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叁十四課 天臺禅宗觀

  第叁十四課 天臺禅宗觀

  達摩祖師所傳的中國禅宗稱爲“教外別傳”,天臺宗法門則爲“教內真傳”。一者不立文字,貴在直指而圓活應用;一者赅羅教海,妙在圓解而圓融觀修,都是禀承佛祖之道而衍化利生之門,是同源而異流,雖異形而同歸。

  志磐大師以臺宗子孫的身份在《佛祖統紀》卷二十論禅宗說: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至矣哉,斯吾宗觀心之妙旨也!謂之教外別傳者,豈果外此爲教哉?誠由此道以心爲宗,離言說相,故強爲此方便之談耳!不然,何以出示《楞伽》,令覽教照心耶?何以言:大乘入道,藉教悟宗邪?爲此同宗,撰達摩禅宗志。”

  志磐認爲天臺與禅是完全一致的,根據臺宗整個修證圓旨,與禅宗所傳的種種方便,概其臺禅的相同點有以下數觀:

  一、同源觀 天臺宗慧文大師因龍樹二論而悟證,禅宗則由龍樹曆傳二十八代至達摩,所以法脈是同源的。

  二、同理觀 同以實相妙心爲理性之本,以徹見無生不二之旨爲宗。臺宗大開圓解,即禅宗之徹悟,所悟之理是同的。

  叁、同行觀 臺宗以教而指心,說通達于心通;禅宗以心而傳心,心通後而達于言。一以《法華》爲印證之本,一以《楞伽》爲印心之籍,其不思議的觀行則是一致的。

  四、互證觀 禅無教則易落暗證,未悟謂悟,爲害天下,故須教來正之;教無禅,則易落于文字義理,不知真空,徒具形式,故須禅來透脫。唐末永嘉大師精研臺教,閱《維摩經》悟後,仍去曹溪印證,後著《證道歌》,名聞天下,即是其例。

  五、方便觀 教下的臺宗有許多止觀前後的方便,以其次第與圓融無礙,而攝持整個佛門的接引之用,因此差別門頭善巧無量。宗下的禅宗因不立文字,覺在當機,故唯應機而施,直接指授,重在除妄顯真,調伏身心,使令悟入妙心,所以更無剩法予人。

  六、弘揚觀 教理若不弘揚于世,禅門必無大才。因爲沒有透過教下的熏陶,真理性的智慧必然不高,雖然有個別人宿根開發,合于禅機,但如果沒有普遍教法的弘揚,其禅機也必然不適合于大衆,其言其行也難于圓活。所以透過教觀的高層而悟入禅的妙機,再以圓活的妙用應于時代,則禅宗方有可能再度弘揚天下。

  七、無法觀 禅者佛心,教者佛言,祖師者傳佛心、佛言于天下衆生,俾令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了妄即真,恢顯本來。因此,禅宗者,離佛心外別無所傳,故宗即無宗;天臺者,離佛言外,則無言之可言,故教亦非教。無宗無教,當體無念,行人于無念心中,了悟一切法本來如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一心清淨,更無所求,則不但教亡于言,宗也無可傳了!

  八、妙行觀 無論宗與教的祖師均解行相應,個個悟透無宗無教之旨,心中了然無滯,更無人法之痕迹,以無悲之大悲,行無行之大行故。妙心之中,分別衆生因緣根機,或于宗中,或于教中,開設門庭,善說法要,方便利樂,無非是令一切衆生就路還家,舍迷就悟,識得自家寶藏,不再淪喪苦海。因此,識得此中道理,真是贊歎祖師慈悲爲人處,同時也了得自心妙行處,以弘法利生爲已任者,如無此見地,豈可爲人師表?法不孤起,起必由人,達人無人,妙行無礙矣!

  以上八觀以論臺禅的不二,而此不二不必遠推宗派史迹與教典異論,唯須于一心中悟入,則能無礙于彼此,即天臺而圓融禅宗,更不必舍臺宗而別求禅悟,無法之法斯爲妙法!

  練習題:

  1. 禅宗與天臺在形式上有何不同?

  2. 禅宗與天臺在內容上有那些一致?

  3. 比較地說明同源與同理的意義。

  4. 同行觀與互證觀有什麼內在的函義?

  5. 舉例說明方便觀的實際作用?

  6. 臺宗在弘揚時是否也可離教而直指?

  7. 無法觀的真義是什麼?

  8. 妙行觀體現了怎樣的一種精神?

  9. 如何領悟臺禅的不二?

  思考題:

  1. 以臺宗教觀的悟解融合禅宗時是否消除了宗派之間一種隔離?

  深入觀察無法觀與妙行觀,使自心悟達如實的境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