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呼氣的部分,只要保持不變就好。在一支香裏頭,從頭到尾數吸氣的話,就一直數吸氣的;數呼氣的話,從頭到尾都算呼氣的。
如果你很投入、很專心的數呼吸,肯定不會有其它妄念的。一天、兩天下來,或是你用功一點,每天坐幾支香,訓練原本紛飛的妄念不再竄動個不停,不再現起。訓練久了,自然有功力。定力加深以後,因爲你經常熏習、訓練你的心在所緣境上,所以當其它念頭起、其它境界一現起時,你就能立刻察覺,這個時候就已經達到修心的層次了。
我們修心修到這個時候已經有定力,心裏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所以任何境界一現起,就會明白我現在有什麼念頭,不會像以往那麼迷糊。對于任何一個行動,不管是穿衣、走路、吃飯、或是大小便,心裏隨時隨地都很清楚。所以修定就是讓我們在接觸到外境時,當下明明白白,不要讓念頭繼續發展下去。所以「觸」與「受」這兩個階段就是以定力來對付的。
2-4斷除煩惱的關鍵--了解什麼是無明
由于無始以來的習氣是從過去世延續到今生,而今生有時候接觸到的境界很強烈,不管是外面境界的誘惑力很強,或是內心煩惱已經很強,使得我們身不由己的被習氣牽著走。有時也知道這種念頭不能再繼續想了,有時候也知道那種境界不能再染著了,但是「根」對著「塵」不肯放。應該放,但沒有辦法放。還是喜歡去看、喜歡去聽、喜歡去吃、喜歡去做。這一類根深蒂固的習氣非常難以控製。
想到一個討厭的人,心裏越想越討厭,越憤憤不平。你明知道想下去也沒有意義,想下去只有傷害自己的身體,但還是氣憤不過。這些都是自己的一些瞋恨習氣。想到一個可愛的境界或可愛的人時,也是克製不住的一直想下去。因此在修禅定的過程中,有時候會失敗在習氣、無明的沖動下,到最後還是爆發出來,破口大罵,或者作出粗魯的行爲。
所以我們必須進一步了解這些無明、習氣作祟的最主要因素,是自我的念頭太強了,我執太強了。因此「無明」是對治煩惱的第一個關鍵。由于過去的無明(思想、見解的錯誤),一直認爲世間每一樣東西都是真實的,自我也是真實的,所以才會産生貪愛或瞋恨。身、口、意的錯誤行爲就是「無明」和「行」製造出來的。
這種強大的業力能構成一個生命體,也帶來了今生的「識」。這個識就需要依附在一個物質體(名色,意即精神與物質)上,所以緣「識」而有「名色」。同時緣「名色」的物質也必須有這個「識」才能繼續存在,所以「識」與「名色」共同構成了今生的生命體。接著爲了發展未來的生命,所以産生了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入」。「六入」出離母胎以後就接觸到外境。有接「觸」就有感「受」,然而它的根源都在「無明」上。
所謂的「無明」就是自我的執著--什麼事都覺得別人是不對的。我們這個世間比較可憐的一種人,就是自己的行爲已經侵犯到別人了還不自知。他不了解這樣的動作就是侵犯到別人,這樣的言語就是侵犯到別人,因爲他個人的習氣就是這樣子。過去世的習氣如果是這樣子,今生的習氣也常常還是這個樣子。
在教育方面,家庭教育所帶來的無明就已經夠嚴重了。再加上自己從過去世延續到今生的習氣,成爲一種習慣性的行爲,不明白這是錯誤的,所以無法控製。自己做了、講了,也認爲這是很理所當然的。所以有一些人已經侵犯到別人了還自以爲是,沒有辦法自我檢點,這些都叫做無明。思想上、見解上的錯誤會引發行爲的錯誤,而行爲的錯誤卻不知道、不能察覺。因此根源的「無明」必須花點時間再向大家說明。
今天先告訴大家「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或許大家把它當作佛學名相、學術研究來認識,以爲它就是說「過去世怎麼樣、現在世怎麼樣;現在世做了,來世怎麼樣子」的一個過程而已吧!但是做一個修行佛法、真正要解脫生死的人,就是要從十二因緣這裏正確的明白我們的錯誤行爲,以及要用什麼來對治。
今生所造的「愛」、「取」就是要「持戒」來對治它。對「愛」、「取」我們如果不讓它發展出真正的行爲出來,就要在微細接觸的時候、感受的時候,當下就明明白白,所以一定要修定來對治「觸」、「受」。「觸」、「受」一旦解決掉就不會産生「愛」、「取」。
所以緣無明而行,緣行而識,緣識而名色,緣名色而六入,緣六入而觸,緣觸而受,緣受而愛,這是一個流轉門。反過來說,我們這個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老死滅則一切純大苦聚皆滅,這就是還滅門。
我們學佛最終目的是要進入涅槃、成佛,而涅槃就是解脫,就是佛陀告訴我們的「凡所有一切衆生,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這就是生活的佛教、人間的佛教。如果「觸、受、愛、取」這些不滅,你怎麼達到這些目標呢?大家好好的把定力修好,將來就容易持戒。定力要修得好,還要看破、還要能夠放下,這就需要智慧門了。我們以後再來談智慧門如何對治無明、怎樣幫助修定、修慧,達到明心見性、解脫生死的境界。現在大家繼續用功!
《禅定與智慧 2 煩惱的製造過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