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曾經說過,只要我們的六根對著六塵産生了六識的分別作用,就會一直不斷地製造身、口、意叁業。關于這方面,我要從十二因緣來分析我們修戒定慧我說過的只要是因爲我們六根來分析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行爲如何從過去世演變到現在世以及未來世的過程。從中讓大家體會到:修行必須從持戒、修定、觀慧下手,才有辦法斬斷生死的流轉。
2-1煩惱的方程式---十二因緣
在十二緣起裏頭,「無明」與「行」是過去世思想上與行爲上的錯誤,今生的「識、名色、六入、觸」這幾種是今生的感「受」。從感「受」以後就繼續産生一些行爲,所以「愛、取、有」是今生所造的,來生就有「生、老、死」。因此「無明、行」是過去世所種的因;「識、名色、六入、觸、受」是今生所受的果。「愛、取、有」是今生所造的因;「生、老、死」是未來將要受的果。這裏面要用修行來對治的是「觸、受、愛、取」,只要能對治這些,就有辦法斷除煩惱。
(1)觸
當我們六根接觸到六塵境界的時候,就産生「觸」。這種「觸」有「可意觸」(合自己心意的感觸)及「不可意觸」(不合自己心意的感觸)兩種。這些接觸都是與「無明」相應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內心都潛在著一種自我的思想、一種自我的執著。只要心裏的念頭是在想:「我要怎麼樣子、我想怎麼樣子、我認爲怎麼樣子」,都是在跟我執相應。
(2)受
一接觸以後,適合自己心意的就會産生一種「樂受」--快樂的感受。遇到樂受時會希望染著、擁有、占有這個東西、這個人、或這個環境。相反的,遇到「苦受」時則希望排除、打擊、破壞、消滅對方。所以接觸以後就會産生一種感受,感受以後因爲念頭加深、印象加深,使得心裏頭的思惟力量加強,自然而然就會産生身體的行爲和語言的行爲。
(3)愛、取
心意再不斷增強的話:必然是這樣子對于所喜愛的境界(可愛境),就一直念念不忘,想了又想,這個階段我們就叫做「愛」。這時候是屬于意業,而且是很強的意業。內心裏對可愛境(人、事物、東西)産生了染著心,粘住了,不放了。整天想,一有空檔就想,事情做完了就想到這件事或這個人,這種狀態就叫做「愛」。有了「愛」的力量來不斷加強這個意念,讓意念産生強烈的染著,自然就會産生身業、口業行爲出來(唯識學稱爲「現行」),這時才叫做「取」。
(4)有
采取行動以後,就會留下一股投胎轉世的力量。這股力量在十二因緣裏叫做「有」;在業力的理論裏稱爲「無表業」。如果以唯識學來說,就是熏習到阿賴耶識裏成爲「習氣」。用現代話來講,就是成爲我們的「記憶力」。各種記憶力的強弱成分不同,會引導我們將來投胎轉世的方向,但總不出于欲界、色界、和無色界。
這叁界之內的「愛、取、有」屬于「叁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投胎到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力量)。所造的業,都是叁界內的---或者是善的行爲的業、或者是惡的行爲的業,還有不動業。我們打坐修定到了入定以後就稱爲「不動業」,因爲身、口、意在禅定中不起念頭,沒有行爲。這種不動業將來可以升到天上---或者欲界天,或者色界天,或無色界天,總之都是在凡夫的境界裏打轉。
與無明相應的這些「觸、受、愛、取」都超不出在叁界之內輪回生死,所以說「愛、取、有」以後,一定會有生、會有老死。來生再繼續一樣的從「識、名色、六入」産生「觸、受」,「觸、受」又産生「愛、取」,「愛、取」再産生一股強大的有表業,同時立刻構成無表業的力量。這些記憶力又再繼續的投胎轉世,引導我們形成另一個個體出來。人從過去到未來就是這樣子,一直不停的輪回。
2-2 煩惱的種類
「愛」、「取」裏頭的「取」又分爲好幾種:
(1)欲取
對五欲的色、聲、香、味、觸,也就是大家一般常說的財、色、名、食、睡,這種欲望的貪念、染著、追取就叫作「欲取」。欲取當然會産生很大的力量,對家庭方面有感情的染著,對兄弟之間有財産的爭執,對于社會的名利、權力、地位,這些追求就更強了。
整個社會對五欲的追取都會産生很大的力量,嚴重的或者謀財害命,或是情殺什麼的。像社會裏的議長、副議長、幫派老大被槍殺,這類事情目前臺灣層出不窮。這種事情總不出于色、聲、香、味、觸,財、色、名、食、睡‥‥等對五欲、權力、男女的追取,可見它能構成那麼強大的力量。
(2)見取
另外在思想、見解方面,這方面包括人生觀、哲學的執著,這種叫做「見取」。這種見取有民進黨的、有國民黨的、有什麼黨的。哲學方面的有一元論、二元論、多元論的。總之,不同的哲學思想會産生極大的力量,造成宗教與宗教之間的沖突,比如基督教與回教幾百年的戰爭。民主集團和共産集團因爲思想而引發世界大戰,造成人與人之間的不和諧。
(3)我語取
對于個人自我的自體愛(喜愛自己)、境界愛(喜愛與自己有關的人事物)也會産生強烈的染著,使得我們對這個「我」一直念念不忘,一直非常的愛護著。而且認定有自我,從過去延續到今生。今生一旦死了,一定會再繼續投胎轉世。這種見地是一種「我語取」,唯識稱它爲「補特迦羅」我執(指有情對自己的執著)。對自我的強烈染著也能構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投胎轉世就是以這個力量爲主。
(4)戒禁取
其它在修行方面,有的人認爲這樣的修行可以解脫生死,有的人認爲那種修行可以解脫生死。在一般人來看,可能認爲那是毫無意義、浪費時間,可是他認爲那個方法才是解脫的不二法門。這種自以爲是的修持方法如果是錯誤的,就叫做「戒禁取」。戒禁取也會構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帶著我們去投胎轉世。
所以對于「取」這方面,有很多種執取、追取。大概來說,可以分爲這四部分:影響自我生死輪回的「我語取」、間接思想哲學方面的「見取」、對于五欲方面的「欲取」、對于修行方式的「戒禁取」。而每一種都有足夠強大的力量,帶領我們再去投胎轉世。
這些都是經過自己的思想以後,認爲對的就不斷去喜愛它,包括對自己的(自體愛)、自己所擁有的(境界愛),也包括思想方面的、見解方面的。所以從「愛」而後「取」,當這個「取」表現出行爲來的話,我們就必須用「持戒」來控製。
2-3 降伏煩惱的方法
「愛」和「取」這兩部分,一定要從持戒來克製。不管你的思想、修行方式正確與否?都要本著「慈悲、尊重別人、不侵犯別人」的精神。你要怎麼修是你自己的事,希望你不要影響到別人。但有一些主義、思想發揮出來以後,自然而然就會侵犯到別人。所以持戒的根本精神就是使我們身體的行爲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我們的語言,不惡口、不兩舌、不绮語、不妄語‥‥等等。這些原則能夠守得住的話,不管你的思想、你的見地如何,那就能避免製造惡業了。
(1)持戒---控製語言、行爲
在修持的過程中,「愛」和「取」都是比較能發出行爲,比較粗濁的煩惱,所以一定要從五戒、十善這方面來控製自己。「愛」是對人、對事、對物已經升起了喜歡的感受,覺得 和自己的心意非常相應,所以構成了「愛」。既然相應,他會一直的想,想過了就增加心念的力量,使內心裏的記憶一直加深。當印象不斷加深,心念的力量不斷加強以後,他必然會采取行動。
愛和取如果形成了心意的動作,就叫做「意業」;形成了身體的動作,叫作「身業」;形成了語言的動作稱爲「語業」或「口業」,也就是身、口、意叁業。一旦行爲製造完成,變成了過去式,就是屬于「無明」和「行」的部分。如果這個「行」是今生所製造的,現前彼此都感受得到的,叫作「有表業」。如果存下來了成爲記憶力,要等候來生才引發出「現行」的,那就是「無表業」,也就是「愛」、「取」以後的「有」。因此,今生的「有」就是前世的「無明」和「行」。
這個「愛」和「取」是要透過接觸才有的,有了接觸才會有感受。我們持戒的用意,是在行爲方面不讓「愛」起「現行」(變成行爲)。因爲行爲要現起以前,都會在心中醞釀一段很長的時間,所以我們必須在醞釀過程之中就能夠控製它,因此進一步就是要修禅定。
(2) 禅定--控製意念
修禅定也就是一般所說的「防微杜漸」。當我們六根接觸六塵的時候,如果能在接觸當下有定力,心裏常常保持明明白白,那麼當下就能非常清楚地知道我這個念頭究竟是清淨的、還是雜染的。
眼睛一看到就知道這可以看、這不可以看。這個不能再多看,多看下去會引起麻煩的。耳朵聽人家在那裏講話,你不聽則已,聽了可能會斷章取義,以爲人家在說你的壞話。所以你不聽就沒事,多聽幾句以後從中切入下去,以爲人家在背後毀謗你,反而引出你的苦惱。不聽不就都沒事?
所以六根在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如果我們心裏頭能夠明明白白,當下就能克製自己的沖動。而這種能力必須靠修禅定來培養。所以當我們的「愛」、「取」還沒有發展起來的時候,如果能在「觸」與「受」這兩個階段以定力來降服它,那就不會再發展成「愛」和「取」。
我們修行爲什麼一定要修禅定﹖修禅定就是修心的意思--修我們這顆心。讓這顆心在接觸到種種境界的時候,不要迷糊。一迷糊就會染著境界、貪念境界,心裏放不下,所以必須平時下功夫。
就數息觀來說,平常要老老實實的「數呼吸」。我們會妄念紛飛,就是因爲對一些可愛境界或是可憎恨的境界一直不斷重複的在想象、分別,所以印象越來越深,心力越來越強,最後就産生行爲、動作出來。現在我們必須老老實實的照顧呼吸。隨你的習慣,不論你喜歡數吸氣的部分,還是喜歡數…
《禅定與智慧 2 煩惱的製造過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