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十一課 天臺十乘觀法
智者大師根據《法華經》大白牛車的喻意,在《摩诃止觀》裏建立了十乘觀法。這由十法而成乘的善巧安立,可使上中下叁根行人都能修習圓頓止觀,直至成就佛道。因此這十乘妙觀可圓攝一切觀法,是十分廣博的行持法。
十乘觀法的次第是:
一、觀不思議境 把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縮減爲現前第六意識即妄即真的一念,再進而觀照這一念之心,圓具叁千性相,當體即空,即假,即中,叁一一叁,圓融無礙,更無文字的意解與意識的思量,即此不思議妙境,成不思議妙觀,境觀不二,全體法界,當下圓明。如能從此頓悟頓證,即可圓證佛道。若悟而未證,亦可以此悟智,掃蕩無始情執,化轉一切習染,逐漸消融妄習,開顯功德妙用,直至圓成,也無別法可修與位次可依。這是直顯實相、相應佛道的無上妙法。
二、真正發菩提心 即發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大精進心,大慈悲心。如于以上觀修中,既未悟證,那麼肯定在因地中,帶有個人私有的情見,未能大公于天下,爲衆生而修行,所以應圓發四宏誓願,使心與理相應,念與智不二,直使此心同佛心,此願合佛願,更進而于念念之中全依佛覺而覺之,以佛念而念之。如此在發心中,悟入不發之妙發,忽然頓悟自心即佛,一切衆生本自圓成,于是空一切執時,妙假頓現,慈悲付緣,應用無差,中道不立,平直無礙,因此,由發心而證入佛道。
叁、善巧安心 即修習止觀法門將心安于法性實相。雖然真切發心,仍未悟入,那麼一定在禅觀之時,不是偏昏沈就是偏于散浮,使自己不能做到空有不二,明朗現前。因此,應用即寂之照來破除昏沈之病,用即照而寂來破除散浮之病,使自己在禅觀中惺惺寂寂,朗朗虛明,于是在反照時,當下頓悟實相妙體,心體明靜,圓含一切。
四、破法遍 即以圓融叁觀圓破叁或。如果仍未安心入道,必有見思、塵沙、無明等障惑覆蔽心頭。因此,應依一切智慧來照破自心的惑障,如依一心叁觀或無生的推檢法等,一一破除心中惑障,使心地清淨,空假不二,中道曆然,超入實相妙境。
五、識通塞 即識別助道和障道因緣,或護或破,以進證實相之理。修觀法時仍有得失之心,應當了知通與塞的狀況。如果法門不適合此刻觀修進道,則應改修它法,使之趨入菩提涅槃。因爲經破法遍後,仍未悟入無生之理,就必須檢討得失,時時必以護持真如心于六度正軌,使自己不産生阻塞而圓會實相觀智。
六、道品調適 即應用大乘叁十七道品,一一調適自心,合則用,不合則舍,使觀智日開而昏惑漸消,乃至于清淨自顯,妙明湛然。
七、對治助開 即方便法門對治障難,助開圓理。在用功過程中,如産生種種道障的因緣,如煩惱業報等,使自己無法開啓實相正理,就應當運用各種對治的法門來排除事障,如用六度對治六蔽乃至用密顯等法來除障顯理,助開心體圓德。
八、知位次 通過前面的精進修持,必定有所開發,有所成就,這時如不知自己所處的修證地位,就易以凡濫聖,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産生增上慢的通病,反而喪失已修的功德。因此,應當了知自己所處的位次,使自己不斷努力,相應道妙。
九、能安忍 即于內外順逆諸障能安忍不動心。通過修習禅觀,一般正確的修行者都能成就“五品弟子位”,同時也即能圓具本性的一切功德,尤其在說法方面,更能顯示圓融透徹,直入人心,開發智慧。因此,必受廣大群衆尊敬,但也容易被人妒忌,或自己動了名利之心,所以在內外種種魔事境界上,應能安忍不動,使自心策進趨入“六根清淨”的圓十信位。
十、離法愛 行人在“六根清淨位”上,往往執著于相似十信位而産生法愛,以至有頂墮的危險,所以必須舍離法愛,契入中道,妙證無生,使自心進趣到十住乃至等妙二覺之位。
十境中的每一境,都可用這十乘法去修,而此十法又有上中下叁品成乘的不同。如上根人在第一觀不思議境中即得成就;中根人須修到第二至第七時才能得成就;下根人則須修完全部十乘方能成就。用這十法收盡上中下的根機,皆能普使證入“初住”而逐漸圓滿佛道,所以又叫“十法成乘”。
練習題:
1. 什麼叫十乘觀法?
2. 十乘法有那些基本內容?
3. 如何修習觀不思議境?
4. 爲什麼真正發菩提心時也能悟證佛道?
5. 如何才能善巧安心?
6. 破法遍與識通塞的觀法有何不同?
7. 道品調適與對治助開有何差異?
8. 爲何要了知自己所證的位次?
9. 能安忍與離法愛應如何去領悟?
思考題:
1. 由十法而成乘的圓觀法門,爲什麼能攝受叁根而使令成道?
2. 一一谛觀十乘觀法,使自己相應進趣,將體會描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