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二十七課 四重六度觀

  第二十七課 四重六度觀

  六度是菩薩道上根本的行法,而對于六度的深度與廣度的不同體驗,即形成菩薩道的位差與作用,所以智者大師以四重六度觀的修法來實踐菩薩行人的從淺位到深位的開發與勝進。

  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的六種波羅密,加上方便願力智,即成十度。四重觀分別有:事六度觀,理六度觀,不思議六度十度觀,稱性六度十度觀。

  一、事六度的觀修以堅強的事行來體現菩薩道自利利他的精神,所以稱爲事六度。

  谛觀:

  1) 檀那波羅密——財法二施——度悭貪到布施彼岸。

  2)屍羅波羅密——僧俗二律——度毀犯到持戒彼岸。

  3) 羼提波羅密——生法二忍——度嗔恚到忍辱彼岸。

  4) 毗梨耶波羅密——身心二進——度懈怠到精進彼岸。

  5) 禅那波羅密——世出世禅——度散亂到禅定彼岸。

  6)般若波羅密——小大二智——度愚癡到智慧彼岸。

  依六度事緣而起谛觀,一一明了,了知其中差別之相用,並體現在人生實踐之中,以菩薩心而作利樂之行,從而獲得六種度脫。

  二、理六度的觀修 在事六度的基礎上,進一步以如幻的智慧,一一了悟六度的事行皆如夢幻,本無所有,當體全空,于是達一切事當下即是真谛之理性。谛觀六度具體的行持時,做到能行所行以及中間皆不可得,即所謂叁輪體空的無生正觀。如在布施時,能施的我,所接受布施的對象,以及中間的法與財等,一一體達,了不可得,心中不存絲毫分別之見,這樣在布施等度中,即能體現無生的道妙。

  叁、不思議六度、十度的觀修 非空非有、無內無外,主客不立。菩薩在無生正觀的基礎上,連無生也不住,盡管行而無所行,不必通過思維與觀念才去行動,自然能以心智相應于衆生的緣起而以六度或十度去方便度脫,使無量衆生皆達彼岸。這是菩薩在谛觀中,以大願、大智、大力、大方便體現了六度的無量法行,因爲修養極高,行德流于自然,所以不必再作對立的思維觀察才行于六度。同時以智量無邊故,能于一一度中攝一切法,成一切法,其量浩如恒沙。此中深細,唯不斷深入谛觀,達成不思議心妙時,方能全體現前。

  四、稱性六度、十度的觀修 以實相圓悟的心智,念念之中均符合于法界的真性,由此而展開的圓融無礙的六度與十度,每一度也都具法界的全體。一一之中具法界的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所以圓悟的人,在布施時,谛觀施從緣生,當下無性,豎窮橫遍,體自如如,空觀現前。正于空觀現前之際,一切法都趣于施,因爲當下圓具十法界的依正,而法界無外,離此更無一法可得——假觀現前。正于即空即假之時,更于一切趣于布施與不趣布施的兩邊,平等圓照,即是中觀現前。

  稱性的六度、十度,全在圓悟之人覺性的圓妙體現,一心叁觀之中,更無分別思量,乃是全體圓明,徹底朗照的。

  六度的觀修,先應從禅定來體悟。然後在事緣中去應用,在節節深入之後,使悟智與妙行,成爲圓融的一體,此時即不必分是度非度,一即是一切,一切也即是一,自在地妙顯于生活的當下,成爲圓明無礙的行人。

  練習題:

  1. 試釋六度的基本名義?

  2. 四重六度的基本含義如何?

  3. 事六度如何觀修?

  4. 理六度怎樣才能體悟無生?

  5. 十度中的方便、力願、智、作何解釋?

  6. 爲什麼叫不思議六度、十度?

  7. 不思議六度、十度如何觀修?

  8. 什麼叫做稱性?

  9. 稱性六度、十度如何觀修?

  思考題:

  1. 在六度觀修中,如何體現事理一體,動靜不二,心境無礙,圓妙自在?

  2. 不同的悟智在實踐六度中,有何不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