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叁十叁課 天臺宗的果位

  第叁十叁課 天臺宗的果位

  天臺宗開示叁谛圓融的妙理,其所顯示如來的果地,也是叁身互融,叁土互攝。叁即一,一即叁,不一不異,不相隔曆。所謂“叁身”是:

  一、法身 即是法性本有的理體,以法爲身,法爾真實如是,平等不異,無來無去,不生不滅,豎窮叁世,橫極十方,有佛無佛,無不遍滿,此又稱爲“毗盧遮那佛”。如《法華文句》所雲:“有佛無佛,性相常然。”即是此身。有自性清淨、離垢清淨二義。

  二、報身 即是契合法身如來的大覺智相。法身無限,報身亦無限。此報身佛修因感果報得諸惑盡淨,衆德悉圓,此又稱爲“盧舍那佛”。所謂:“以如如境,契如如智。”即是此身。有自受用、他受用二相。

  叁、應身 即是大覺的外用,隨機緣應現成道,化益衆生,此即“釋迦佛”。所謂:“和于功德法身,處處應現,八相成道,轉妙*輪。”即是此身。有勝應、劣應二種。

  上述叁身,即是理、智、悲的叁德,如配之叁谛,法身爲中谛,報身爲空谛,應身爲假谛。叁谛圓具而融通,叁身無礙而相即,此叁身中,舉其一身,即攝歸其余二身。舉一法身,即具報、應二身;舉一應身,即具有法、報二身。如《法華經》說:“微妙淨法身,具相叁十二。”又說:“我成佛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祗劫,常住不滅。”

  這樣的法身中具有叁十二種應身的相好,釋迦牟尼佛亦複現有法、報的理智,可知法身以外無報、應二身,應身以外無法、報二身。茲列表如下:

  法身——(中谛)毗盧遮那佛——理德

  佛 身 報身——(空谛)盧舍那佛———智德 即一佛身

  應身——(假谛)釋迦牟尼佛——悲德

  再由佛身而推至佛土,也是如此。一切如來的法、報、應土,互相融即,無一非是實相如如的境界。茲列表如下:

  同居土—————————

  方便有余土———-————

  實報土————————報 土

  寂光土————————法性土

  又,天臺宗的重心在于圓教,所以在果位上便是圓具法、報、應的叁身叁土,即叁身圓具、叁土融即的一實相境。茲列表如下:

  劣應身————凡聖同居土

  勝應生————方便有余土——應身——應土

  報 身————實報莊嚴土

  法 身————常寂光土

  一、凡聖同居士:指凡夫與聖人雜居的國土,有淨穢之別。如娑婆世界是同居穢土,極樂世界是同居淨土。

  二、方便有余土:二乘、叁賢等所居叁界外淨土。二乘、叁賢位行人依方便道,斷叁界見思惑,了分段生死,但塵沙無明未破,變易生死未了,故稱“方便有余”。

  叁、實報莊嚴土:爲斷除一分無明的菩薩即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所居的果報土,系酬報真實之道的無礙自在國土,純屬菩薩所居,無有凡夫二乘。

  四、常寂光土:也稱爲“理性土”。此爲全斷無明離分段變易兩種生死的妙覺究竟果佛所居。此土就理性本體,涅槃叁德(如來秘密之藏)立名。即常意在法身,即法性本在常住之體;寂意在解脫,即法性自在應物之用;常意在般若,即法性明了照物之用,叁者不縱不橫,非叁而叁,總爲一秘密藏。

  這四土其體本一,四而非四,只是由于業力,修證感得報應不同而所知見亦不同,同一法界,無二法界。

  有因地修行,必有果地證得果報。這裏叁身四土即是果報,而一般地身約正報而言,土約依報而言。究竟地,依正不二,身土不二,只是一個法界法性。

  從上述圓證的果位上,可知臺宗諸法實相等圓理在因地修行的作用,由于圓解圓修的殊勝,所以在果位上才顯示了圓滿究竟的妙德。

  練習題:

  1. 天臺宗所顯示的果地有那些特征?

  2. 什麼叫法身?

  3. 什麼叫報身?

  4. 什麼叫應身?

  5. 叁身的關系如何?

  6. 叁身與叁谛如何配合?

  7. 叁身與叁土的關系如何?

  8. 四土如何解釋?

  9. 圓理與圓果之間有何聯系?

  思考題:

  1. 應該從哪個角度去理解叁身、叁土、叁谛的圓融關系?

  2. 從果位的圓德上,你認爲它的價值在哪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