阿含》中之阿波陀那
《长阿含经》中唯有论书中所举的〈大本经〉、〈游行经〉是阿波陀那的形式,余皆不是。
六、小 结
由上述四阿含的研究中可知,《杂阿含》中的阿波陀那,只是粗具阿波陀那的雏型,而其 内容所强调的重点在今世之恶业招感来世的恶果堕入恶道中,如提婆达多、瞿迦梨比丘、 摩诃男长者,山鬼等皆是。
《中阿含》中叙述佛弟子现世的行事,及居士现世行事及本生。《中阿含经》对业报思想的阐 明极为强调(47),其中符合阿波陀那形式的〈蜱肆经〉、〈鹦鹉经〉等,皆是论 述死后业报的可信。
《长阿含经》的阿波陀那,依论书所言,应是指七佛传记及佛入涅槃之事,特色在着重诸 佛光辉事迹的描述。
《增壹阿含经》中是四阿含中具有“阿波陀那”最多的一部经,印顺法师认为《增壹阿含经 》,含有大乘思想,且有众多譬喻的编入,其风格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的杂事、药 事、破僧事时代也大略相近(48)。
《增壹阿含》中的阿波陀那,多叙述佛生平之行迹行事,以及佛弟子、居士的生平行事及 本生。其强调的重点在言前世行业必感今世之果报。往昔所造善恶业,今世必定受善恶果 报。有许多“譬喻本生”的形式出现。
所以,四阿含中的阿波陀那,实已具备了前节在论述论书中的阿波陀那的原始类型及 发展类型两种形式。也就是展现了阿波陀那的两大特质:〈1〉圣贤的事迹与风范。〈2 〉因果业报的强调。
注释
(1)见日人,前田惠学博士《原始佛教圣典成立史
研究》第二编,结论,第 五四九页。
(2)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五四九页。
(3)前揭书第七章第二节“四阿含与九分教”。
(4)前揭书第八章第六节“结论”,第六二五页。
(5)见佛光大藏经阿含藏附录上册,日人今津洪岳先生《阿含经解题》,第三七八页。
(6)前揭书,增谷文雄《阿含经总论》,第二三九页。
(7)前揭书,第三七六页、第三七七页。
(8)同胞2)第七六四页。
(9)同(2),第六二三页。
(10)《大正藏》二册,第三六七页中。
(11)《大正藏》二册,第三三七页中|第三三八页上。
(12)《大正藏》二册,第二九一页上|下。
(13)见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十章第三节第二项“增一依本事 而集成”,第七六四页。
(14)见《大正藏》二册,第六七○页下|第六七二页上。
(15)见《大正藏》二册,第七五九页下|第七六一页中。
(16)同右,第七二五页中|第七二八页上。
(17)同右,第七四八页下|第七五二页下。
(18)同右,第五九○页上|第五九一页上。
(19)同右,第八○二页中|第八○六页上。
(20)同右,第七○三页中|第七○八页下。
(21)同右,第七○八页下|第七一○页下。
(22)同右,第六三九页上|第六四一页上。
(23)同右,第七七三页下|第七七五页中。
(24)同右,第五九一页上|第五九二页下。
(25)同右,第六八三页上|第六八六页下。
(26)同右,第六一二页上|第六一二页中。
(27)同右,第七一八页下|第七一九页中。
(28)同右,第七一九页下|第七二二页下。
(29)同右,第七八七页下|第七八九页下。
(30)同右,第七九○页上|第七九一页中。
(31)参考《杂阿含》卷五○〈一三三二〉经。
(32)《大正藏》二册,第七九三页上|第七九三页下。
(33)《大正藏》二册,第六六○页上|第六六五页中。
(34)同右,第六一二页下|第六一三页上。
(35)同右,第七六九页上|第七七○页下。
(36)同右,第六二六页上|第六二九页下。
(37)同右,第六七七页上|第六八○页中。
(38)同右,第七七二页下|第七七三页中。
(39)同右,第六○九页上|第六一一页下。
(40)《大正藏》一册,第六○五页上|第六○七页中。
(41)同右,第六二三页上|第六二八页上。
(42)同右,第六一一页下|第六一三页上。
(43)同右,第七○三页下|第七○六页中。
(44)同右,第四七九页下|第四八一页中。
(45)同右,第五二五页上|第五三二页中。
(46)同右,第六二○页中|第六二三页上。
(47)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十章第二节“中长二部分的集成及 其特性”。
(48)前揭书,第十章第二节〈增一依本事而集成〉,第七○五页。
《阿含经与律部中的阿波陀那》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