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商,做生意不等于做布施,以經商之盈馀做布施較實際,不要以經商的資本而行布施。
4.政治的社會生活一一政府及民衆間的互依
做一個佛教徒也不可能脫離政治的生活和影響。可以參加任何合法、公正、廉明的政黨,應該參與選舉並珍惜投票權。對國家、政府應盡納稅人的義務,和關心政黨、政治的責任。其目的是希望建立富強康樂、安甯和諧的社會環境。這也就是我們法鼓山的理念,從提升人的品質,而做到建設人間淨土。對自己要負責,對社會要盡責,透過政治管道的運作,而完成建設人間淨土的目標。
佛教徒的社會生活就是從淨化人、心進而淨化社會,所以用佛法來幫助自己,用佛法來關懷社會,並且鼓勵社會的大衆愛護大衆的社會。
(叁)宗教生活
居士的宗教生活,也就是求受叁皈、持守五戒、勤行布施、修習禅定、聽聞佛法、讀誦、禮拜、念佛、持咒等。
1.如何求受叁皈
所謂"叁皈"乃是取得成爲正信的佛教徒必經的過程,而"叁皈"儀式的重要性如同總統的就職、國王的加冕等,是從內心表現出來的一種由衷的宣誓、一種懇切的承諾、一種渴仰的祈求,一種虔誠的歸投,對信仰心理的堅定與否,具有很大的作用。
對佛教,信仰的中心,是佛法,佛法能使我們離苦得樂,所以要信仰。佛法是由佛說的。佛法是由僧衆結集(編輯) 、傳流、住持、弘揚的,所以也要信仰。合起來,便是信仰"佛"、"法"、"僧" ,稱之爲叁寶。信仰的入門,便是皈依叁寶。
皈依叁寶的儀式,是請一位出家的僧尼作證,並且教授叁皈的內容,那就是:
a. 我某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念叁遍)
b.我某某已經皈依佛,已經皈依法,已經皈依僧。
c.修學佛法,擁護叁寶,永不退信。
d.願度一切衆生,願斷一切煩惱,願學一切法門,願成無上佛道。
叁皈的儀式,簡單而隆重,主要是使自己一心一意地皈投叁寶、依仰叁寶,在叁寶的啓導之下,得到現前的身心平安,以及未來的解脫,乃至成佛。
如何達成以佛法來淨化生活、提升人品,既得現世利益,也得後世安樂,便是依照佛陀所說的教法去實踐、去修行。
2.如何修持戒
持戒的目的是在改過遷善。改過爲不造一切惡業,可得離苦的果報;遷善爲努力一切善業,可得幸福的果報。如果只求離苦得樂而不從身心行爲方面切實改過遷善,便與常情常理的因果定律相違。
佛法教人持戒的內容,有兩種層次:一是自利自保的五戒,二是利樂衆生的四種精進。
五戒是指:
a.不殺生,主要是不殺人。
b.不偷盜,主要是不取非分之物,不收不義之財。
c.不邪淫,主要是不違社會秩序,不背人間倫理,不妨害家庭,不損傷健康。
d.不妄語,主要是不以語言使得他人受到損害。
e.不飲酒,應包括麻醉藥在內,主要是不以飲用酒精及麻藥,失去自製能力而去做出殺、盜、淫、妄的犯罪行爲。
四種精進,又稱爲四正勤·那就是勸導他人除一切惡修一切善,也正是七佛通誡偈的頭兩句所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a.已作之惡令中止;
b.未作之惡令不作;
c.已行之善令增長;
d.未行之善令修行。
努力不懈,修行這四句話,叫作四種精進。前兩句是爲衆生拔苦,後兩句是給衆生帶來幸福。拔苦與樂,正是大慈悲心的菩薩行。如何能夠勸導世人,同來修行這四句話,那就先要以現世的利益、現前的好處來使他們感動,進而接受你,相信你。所以通常要以布施作爲人手的方便。
3.如何修布施
人類爲了生活的保障及生命的安全,必須養成隨時儲蓄的觀念和習慣,儲蓄的方式可有兩種:一是有限的,一是無限的。有限的是以財産存于銀行,無限的是以財産存于社會。前者是爲保障個人及家庭的安全,後者是爲保障整體社會的安全。個人不離全體,所以兩者的儲蓄,都有利于個人。
儲蓄的時間也有兩種:一是現世的儲蓄,二是永恒的儲蓄。現世是于即身的自我獲得回饋,永恒則是于無限的未來享用不盡。一般的銀行存款及現實的社會福利,都能立竿見影,所以是爲現世利益而儲蓄。佛教的弘化事業,護持叁寶,以佛法救濟人心,乃是無盡藏的儲蓄,因爲一個人向十個人弘傳佛法,不僅十人獲益,以十人若各傳十人即成百人,以百人向橫面是對當今社會、當今世界傳播佛法,向後世是對無盡的未來社會傳播佛法。只要是佛法所到之處,只要有佛法傳流之時,你的功德就跟著傳遍,跟著傳流,那豈不是永恒而普遍的儲蓄嗎
因此,我們應當努力儲蓄,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水滴石穿的方式,積少而多,日複一日,以我們有限的物力、智力、體力,心力,不斷地修行布施功德。爲目前固然要布施,爲永恒更加要布施。唯有布施功德最容易做,隨力隨心。給貧病急難做布施是大功德;擁護佛法、培養弘法的人才,有無量功德。
4如何修禅定
禅定的意思是心無二念,開始練習時必有方法,方法的作用是使得我們的心念由散亂狀態而至集中狀態,再由集中狀態而至統一狀態。到了統一的狀態,便稱爲定,但是統一狀態也有不同的層次:由身心的統一,至內心與外境的統一,再進一步,便是前念與後念的統一。要想達到前念與後念的統一,必須經過前念與後念的連續如項鏈,一念扣一念,念念同一念,一樣的念頭,然後才能把前後念的間隔消化,僅剩下一念的存在,此時即是止于一念,名之爲定。連此一念也不存之時,便是即定即慧。
初修禅定之時,可有許多方法,舉凡禮拜、誦經、念佛、持咒、梵貝、經行等,都爲達到安心、靜心和淨心的目的,只要由于修行而使身心平衡,都是定的功效。如果沒有高明專長的老師,以上所舉各項,都是佛經中處處可以見到的修定方法,安全可靠而不會産生副作用及後遺症。不過這些均屬于散心修定。
如果遇到對禅定已有經驗,並對佛法有正知正見的老師,就向他們學習專心修定的方法。那是指的禅觀法,或被稱爲止觀方法,禅宗則爲參禅的方法。
禅觀的方法,一定不離叁個原則,那就是:調身的姿勢,凋息的呼吸,調心的專注。以放松身體的肌肉,也放松頭腦的神經,爲基本的要求。正確的姿勢,包括行、坐、立、臥四種,以輕松端正爲原則。正確的呼吸,以自然的速度爲原則。正確的專注,則以只顧方法不問得失爲原則。如果企圖心強,急功好利的心旺盛,便會爲你帶來魔境的困擾。必須要有佛來佛斬、魔來魔斬的心理准備,才會安全。
所謂斬佛斬魔的意思是說,不論可喜或是可怖的任何景象及感受出現,都把它當作幻景及幻覺處理。否則若遇惡境易生退心,甚至毀謗叁寶,指爲修行不得好報。若遇善境易生慢心,甚至宣稱得大神通,證了聖果成了佛,那就太可憐了!
5. 如何禮拜
讀誦什麼
禮拜的方法,與合掌的方法相連。其動作最好請那一位法師或居士給你當面示範。至于禮拜什麼
爲何禮拜
初人佛門是有求禮拜及有相禮拜。求平安、求智慧、求幸福,是正常的心態。所謂有相,是指有對象、有目的。面對佛菩薩聖像,或對特定的佛經,每天定時定數禮拜,爲己爲他,消業障、除煩惱。學佛既久,便知無求無相才是修行的究竟目標,所以每天照樣面對佛菩薩的聖像禮拜,只是一種恒課。讀誦的佛經,但視爲了什麼目的,再看能有多少時間。通常佛教徒們讀誦的經典,不出《心經》、 <普門晶> 、《阿彌陀經》、《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一部分有較多時間的人,可以讀誦《法華經》、《華嚴經》。誦經的方式,如系一人,可用木魚,也可不用木魚,兩人以上同誦,則須用木魚。最好確定一部經,發願在一定的期限內誦完多少遍,不要今天誦此經,明天又換另一經。誦經不爲求解,只求字音不錯,不一定要知道經義爲何。
至于看經是爲知解經義,包括上舉讀誦的諸經,另外有《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楞嚴經》、《圓覺經》、《勝 經》、《維摩經》、《楞伽經》、《解深密經》、《涅槃經》、《大般若經》等。不過我自己是從四種《阿含經》下手的,其先後次第是《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要看論典則有《大乘起信論》、《寶性論》、《俱舍論》、《瑜伽師地論》、《中論》、《大智度論》、《六祖壇經》等。看完這些經論時,你已是一位佛學的通家了。
6.如何念佛
如何持咒
念佛與持咒,本來源于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淨土教及密教獨立成派之後,便與修定的方法分了家。如果站在整體佛法的立場來說,仍是彼此呼應的。
念佛的方法,可以涵蓋念一切佛與一切菩薩聖號在內,未必單指念的阿彌陀佛,例如七天之中單念阿彌陀佛,稱爲彌陀七,單念藥師佛,稱爲藥師七,此外尚有彌勒七、地藏七、觀音七、文殊七、普賢七等。
如何念佛
有兩大類:一是散心念,二是專心念。前者可在任何時間的任何場合,以出聲念或心中默念,甚至一邊跟人談話,一邊照常念佛。至于後者是克期取證的念佛法,在特定的專修期間所修的方法,通常用連續念、高聲念,自聽其聲念。印光大師則勸人用數數念,數數與計數不同,計數是用念珠計算,數數是每念一句佛號默數一個數目,念至十句,數到第十,再從第一數起,如是周而複始,便會達到專注的效果。念佛念至"一心不亂"的狀況,必定是專心念佛而非散心念佛。
至于持咒,許多人以爲凡是持咒即是修的密法,其實不然,正規的密法,必由上師的師師相傳,必有儀軌修法。一般的持咒,則與持名念佛類似,故在顯教各派,乃至明朝以下的中國禅宗,也用許多明咒。持咒之法,是口誦、耳聽、心惟,身口意叁業相應,持咒才真得力,那也是定的一種。若以散心持咒,當然也有功德及感應。持何咒文
則端視個人的心向習慣及因緣而定。通常的人多持<大悲咒> 、<觀音咒>、<准提咒>、<吉祥咒>、 <藥師咒>,<地藏咒>,<往生咒>、<楞嚴咒>等。可以用數珠計數念,也可以計時念。
7.如何修智慧
依據大小乘經論所介紹的智與慧,有所不同。"智"有世間智與出世間智,世間的知識以及世間的聰明才智,都以"我"爲中心,不論是個別的小我或全體的大我,都未脫離我執煩惱,所以名爲世間有漏智。唯有超越了自我中心的一切心理或精神的運作,始稱爲出世間的無漏智。開悟即是無漏智的功能顯現,開悟時對自己斷煩惱、除執著,開悟後對衆生施法雨、濟苦難。自度度人而又自知自覺。
至于"慧"共有叁等,稱爲聞、思、修的叁慧:
a.聞慧,是依聽聞佛法,讀佛教經淪,理解佛法所說的道理和修行原則。
b.思慧,是依所聞的慧解,如法修行,一邊仍依經教,一邊已從修行過程獲得體驗。
c.修慧,是從思慧更進一步,不依經教,大用現前,然其終亦不會與經教相違。
8.居家恒課
在日常生活之中,必須每日抽出最低限度的時間,來將身心全部交給自己的修行生活,如能定時定數,那是最好,至少每天不得少過兩次。這就是用來修持:配合自己的生活環境,拜佛、靜坐、誦經、念佛(如環境嘈雜,觀想默念即可) 、忏悔(包括毫不容情地反省,至誠懇切地悔過,以及對于叁寶恩德的感仰) ,選定一、兩種,作爲日常的恒課,但于忏悔一項,不能缺少,唯有在不斷地忏悔之中,才能不斷地改往修來,才能不斷地邁向成佛之道;唯有天天都是生活在"覺今是而昨非"的新境界中,才是最能變換氣質的人,才是最有新希望、最有新發現的人。忏悔能用禮拜最好,但亦可不用儀式,跪著,坐著,站著,均無不可。不過,凡在功課之時,必須放下萬緣,一心歸命,縱然少到每次僅僅數分鍾,行持久了,日子長了,必有效驗可觀,至少,對于人生的境界,必將開朗豁達
《佛化家庭的生活指南》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