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化家庭的生活指南

  佛化家庭的生活指南

   婚礼是佛化家庭的基础

   伦理是佛化家庭的要素

  佛化家庭的生活指南

   (一)家庭生活

   (二)社会生活

   (三)宗教生活

  婚礼是佛化家庭的基础

  法鼓山的理念是为了"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

  可是,想要提升人的品质一定要站在人的立场,以人的身分完成人的高尚品格,然后"人成即佛成"。当人都成佛时,人所处的环境就是净土。同时,在其他的人都还是凡夫的时候,只要个人内心净化、生活净化、品格提升,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建设人间净土的人,也能享受体会人间净土。这是靠自己来建设净土,并且将净土分享给别人。

  人的出生是由于父母的结婚,父母的结婚就是建设佛化家庭的基础。一个家庭纵然没有儿女,也要有夫妇两人的共同生活,如果没有夫妇俩共同的生活,就不成其为家庭。

  人类的社会是依靠人与人的结合,互相支援关怀,彼此呼应照顾,共同合作努力,才能成为一个和谐安祥的社会;而其中的成员,就是以男性与女性相结合的家庭,为组成一个社会共同体的基本单元。如果在一个社会体的结构中,男女之间没有夫妇的分际,也没有家庭的伦理,一定会制造出许多的乱源。所以世间不论任何的宗教和哲学,乃至于现代的社会学都主张要有正当的夫妇关系。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既能维系人类社会的和谐,也可促成人类子孙的绵延。

  男女的结合是人生的大事。结婚的仪式是证明一对男女已经成长成熟,必须负起作为一个成年人的责任。也是建立另一代人伦关系的开始。从两个单独的个人而成为一对夫妇,他们彼此之间必须共同遵守信诺、责任、义务。所以一个人在结婚之前和结婚之后,对于人生的体验和责任的承担,是完全不同的。

  由于结婚的行为,成为风俗和习惯之后,男女结婚,举行婚礼,便形同演戏。目的只是在向亲友宣告,或者是为了取得法律上的认可;在忙碌、铺张、应酬、花钱的过程之中,不但自己花钱,也让亲友花钱之外,并不能为一对新人在观念和心理上产生神圣、庄严和负起责任的教育功能。因此,凡是有儿女结婚,父母都很劳累,也让亲友破费,造成一种浪费的礼俗。而在结婚之后也不能促使这对新人,产生互爱互敬、白首偕老的共识,这是非常可惜和遗憾的事。

  佛教徒可分为出家和在家的两大类,而我们举办佛化的联合婚礼,更能符合环保节约的精神,而且使得参加婚礼的男女居士,在隆重,庄严、祥和、喜悦的气氛中,感受到婚姻是一桩神圣的责任和崇高的义务。也能让新人的父母亲友们,在佛化婚礼的参与过程中,分享到新人的圆满和幸福。更能让新人感受被欣赏、赞美、勉励的幸福。所以,佛化的联合婚礼,具有净化人心、净化家庭以及净化社会的多重功能。

  

  伦理是佛化家庭的要素

  

  结婚之后的男女居士,必须要对婚姻关系的维护负起责任;要尊重并体会到对方是另外的一个独立人格,不要以自己的兴趣、个性、尺寸来要求对方:无论在任何情境之下,不可怀疑、批评、指责对方;发现冲突和矛盾,暂时不要处理,等待双方心平气和时,再解释、沟通,以取得对方的信任和谅解。同时,在任何时候,你又是配偶的一部分,所以没有权利单独处理家庭中共同的财产、物品、生活方式,尤其对于管教子女等的问题,必须取得配偶的同意:若出远门或已出远门,必须让自己的另一半知道你往何处,你在何处,是否平安、健康;要随时而适当的关心对方的身心状态和生活情况。

  婚后至少要负起关怀三个家庭的责任和义务:第一,是夫妇两人自己的家庭;第二,是公婆的家庭:第三,是岳父母的家庭。不能因为自己娶妻或嫁人,就忽略了年长的父母及原来的老家。同时也要关怀自己的兄弟姊妹亲属的家庭,和他们的婚丧喜庆,否则会让年老的父母不安,也让亲戚朋友批评。不要期待父母亲友的援助,却要时时刻刻想到父母亲友是否需要关怀。最忌讳的是让父母说:"娶了媳妇,丢了儿子。"也不要让岳父母说:"嫁出去的女儿,等于泼出去的水"。如果是那样的话,就变成忘恩负义的大不孝。

  一旦生孩子,不论是男、是女,都应该感到欢喜,欢迎,悉心扶养,教育成人。夫妻不是冤家,子女不是讨债鬼,他们来帮助你成长,来促成你履行父母的义务,所以是你的小菩萨,要对子女付出耐心和慈悲心,要因材施教,给予适当的关怀和照顾。不可将子女当成自己的财产来支配;更不可将子女视为自己的替身来指望。尤其不可有养儿防老,期求反哺及回馈的心。虽然当教导儿女知道孝心,可是站在做父母的立场,则但尽责任,不存企图,那是最健康的心态。

  现代的家庭,多半只有未成年的儿女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一旦成年,不论是否结婚,求学或就业,绝大多数会离开父母而过他们独立的生活。所以,当儿女快成年前,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到那时候,夫妇俩已是中年或步人老年,正好可以利用照顾子女的心情和时间,去关怀社会大众的福利,以义工的方式来奉献自己。最好是参加宗教团体的活动,一方面可精进修学佛法,同时也将对于子女的一份执著,转化为对众生的关怀和慈悲。所以在印度,人生可分为四个时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晚年期。少年及青年期是过家庭生活、求学和求业,中年及晚年期是过社会的生活和宗教的生活。

  就佛教而言,婚后除了遵守三皈、五戒,更可以利用假期或假日,参加定期的修行,学习著过无牵无挂、无忧无虑的修道生活。比如:到寺院参加佛七、禅七或受持八关斋戒,虽然如此,但自己依然过著有夫、有妻的在家形态的生活,那确实是夫唱妇随、白头偕老的终身伴侣,不是彼此的纠缠,而是互相的提携,做一个愉快、自在,和使自己满意也让他人敬仰的在家居士。

  

  (一)家庭生活

  

  1. 佛化家庭的三条件

  a.敬养父母如三世诸佛。

  b.夫妇爱敬如诸上善人。

  c.爱护子女如母鸡护雏。

  在家居士生活的第一要务,便是建设和乐的家庭。对父母要尽孝,对子女要慈爱,敬与养,教与育,做到自己最大的可能,才算尽了父母与子女的责任。夫妇,是家庭的重心,彼此之间,一定要坚守贞操,要敬爱对方,夫妇间的感情融洽了,纵然是菜根布衣的生活,仍是一个可爱的家庭。

  2. 佛化家庭的经济收支

  a.以正当职业谋取生活所需:尽量避免从事与五戒相违的职业。

  b.经济的收入当分作四份:家计的生活,营业的资本,家中的储蓄,银行生息。

  c.除生活之外的收人用途有三种:供养父母,周济亲友,供养三宝。

  家庭和乐,主要是建立在夫妇之间的感情上:家庭的幸福,主要是赖于经济收支的平衡。居士,应当从事各种正当的职业,来谋求生活的所需,除了屠业(包括渔业及荤菜馆等)、盗业(包括赌业及走私等)、淫业(包括舞场、妓院等),其他的或农、或工、或经商、或公教,都是可以选择的。有了收入,必须量人为出。以经济计划,来计划家庭的经济,才是最安全的。

  家庭经济的基础稳固了以后,除了家庭正常生活的所需,如果仍有馀力的话,就该用于家庭以外的福德,供养三宝及公益慈善等的事业中去了。所以《杂阿含经》中也说,居士的财产,应该分作三种用途:一是供养父母:二是养育妻子儿女,乃至周济亲属、朋友、仆从等:三是供养沙门、婆罗门等宗教师。

  

  (二)社会生活

  

  凡是人的生活,便不能脱离社会,在家的佛教徒,除了家庭之外,社会生活也是非常重要。为了工作谋生、为了求学深造、为了服务社会,都需要跟社会接触,同时要将自己融人社会,才能被社会大众接受而影响社会。

  社会生活可以包括学校、工作、商业、政治和宗教信仰等。除了宗教生活将以另一节讨论之外,必须注意其他几个项目,不管是那一种社会生活,基本的态度和认识是不能离开礼节、威仪。而基本的礼仪是从衣著仪容的整齐、清洁,乃至言谈举止的礼貌和亲切。必须对上尊敬、对下谦虚、对左右平辈礼让,不论举手投足、一言一行,对任何人不可有骄傲心和轻慢心,一律以尊重和礼貌对待。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其实尊重人,也就是尊重自己的一种表现。

  1.学校的社会生活一一师长及同学间的关怀

  在学校对师长应尽到礼敬、服从和爱戴的责任;对同学应该尽到谦让、原谅、关怀的责任。彼此的相处,除了向师长、同学学习学问、经验、知识和处世为人的长处之外,要谅解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取长补短。不跟同学计较,不向老师抱怨。有事要诚恳地请教和商量,不做背后的批评或互相间的搬弄是非、说长道短。

  2.工作的社会生活一一同事及从属间的接触

  在工作的场所,对老板、长官、上级的领导管理阶层,应该体贴、忠诚;对同事应该协助、支援:对属下应该关怀、体恤,使得上下左右都因为你的关系而同心同德、同甘苦共患难;要把工作当成自己的生命来看待。虽然是为公家或老板而工作,还是要想到:不论是老板或职员,都是在同一锅中吃同样的饭,不过彼此扮演的角色,所站的方位不同而已。如果能如此想,一定可获得老板的信任及同事、属下们的信赖,自己也必然会感到非常地稳定和愉快。

  3.商业的社会生活一一同业及主客间的互动

  在商场中,虽然各自都是为利益而有所接触、交涉。于往返交涉中,要以诚信和尊重来应对。自己希望赚钱,更希望他人也得利益,以这种双赢的存心,一定能促使自己在商场中受到重视与推崇:明明知道如此做会吃亏,而对方也很清楚你是吃亏的,虽然在物质上有所损失,可是在信誉和人格上却受到对方的肯定和感恩,这种事还是值得做,能吃得起亏也是一种慈悲的表现。当然在商言…

《佛化家庭的生活指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