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叁十二課 天臺宗的行證

  第叁十二課 天臺宗的行證

  通過止觀的修習,一定有所悟證,爲了使學者在修習過程中,能了解自己所處的位置,臺宗因此立了六個頓即成佛的階段——六即佛。六即佛的目的有二:一是爲使修行人不循名違實、以凡濫聖;二是爲使修行人增強信心,依次進修,功不唐捐。因此,六即佛對修行者來說是有很大意義的。

  “六即佛”是理即、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分證即、究竟即等六個過程,“六顯因果之事相,即顯佛性之理體。”茲略解如下:

  一、理即佛 這理便是中道實相,亦即不思議佛性,凡夫與佛在佛性理體上平等不二。一切衆生本來成佛,因此雖然無明覆蓋,漂流生死,仍然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所以古德頌雲:“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意思是說,凡夫一動一靜都是理性(即佛性)的現起,但衆生貪染分別,舉心動念違其真性,若行若藏,皆非“佛”的構成條件,而向著黑暗的路子,跟著物欲去六道輪回,不知返本歸元,開顯本具的佛性理體。

  二、名字即佛 學者由教師講習、或閱經卷,聞知確認苦惱衆生也有本具佛性,與十方諸佛無殊,不覺悲喜交集。頌雲:“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意思是說,佛未出世時,衆生皆執生死爲實有,自佛出世,講說倡導無生之法,說明諸法本無起滅,豈有生死?但如今聽聞無生不死的佛性之理,知道根身器界,當體無非理具事造的佛性本體,推知過去、現在、未來,頭出頭沒,皆此體性,無數劫來,不自精進,枉造惡業,枉受輪回,思之悔恨不已,故“翻恨自蹉跎”。

  叁、觀行即佛 依解起于觀行,時時刻刻,回光返照,參究自性。頌雲:“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意思是說,達此位次理慧相應,心觀明了,念念返照真常之理,息卻如幻的六塵,遍觀諸法性只是一性,無真之與假的相待立名,佛法絕待,故無真亦無假。觀行的修習分爲五品:(1)隨喜,(2)讀誦,(3)說法,(4)兼行六度,(5)正行六度。

  四、相似即佛 由于觀行功夫得力,粗垢任運先落,有六根清淨的德範,入十信位,發相似無漏的觀行,依稀仿佛地見到法身的模樣。頌雲:“四住雖先落,六塵未盡空,眼中猶有翳,空裏見花紅”。意思是說,衆生的煩惱共有五住:(1)見愛住地,(2)欲愛住地,(3)色愛住地,(4)無色愛住地,(5)無明住地。觀法性的功行到了這裏,先任運脫落了前四種煩惱(即見思或),而第六法塵的所知理障無明猶未空盡,智眼尚翳,法執尚存,故說:“空裏見花紅”。

  五、分證即佛 由于相似的觀力,啓發真智,分破無明,分證法性(法身),入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的地位。如雲霧先散開一隙,逐漸擴大。頌雲:“豁然心開悟,湛然一切通。窮源猶未盡,猶見月朦胧。”意思是說,到了這裏豁然心開,乃屬證悟,不同解悟,這時能、所雙忘,心體湛然,一切無礙。雖然湛然,而諸法實相未能窮源竟委,如薄雲罩月,所見真而不明。

  六、究竟即佛 五住究盡,二死永亡,福慧圓明,趣最勝果,成無上覺,果德圓極,究竟涅槃,稱爲“妙覺果海”。頌雲:“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複本時性,更無一法新。”意思是說,從來棄妄執真,致使真性卻成妄執,今不執妄亦不執真,則一切妄當下即真,雖然真體圓成,也不過是恢複離言絕待、法爾如是的本有之性(佛性理體)而已,更無一法是重新得來的。到此才是大休大歇,修學事畢,所以叫究竟成佛。

  一切有情,無非是佛;十界衆生,悉是六即。因爲臺宗的教旨建立在圓融無礙上面,所以這六即的教義,便是無礙成佛的行證。但在這六即裏面,又包括五品、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等八種位次。而此八位,卻又是五十一位所開發,所以臺宗的行證,又未嘗超越漸次斷識的事實與階段,其關系列表如下:

  理 即——未入位

  名子即——雖未行證,但已信解佛性理體而發上求下化的菩提心,可說爲“發菩提心位”

  觀行即——外凡位————一、五品弟子位

  相似即——內凡位————二、十信位

  ————————叁、十住位

  四、十行位

  分證即 五、十回向位

  六、十地位

  ————————七、等覺位

  究竟即—————————八、妙覺位

  以上六種即佛,是就悟界的理體而言的行證;八種位次,是就迷界的事修而起的行證。而此理悟、事修二種行法,互相融攝,迷悟一如,理事無礙,即是臺宗的精義所在,也即是臺宗的行證軌迹。

  練習題:

  1. 什麼叫六即佛?

  2. 爲什麼要立六即佛?

  3. 什麼叫理即佛乃至究竟即佛?

  4. 解釋六即佛的六種頌文大意。

  5. 六即佛與八種位次的關系如何?

  6. 爲什麼說迷悟一如,理事無礙是臺宗的教義所在,也是臺宗的行證軌迹?

  思考題:

  1. 六即佛的重要性體現在哪裏?

  2. 我們怎樣才能依六即佛義而上趣佛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