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課 四重因緣觀
這裏的因緣指十二因緣,也稱十二緣起、十二支。如下:
無明——過去世一切煩惱。
行——過去世所造作一切業。
識——投胎時一刹那的意識妄念。
名色——住胎早期的心識和身體。
六入——“胎中位”諸根具足。
觸——出胎後叁至四歲,根塵接觸生起意識。。
受——五歲至十叁歲根塵相觸領納前境。
愛——十四至十九歲,貪愛勝妙資具與淫欲。
取——二十歲後,貪欲轉盛,四方追求。
有——積集善惡業,牽引未來果報。
生——未來受生的因緣。
老死——從五陰之身住世衰變直到身壞命終。
以上無明與行是過去的二支因,從識至受是現在的五支果;愛取有二支是現在的因;生死是未來的果,所以這十二因緣包括叁世兩重因果。
先以順觀知無明乃至老死的整個生命的發展過程,叫“順生門”,然後再逆觀知老死乃來自無明的迷惑,若滅無明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是還滅門。
天臺智者大師在十二因緣法中,依四藏通別圓教次第而立四重觀修方便。
一、藏教的思議生滅十二因緣觀 是以假觀的法理而解釋十二因緣。又可分別四種:①刹那(一念緣起一念心中具足十二支,如因瞋心而殺生的瞬間,刹那間心中充滿愚癡、無明……;②連縛緣起即此十二支連續不斷形成前因後果;③分位緣起,如叁世兩重因果;④遠續緣起,指十二因緣的連續緣起,可遠隔多世。因觀此四者可以心意思量,可以言語議論,又觀知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生滅宛然,所以叫“思議生滅十二因緣觀”。通過此種觀法,知斷無明,直至了生死輪轉,證得寂滅解脫。
二、通教的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觀 以體悟衆生皆空的智慧,觀于十二因緣,了達生即無生,滅即非滅。谛觀無明不在外,不在外,不在中間,猶如虛空,但有名字,毫無實體。無明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因此觀知無明當體不可得,乃至老死皆幻化無生,從而悟入無生的真谛。
叁、別教的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觀 谛觀根本無明乃由于二乘不了心外無法厭苦斷集,證滅修道,因此迷于中道真實義谛,發起界外偏真無漏之行,由此引生方便變易生死識種。又緣界外無漏正受,而起涅槃法愛,深生取著,潤彼變易識種、令生有芽,招感方便不思議變易生死。又進一層谛觀不了心外無法,便呵棄真空,別修萬行,也是迷于中道真實義谛,發起界外入假神通行,由于引生實報變易生死識種,又緣界外勝妙境界,而起神通法愛,深生取著,潤彼變易識種,令生有芽,招感實報不思議變易生死。
如能悟知心外無法,不偏空寂的正受,不落離空的假有,超越變易的識種,那麼將此根本無明一一破盡,方得二死永亡,成就佛道。
四、圓教的不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觀 圓悟心中谛觀無明愛取的種種煩惱,即是菩提,究竟清淨,這是了因佛性。行與有的業即是解脫,在業行中解脫自在,就是緣因佛性。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等的苦果即是法身,法身無苦無樂,即是大樂,不生不死是常,即是正因佛性。
由谛觀而圓悟十二因緣即是叁因佛性,也即中道實相,所以更無思議與生滅,自在地圓顯佛道的妙化,成就無上圓滿的果德。
十二因緣法是錯宗複雜的人生現象,是生命流程中的連續變化或刹那現起的因緣關系。通過對四重十二因緣觀照和體悟,可以明了生死輪回的因果關系,從而斷無明,了生死,證涅槃;乃至無明不斷而斷,生死不了而了,涅槃不證而證。
練習題:
1. 十二因緣的名義如何?
2. 思議生滅十二因緣如何觀修,達到什麼效果?
3. 如何谛觀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如何才能相應?
4. 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的根本無明是怎樣形成的?
5. 如何破除根本無明?
6. 不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如何圓觀?
7. 在圓悟心觀中,應該怎樣通達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無上道用?
思考題:
1. 在一一谛觀十二因緣中,其中什麼規律?
2. 在曆觀因緣法內,智與境是如何統一在一念心中的?