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課 天臺日用觀修之道
道在日用處,能在日常生活中體會到止觀的道用,方便修行即能歸于真正的圓活自在。所以禅坐的修持僅僅是准備與趨入的方便,只有超越一切法行的修爲,才是如實的自然之道。
天臺智者大師在《小止觀·正修行》中說:“端身正坐,乃爲入道之勝要,而有累之身,必涉事緣,若隨緣對境不修止觀,是則修心有間絕,結業觸處而起,豈得疾與佛法相應?若于一切時常修定慧方便,當知是人必能通達一切佛法。”
在日用中修止觀,即是曆緣對境的修習方便。緣有行、住、坐、臥、作作、言語的六種日常之緣,境有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意對法的六種塵境。
在曆緣止觀中,首先應作如下觀察:“我今爲何等事欲行(住等也一樣)?爲煩惱所使,及不善無記事行,即不應行;若非煩惱所使,爲善利益如法事,即應行”。觀察之後,就應修于止法:“若于行(住等也一樣)時,即知因于行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了知心行及行中一切法,皆不可得,則妄念心息,是名修止。”如能止到純熟,當下立斷,不止而止,且更進一步體悟到行中所有的心念,即是本覺理體的妙用,自然空明無礙,日用之道也即現前了。止法之後便是觀法:“由心動身,故有進趣,名之爲行。因此行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即當反觀行心,不見相貌,當知行者及行中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由于曆緣修觀純熟,透過一切境與作用,心光大明,了然一切,不觀而觀,無知而知,圓覺萬有而無滯,則實相真道現于日用之中了。
日常曆緣的修法,一般由理解到實修,在實修中不斷反照而逐漸明了,由心地明了而産生新的悟智,再借悟智去透脫一切緣用,一直達到自在無礙,更無作意爲道用妙顯。
六根對境修止觀法,也就是六根在日用中的妙智放光,使道用無虧,出入自在。智者大師在《小止觀》中說:“眼見色時修止者:隨見色時,如水中月,無有定實。若見順情之色,不起貪愛;若見迷情之色,不起嗔惱;若見非逆非順之色,不起無明及諸亂想,是名修止”。眼見色時,空其對色的各種影響與染著,使心靈無住無爲。耳聞聲等也是如此,使根不取境,境不染根,根塵雙消,心地清淨。《小止觀》又說:“雲何名爲眼見色時修觀?應作是念:隨有所見,即相空寂,所以者何?于彼根塵空明之中,各無所見,亦無分別。和合因緣,出生眼識,次生意識,即能分別種種諸色。因此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即當反觀念色之心,不見相貌,當知見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其余五根與五塵接觸亦如此修觀。在觀照中,即相而空,了根無住,寂一切法,又顯一切用,當體明了,來去無礙,方得無觀之正觀,于是道便在根塵日用中體現了出來。
除此之外,睡眠與飲食的止觀工夫,是日常中極爲重要的修爲,因爲睡眠易昏沈而使工夫隔斷,飲食則易貪著而忘照,所以特列此二行而作說明:
一、睡眠時的止觀工夫 睡眠之時不宜過勞而眠,不應貪著而睡,應在清朗心神之中,不睡而睡,即身體徹底放松,進入大休息態,使心空而無累。心念不起糊思亂想,不住任何妄念分別,使心靈進入大忘狀態。唯以無思之時,明了覺照此當下一念,空空洞洞,湛湛寂寂,如是直入非空非有,即觀非觀的正定之中。如有夢境出現,即境了心,不起分別對治,當下了知全體是空,了然無痕,雖不隨夢境轉而又照了其境,絲毫不昧。到了起床之時,仍然照見醒來之一念,此念無過來今,非內外境,一片明朗,絕諸塵埃,于是朗然之心,不起而起,安樂自在。
二、飲食時的止觀工夫 于飲食時,根不到境,境不引心,獨立孤明,一覽無余,正于此際,心無貪味之念,舌無即境之著,其時空明絕待,無念可動。無動之念又能明了所食之時以及種種宴席,一目了然,八面玲珑,應付自如。
日用中的止觀之道,唯有念念覺照于目前方可真正明白其妙處。成佛做祖之因也即在每一念每一處的修養之中。
除《小止觀》外,《摩诃止觀》中非行非坐叁昧及隨自意叁昧等都強調日用中修習止觀,于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事中不間斷修行。《小止觀》說:“動止(行住坐臥見聞覺知等)心常一,自以智慧明,觀諸法實相,種種諸法中,皆以等觀人,解慧心寂然。”這樣的修行人名爲大菩薩“世間最勝最上無與等者”,“叁界無倫匹”。
練習題:
1. 止觀的道應在什麼地方體現?
2. 靜坐修禅與生活之禅有何不同?
3. 什麼叫曆緣修止觀?有那六種?
4. 什麼叫對境修止觀?有那六種?
5. 曆緣修止觀的共同前提是什麼?
6. 以行爲例說明如何修止觀?
7. 眼見色時如何修止觀?
8. 睡眠止觀的工夫應如何修?
9. 飲食止觀的工夫應如何修?
思考題:
1. 臺宗強調日用處修道有何意義?
2. 日用處修道重在何處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